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微课的实践模式研究
2018-06-20徐静
徐静
摘 要:信息技术尤其互联网移动技术,引领“微时代”的到来,带动各领域步入了崛起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同时极大地影响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新创设的“微课”成为教育领域进行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鉴于此,本文对化学“微课”课题的选择、应用,从四个方面进行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化学 微型课程 课题选择
21世纪,以“90后”为代表的“新人类”正在崛起,其有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对现实主义的欢迎与反抗;二是善于怀疑与挑战;三是富有创意与保守;四是直截了当与说了就做;五是探索与期待美好的生活。“新人类”具有强烈的探索未知领域的渴望,如何实现他们的目标,值得教育者思考与实践。在移动技术引领的“微时代”进入教育领域的今天,课堂授课一改以往的传统“黑板板书+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局面,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黑板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教学质量提高到符合新时代的要求。目前,“微课”已成为国内外教育进行信息化改革的热门手段,各种微课宣传、微课培训和微课赛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化学微课的开设势在必行。
一、微课的产生与优势
微课是指按照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实践的原则,借助多媒体技术的手段,依据教学设计的思想,根据认知和学习规律,针对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段视频或音频,是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练习测试、教学反馈及扩充信息量等方面的数字资源,对视觉有着强烈的冲击效果。微课诞生于2006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萨尔曼·汗创办了一个在线学习网站——可汗学院,视频课程长度约10分钟,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将相应的微课程衔接起来进行视频教学。2010年,美国中小学开始利用可汗学院课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微课程正式走进了教育实践。2011年,佛山市胡铁生老师正式提出微课并应用于教学。自此,微课程受到了教育界和信息领域部门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国内对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进行试点与应用。
利用微课(微视频或音频)来实施教学,具有明确的教学过程、教学目的,能够言简意赅地解释一个知识点。微课起到了发挥学习者主观能动性、自我学习掌握授课内容的作用。微课针对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制作情境化再现音视频课程,具有系统化的教学活动,支持多种学习方式,高效便利。微课的设计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传递了多样化的策略。
二、微课的核心特点
1.教学内容突出
教学的案例包括新的知识点、探索未知现象、重点难点突破,以及学习策略、教学方法、化学改变生活等具体的、真实的、似是而非的问题。呈现的“点状”课程内容主題鲜明,效果显著。
2.精心设计教学
按照教学原理、知识构建、学习规律、视觉效果的原则,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3.自主学习为主
微课的学习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在有限时间内学习,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易于掌握,自主学习具有可控性,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4.教学时间有限
微课的时间在5~10分钟,针对特定的化学事件,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和启发学习者,依据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观察或分析,或探究本质,具体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简要地概述化学事件;二是分析知识点;三是指出难点、重点,突出注意点;四是逻辑推理,循序渐进完成学习。
5.教学形式灵活
微课的学习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具有随时随地不受约束的特点,学生能够随意观看课例,浏览教案,阅读辅佐材料;也可下载到终端设备上,完成移动学习。教师能够进行观看、评判、自我反思等研究活动,方便快捷。
三、微课的受众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相长,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教师释疑解惑,传道授业,既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习学和传播学的原理,也要加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提高业务能力,以促进自身水平的提升,还要研究信息时代传播学原理,熟练运用多种媒介于教学研究的活动中。
微课背景下的化学教与学,能够做到以学生为核心,通过生动的多媒体素材增加信息量,营造具有时代感和现代化的科学研究氛围,使课堂产生一种亲和力,促进互动,能够培养学生爱生活、爱科学、探究未知的情感,创造一个能够发挥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为培养具有活跃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起到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辨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的作用。
四、化学微课的选题与制作
课题主要来源于学习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必须经教师讲授才能掌握的内容。学生自学能掌握的知识点,不必制作微课程。这就要求教师把握重难点,平时注意积累学生易错点。化学改变人类的生活,是基础性学科,在分子、原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肉眼无法观察的,学生不能直接触摸到粒子。化学学科不同类型的事件对选题有不同的要求,笔者从五个方面做了实践。
1.元素及其化合物
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是化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重点主要是元素的结构、性质。选取微课课题时,可结合性质实验视频,对照实验现象,加以分析,引导得出物质重要结论,还可以借助PPT强大的演示功能,展示与该性质有关的用途。
教师在讲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时,采用动画、视频、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制作一个微视频,通过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金刚石和石墨因原子的不同排列方式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相互转化的过程。学生一看演示过程就全明白了,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金刚石与石墨是同素异形体,它们化学式相同,但是两者物理性质截然不同;金刚石是目前最硬的物质,而石墨却是最软的物质之一。两相对比,差异化分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强了探索的欲望,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语言描述形象缺失、空洞无物、似有非有的缺陷。这样通过微视频的展现,改变了学生知识记忆的方式,使学生由机械记忆变为形象记忆,起到了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变化过程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最终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同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探索未知的欲望,也能提高教学的效率,事半功倍。
2.基本理论
化学反应原理课程主要是理论,理论专业术语多、比较抽象,是化学学习中的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通常需要借助实验观察宏观变化、微观运动,利用动画、视频等认识变化的微观过程,加深对反应原理的感性认识。因此基本原理模块的知识点教学,教师可以尝试将图片、演示实验等制作成小视频,方便学生反复观摩学习。比如在原电池原理这一课题,可以先播放锌-铜原电池的实验,最后展示该电池的动画模拟,包括电子流向、离子迁移,然后引导得出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这样可变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要素。
3.结构化学
结构化学是整个化学中最抽象、最枯燥无味的部分,它要求学生有极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中,利用实物图片、黑板板书、电脑动画等方式显示物质的空间结构模型,不同的微观化学环境中的价态、成键方式等,变抽象为具体,形象化教学。
4.化学计算
化学计算是化学学习过程中较困难、易出错的模块。大多数学生对计算一筹莫展,心生畏惧。教师应选择经典例题作为微课素材,运用纸笔演算、黑板板书、PPT展示、口述讲解等将化学中常用的计算方法(如守恒法、极值法、差量法等)制作为微课,进行介绍。
化学事件:将一种含杂质的物质锌6.5g,跟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产物0.19g氢气,则该杂质是( ),选择项有A.Mg B.Al C.Fe D.Cu
解:Zn+H2SO4=ZnSO4+H2↑
Mg+H2SO4=MgSO4+H2↑
2Al+3H2SO4=Al2(SO4)3+3H2↑
Fe+H2SO4=FeSO4+H2↑
Cu不反应
利用极值法进行计算,6.5gZn(不含杂质)应该产生0.2gH2,而6.5gMg,A1,Fe与H2SO4反应后的产物氢气质量均大于0.2g,只有Cu不反应,当杂质为Cu时,产生的质量可能为0.19g,故答案为D。把这个计算过程制成微课,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5.化学实验
以實验为基础的化学具有历史悠久,而且富有创新活力。学生应尽可能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但有的实验不适合学生实验或受条件限制而无法实验。教师应该将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录制成视频,对实验中的仪器原理、使用方法、实验步骤、数据记录进行详细和规范的演示操作,还应将教材中的探究实验以及部分趣味实验录制成演示小视频,配以讲解和说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互联网时代的微课辅以教学领域新的教学形式,是教学的辅助和补充,提供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的资源,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微课针对讲解的知识点和教学实际设置多样化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够在移动中学习,快乐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任友群,詹艺译.创新与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祝智庭,张浩,顾小清.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使用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8(2).
(作者单位:荆州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