APP下载

教师性别意识对学生发展影响研究

2018-06-20甘维王昭君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发展学生

甘维 王昭君

[摘 要] 性别意识是个体对于性别差异的理解和认识,属于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性别意识直接影响其教学行为,也会给教书育人的效果造成直接影响。受到传统性别意识的影响,一些教师存在着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给学生的个体充分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性别意识;在教师职业培训和教育中增加性别意识相关内容;教师应积极参与性别意识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 教师性别意识;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5-0029-03

性别意识是指个体对于性别差异化的理解和认识,属于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性别意识分为生理性别意识和社会性别意识,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于个体而言,其出生后即确立了生理性别,而社会性别和性别意识的培养则需要一个长期的社会化过程。良好的性别意识是指教师观念中对于性别差异的准确、全面、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是教师实施良好教学行为的基础。对于教师来说,教育行为的发生都是受到个体意识的驱使,教师具备了良好的性别意识,就能够对学生的性别差异及其表现产生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进而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教学行为,符合学生因性别差异所产生的需求。在良好的性别意识驱使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行为才更加具有有效性。因此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性别意识,才能够对学生实施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并对学生个体性别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干预,及时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困惑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性别差异进而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性别意识。

一 教师性别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存在性别盲点

当前,中小学教师普遍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升学压力,相比于性别意识培养和教育,教师更加乐于侧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仍然以升学率作为行为的导向和根本出发点。由于忽视了学生性别成长和发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学生的性别意识培养过程被严重忽视。例如,在中小学教育阶段,男生更加活泼好动,而且自信心更强;女生更加注重仪表和外貌,并且一些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成绩显著下降等等,这些都是中小学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教师自身存在性别盲点,认为这些现象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很少深入细致地研究和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也不会将这些现象联想到社会性别差异上。正式基于这个原因,很多教师不能够正确看待和认识因性别差异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和辅导,甚至还会对一些学生横加干预和指责,造成学生一系列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教师存在性别偏见

在很多中小学教师的观念中,性别偏见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误区。其中绝大部分教师认为男生的智力水平要超过女生,只要男生肯于努力学习,成绩会有大幅度提高,很快就能够超过女生。换言之,这些教师认为影响男生学习成绩主要是学习动机和积极性问题,而影响女生学习成绩主要是智力和能力问题。可见,教师在对待男女生学习差异的问题上大多还具有传统的性别意识。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教师在课堂中对男女学生的教学行为会出现差异。例如课堂互动上,教师与男生的互动次数要明显多于女生,而对于男女生的评价上“一些教师对男生的学习行为和状态进行评价之时都会报以‘贪玩‘不认真等词汇,但是这些词汇背后所蕴含的却是欣赏和褒义,认为这些男生的行为属于大胆创新的范围。相反,对于女生学习状况的评价多为‘认真‘按部就班等,这些词语直接与女生的循规蹈矩和缺乏创新意识相连。”[1]在教师性别偏见的影响之下,男生往往会主观性地抬高自身的能力和发展预期评价,而女生对自身能力和发展的预期评价水平则会相应地降低,男生和女生均不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的自我预期和主观评价,对于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教师存在性别的僵化印象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部分教师会对性别产生僵化的印象,也叫作性别刻板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之下,教师会在教学行为中产生相应的评价和行为,并对男女生的行为产生特定的评价或暗示。例如,当班级中男生和女生发生争执之时,教师往往会不自觉地对女生提出要求,女孩子脾气要温柔,不能大声叫喊,这样有损淑女形象。这种评价给女生传递的就是为人处事必须隐忍,不能够过于强势和张扬。而当男生在日常交流或者课堂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声音小的现象时,有的老师就会评论他怎么这么害羞像个女孩子。类似这些因为教师对性别的僵化印象所产生的评价行为,会给学生的性别意识培养造成误导和暗示,女生不希望自己被评价为“女汉子”,男生不希望自己被说成“娘娘腔”,他们都在按照教师所代表的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不断地塑造自己的言行,教师的这种性别僵化印象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二 教师性别意识问题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对于教师来说,性别意识具有自我印证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具有不同的性别意识,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行为,进而对教学对象的成长和教学活动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如果某位老师认为男生非常适合学习数学,那么他就会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对男生进行引导和鼓励,对他们学习付出的努力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并逐步提高他们的心理预期。与之相应的是,如果教师具有这样的性别意识,那么他的男学生数学成绩往往也会相对较为突出。因此说,教师的性别意识具有自我印证的作用,是通过其对学生施加的一系列影响和暗示来实现的,不好的性别意识也会对学生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性别意识缺失或错位难以实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之一,而因材施教的重要基础是根据性别的差异开展个性化教育。对于教师来说,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是充分尊重性别差异,并在性别差异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只有如此,方能让学生身心健康充分发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主张“性别平等”,强调对待男女学生一视同仁,这实际上就是教师性别意识缺失的主要体现。这种观念的最大误区在于忽视了不同性别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现实需求及成长背景,抹杀了学生的社会性别差异性。实际上,教师完全可以根据不同性别学生的认知风格,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就可以达到完全不同的效果。例如有相当一部分女生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学科存在认知困难和障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女生无法学好这些学科,只是与男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区别。因为研究发现“相比于男生,女生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之下学习效果更好,而且需要得到教師更多的鼓励和肯定”。[2]可见,如果教师不具备良好的性别意识,不能够根据这个实际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进行因材施教和“因性施教”,就很容易导致女学生学习成绩出现问题,不利于女生在学习上的发展。

(二)教师的性别偏见很容易导致男女学生心态失衡

正如前文所述,教师的性别偏见很容易导致对男女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等的不当评价。例如,教师如果一味强调男生头脑聪明,思维能力强,只要肯于努力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而女生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获得好成绩,那么可能会给女生造成严重的学习心理压力,降低对自我能力的预期和自我效能感。而男生的自我能力预期则会相应升高,但是如果一旦达不到教师和家长的预期,男生的自信心将会受到极大打击。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因为性别偏见而产生的带有传统性别意识的评价会给男女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危害。尤其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男女生之间的心态失衡现象将会逐步加重,最终将导致了男女生成年后社会角色定位的错位,从而进一步影响身心健康水平,也会给社会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教师对性别僵化印象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必须处于一个自由、公开、公平、和谐的成长环境之中。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环境的构筑者和维护者,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教师自身对性别有着严重的僵化和刻板印象,很容易放大或者缩小性别的某种特点,对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做出不恰当的引导和心理暗示,最终导致学生身心无法获得全面自由发展。例如,如果教师过分强调女生需要顺从,就会导致女生逐步丧失独立人格和意识,缺乏自信心,增加依赖感。反之,如果教师始终强调男生应当具备阳刚之气,就很容易让男生认为自己始终充满力量,增加了控制欲,缺少对身边人深入细致地理解和沟通能力,也会给个人性格发展造成影响。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既具有男性阳刚之气又具备女性细腻丰富感情的人最容易获得成功。因此,教师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很容易破坏学生的身心均衡发展的格局,对学生社会气质的形成发展产生误导。

三 教师培养良好性别意识的主要途径

(一)教师要樹立良好的性别意识观念

对于教师来说,培养良好的性别意识的出发点和重要基础是要树立良好的性别意识观念,也就是要在思想观念上对性别意识有着全面、系统和科学化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要正确认识性别差异。无论生理角度还是社会角度,男女学生都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性。作为教师来说,正确认识到性别差异不但可以确保自身能够正确合理地认识和处理问题,而且还能够对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只有能够正确认识性别的差异,才能够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显著的变化,并能够找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异常行为的背后原因。其次要充分认识和理解社会性别。除了要正确认识和看待生理性别及生理性别差异以外,教师还应当充分理解和认识社会性别,能够用社会性别相关理论来分析男女学生的社会差异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只有通过社会性别的分析,教师才会在充分尊重生理性别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因材施教,鼓励和引导学生身心充分发展和健康成长,实施积极引导和暗示,彻底摒弃性别歧视、错位、僵化印象等。最后要用良好的性别意识指导教学行为。在具备了良好的性别意识基础上,教师还要善于利用性别意识指导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培养和引导学生尊重生理性别差异,追求社会性别平等,这是教师树立良好性别意识的根本目标。

(二)在教师职业培训和教育中增加性别意识相关内容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由于学习过程中没有系统地接受性别教育,也就成为了性别教育缺失的受害者。除此以外,在教师职业培训内容中也缺少性别教育的相关内容,这就导致其自身对于性别意识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全面、充分,也会导致其性别敏感度不高、存在性别偏见、僵化刻板印象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应当在教师职业培训过程中增加性别意识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着重加强社会性别理论的学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现行的教师职业素质培训体系中着重增加社会性别理论的相关内容,介绍世界各国对社会性别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导教师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社会性别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社会性别理论的存在和运行方式。教师在系统掌握了社会性别理论的基础上,就可以全面反思自己的社会性别定位和社会性别身份。教师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职业,其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是否贯彻了社会性别平等的原则,教育的立场是否正确,是否向学生灌输和传递了不正当的性别优越意识等等。通过开展反思,有助于巩固社会性别理论的影响力,矫正教学实践中的错误认知、做法和取向,并系统了解性别意识错位、扭曲、僵化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引发教师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另一方面教师应培养性别敏感意识。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还要注意培养敏锐的性别敏感意识,即对学生因性别差异所引发的不同行为及其背后的原因有着明确而深入地认识。教师性别敏锐意识的培养需要通过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过程来进行。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进行性别换位尝试,体会不同性别的差异性,增加直观感性认识。也可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针对教学生活中的一些因性别僵化印象所引发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不断增强性别敏感意识。

(三)教师应积极参与性别意识领域的研究

除了树立良好的性别意识以外,教师还可以加强对性别意识问题的研究,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研究工作,通过研究不断获取社会性别以及先进性别文化的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性别意识从而纠正自己在教学中由于传统性别意识所产生的不当教学行为。相关部门在设置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应当将性别意识研究作为一项重点内容,为教师参与性别意识研究提供有效途径和经费保障。通过鼓励教师参与性别意识研究,全面提高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促进社会性别公平,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教师的先进性别意识。

参考文献

[1]陈雨婷.性别差异与日常教育实践——对六位初中教师的性别观念及实践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8).

[2]肖巍,侯爽.自然科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6).

猜你喜欢

发展学生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快把我哥带走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