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成长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构建
2018-06-20邹蕾
邹蕾
摘 要: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提出以自我成长为教学理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学概念、理念、观点与特点,认为自我成长理念的职业规划教学需要激发学生探索职业世界的欲望,唤醒学生自我实现的内在渴望,从“职业驱动”转向“价值驱动”,从“找到工作”转变为“自我价值实现”。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自我实现。以“择己所长”“则世所需”为标准,确立职业目标。此外,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展示教学设计两则。并就推进基于自我成长理念的职业规划教学实践提出建议。
关键词:自我成长 生涯规划 大学生
课 题: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思政专项课题“基于自我成长视角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构建”(Y2017 38743)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就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开设的教学课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如邀请“双师型”教师开展就业指导、开展团辅等体验式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课堂效果。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教学内容单一,以提升就业率为主要目的。目前的生涯规划教学内容主要聚焦在政策讲解、简历制作、面试技巧之类的显性技能的短期培训,虽对学生就业率有短平快的显性效果,但忽略了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在逻辑,即生涯唤醒、职业探索、自我认知、确立生涯目标与行动计划。二是授课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指导与动态管理。课后基本无作业,期末无考试,既缺乏理论高度,也缺少对学生行动力的提升。三是师资良莠不齐,缺乏专职的教师队伍。辅导员为主,专业教师较少。繁重的日常工作和相对较少的人员,使得他们难以开展细致的就业指导工作。另外,一部分职业指导教师缺乏系统的培训与资格认证,导致课程效果不理想。比如,教师对职业测评结果的解读水平会受到教师统计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影响。有的教师只会照字面意思解读报告,不能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解读测评结果,更不懂得根据报告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兴趣特长,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这使得测评的意义被大大削弱,甚至对学生职业发展造成误导。四是缺乏职业生涯课程的教学科研管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均由毕业生分配工作部门演化而来。虽然在近十几年的探索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但大部分仍挂靠或隶属于学生工作部门,行政管理色彩仍然明显,就业指导被认为是一种行政程序、周期性任务的工作,而不是一门专业课。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大班化授课缺乏个性指导”“教师自身缺乏职业规划类知识储备”“就业指导以毕业生为主”等现实困境,提出以自我成长为教学理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学模式,对促进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的师生互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自我管理能力,推进基于自我成长理念的职业规划教学实践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二、国内外职业生涯教育研究评述
职业生涯规划学说源于20世纪6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即职业生涯的发展理论与职业生涯的选择理论。20世纪初,施恩的职业指导理论影响全球,为各个国家的职业指导奠定了基础。20世纪初,欧美、日本等国把职业生涯辅导的时间提前到基础教育阶段(董春华,2012;王占先,2012;李晶,2012)。受近年来积极干预(positive intervention)起效机制研究的启发,心理学技能在职业咨询中运用开启了个体就业指导的新视角,如焦点解决短程治疗(SFBT)在就业指导中大多强调了当事人知觉转移的作用,即注意—知觉—心态—行动—结果(许维素,2013)。
我国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不少学者研究了体验式教学在职业生涯中的运用,让大学生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王丽,2012;冯佳梅,2015;刘爽,2011;苏玉娟,2010)。台湾在职业咨询方面采用了较多心理学的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许维素,2015;田秀兰,2000)。但是,目前的就业指导课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课程偏重理论,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教师以辅导员为主,缺乏专职队伍;以大课为主,个性化有待加强(蒋建容、詹启生,2008;宁曼荣、康胜、余春玲,2013;稂艳玲,2013;李亚真,2007)等。
三、自我成长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概念与观点
1.自我成长式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念
自我成长视角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明确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分析职业世界;以“择己所长”“则世所需”为标准,确立职业目标;搜索与挖掘内外在资源,将长远的职业目标化解为切实可行的行动步骤。
自我成长理念的职业规划教学能提升学生主动认知自身技能、价值观、性格、兴趣的能力;激發学生探索职业世界的欲望;唤醒学生自我实现的内在渴望;继而使学生主动设计科学而具有可行性的职业发展方案。在目标上,从帮助学生如何在当今社会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转向帮助学生去“建构”自己投身社会的能力;从简单的“教导”学生适应社会转向如何与学生“合作”激发学生主观能动地参与社会;从过去的单一输入到各种教学方式的灵活结合,既做好一定的教育引导,也创造必要的体知体悟。在本质上,从过去的“职业驱动”转向面向未来的“价值驱动”;从过去如何帮助学生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转变为帮助学生成为一个自我价值实现的人。职业生涯教育实质上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帮助学生自我实现。
2.自我成长式职业生涯教育的几个观点
首先,职业生涯教育的结果是师、生、社会共同协商和创造的结果。学生是自己生命实践的专家与决策者。其次,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要激发受教育者生涯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去胜任人生的种种挑战与变化。再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让学生学会自发的认知自我、探知世界、科学决策、制订计划并实施计划,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反馈。这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将外在知识整合后内化为自身技能的漫长过程,学生不仅是通过体验获得感悟,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和过程后,对现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进行修正和完善。学生通过学习、观察、参与、思考、行动、判断、感悟的螺旋式递进,加强对自身与职场世界的了解,继而再自发自愿地规划职业生涯。
四、自我成长式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案例两则
1.职业倾向测评
教学案例:职业倾向测评及解读
第一阶段是职业倾向测试。教师让学生填写测试量表进行自测,了解自己的特点。
第二阶段是教师讲解。包括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性格等的类型、特点,职业倾向与相关职业的关系。
第三阶段是自我分析。学生结合教师讲解以及自我测试情况,对自己及小组内同学的职业报告进行详细分析。
设计思想:利用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评系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适合的职业类型,明确如何在择业中扬长避短。
操作方式:首先是实施测试。测试严格按照标准化测量的要求,解读分析报告,为生涯人物访谈做准备。然后是自我分析,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测评报告,让学生借助与教师、同学的讨论加深对自身特点的认知,明确如何扬长避短,培养胜任目标职业的技能与素质。
案例点评:自我认知包括四个方面,即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技能。该教学设计在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大班化授课缺乏个性指导的不足;改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多、学生主动参与少的状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分析自己的报告,自觉感悟、自发行动、自愿抉择。教学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并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规划行动方案;帮助学生全面科学地认知自我,认识到择业不能单凭兴趣,而是综合考虑自身的技能、价值观、性格、兴趣;引领学生将“自我实现”的渴望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以职业目标为灯塔,将课堂学习与业余精力合理分配,激发学习主动性与自我实现使命感。
2.职业生涯访谈
教学案例:通过“职业生涯访谈”了解目标岗位。
第一阶段是“职业生涯访谈”。采访优秀校友或亲朋中的一位,了解以下问题:“他所从事的职业”“日常工作环境及内容”“工作典型案例”“岗位胜任力要求”“晋升途径”“薪酬待遇”等。
第二阶段是小组演示及研讨。
第三阶段是从“岗位分析”“岗位胜任力结构”“新人职场适应”等方面开展主题讨论。
设计思想:遵循“体验—建构—感悟—行动规划—自我成长”的逻辑,强调学生的主动介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去组织学习材料;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体验、感悟;让学生在认知冲突、情感洗涤、价值选择等过程中自我建构、自我成长。
操作方式:确定采访人物、制定采访大纲、实施访谈、撰写采访报告、感谢被采访者、演示分享、补充完善自身职业生涯发展计划。
案例点评:自我成长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在逻辑思路是:职业生涯唤醒、职业世界探索、自我认知、确立目标与行动计划、实践与调整。该教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采访目标职业的杰出人物:对面访谈、切身体验、互动交流并分享经验。这一过程突出“体验”和“演示分析”,在“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每位杰出人物都有可以学习的人生经验与职业心得”;在“演示分析”中,学生能够认识到“真实职业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某某职业表面光鲜靓丽,实际的工作场景充满压力与挑战”等,深刻的体验(问题导向、情感体悟等)有助形成认识职业、分析职业的基本能力。
大学生通过访谈,了解“职业生涯管理”的动态概念,在教师引导下有意识地建立自身职业成长档案。教师在授课中不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注重身后指导。教师变成教练,扮演伴舞的角色(不提供访谈的标准大纲);学生变成主角,把握职业探索的主导权(设计并实施生涯访谈)。学生不仅只接受教师的指导,学生也可以将所学所思向师生演示与呈现(访谈结果的小组演示分享)。
五、对开展自我成长式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1.允许学生做自己,把职业生涯决策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可以从五个方面构建基于自我成长理念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理论与实践模式。一是用促进学生自发学习,自我提问“我是谁”“我想成为谁”“该如何实现”。通过这三个根本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自我探索与探索职业世界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二是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教学相长,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亦是自我提升的積累过程。师生在探讨切磋中加深对职业世界的理解。三是教师为每位学生建立从大一到大四的成长档案。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身后指导的方法,与学生一同探索与成长。五是无边界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不受时间、地点、对象的限制。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是职业规划的教学时间,形形色色的人都是解读职业生涯的案例。教师采用“站在身后,陪伴成长”的方式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以“过来人”的身份直白给出答案。
2.关注学生成长动态,构建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动态成长图谱
以学期为节点建档,记录学生职业生涯成长任务完成情况及学生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与激励引导。大一是自我认知与专业发展探索;大二是职业世界探索、日常职业场景参观、采访职业偶像、社会岗位需求调研报告、岗位胜任力分析等;大三是匹配个人特征与职业理想,科学决策、制订行动计划;大四是细化行动方案,制订备选方案,调整反馈、职场融入等。从认知、体验、尝试、思考、感悟、再行动、再感悟、自我激励、行动管理等环节,勾勒出学生成长图谱。
3.追踪学生成长轨迹,注重学生生涯行动力的提升
在职业生涯行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面对失败是至关重要的能力。这需要有足够的认知以及情绪平衡能力。换言之,失败不仅仅意味着“错误”,它可能也意味着“还需要学习很多东西”“获得了成长的空间”“知道了努力的方向”等。教师特别要注意捕捉学生职业探索实践中受挫时负面情况的体会与觉察。体验和实践之后的情绪本身是帮助学生提升觉察反省的重要基础。
4.“师”“生”“校”三方联动,教学相长
课程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优化。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教师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给予适度的鼓励和及时的评价,相信学生是自身问题的解决者,是自身职业的管理者。对学生而言,从“你教我们怎么规划”到“我的职业生涯我做主”,以“自发体验、自我管理”为学习基本特征。对学校而言,教学设计不仅局限于在校生,更需要将毕业生职业满意度作为评价与改进教学的重要指标,将开展毕业生职业满意度跟踪调查常态化;切实将生涯教育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并将教学研究业绩与教师自身的生涯发展(评优、薪酬激励、晋升等)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董春华.美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启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6).
[2]李晶.日本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2(17).
[3]许维素.构建解决之道:焦点解决短期治疗[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