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北煤矿A组煤底板灰岩水文地质条件研究
2018-06-20,
,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水文勘探队,安徽 宿州 234000)
潘北煤矿位于潘一、潘三矿以北;朱集矿以南;东南部与潘二矿相邻;西至十一勘探线,东西走向长7.5 km,倾斜宽1.3~2.7 km,面积15 km2。井田二迭系可采煤层隐伏于巨厚松散层之下,掩覆于太原组、奥陶系地层之上。矿区A组煤含1、3两层煤,两煤层结构简单,赋存稳定,煤质优良,总储量2 666.35万 t,占矿井总储量的24.1%。为解放A组煤,实现A、B、C三组煤同采并重,必须查明灰岩水文地质特征,对岩溶水害进行有效防治,提高矿井生产能力。
1 井田地质及水文地质
1.1 井田地质
1.1.1 地层
矿区为全隐蔽区,据钻探揭示,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三叠系、第三系、第四系,其中二叠系的山西组和
上、下石盒子组为主要含煤地层。矿区煤层划分为5个组,从下往上依次为A、B、C、D、E组。
1.1.2 构造
井田位于潘集背斜北翼及局部转折端,总体为一单斜构造,即处在潘集背斜和尚塘耿村集向斜共翼部位,主要发育5条大断层,分别为F1、F70、F66 、F69和F72,贯穿整个矿井,受褶曲和大断层的影响,矿井中、小断层特别发育,大致可以分为两组:一组与F66、F72断层一致的走向逆断层,一组与F1断层一致的斜切正断层。
1.2 井田水文地质
矿井为新生界厚覆盖层下的单斜构造,含水层(组)有新生界砂层孔隙水、二迭系砂岩裂隙水和太原组、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水三部份组成。
各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潘北煤矿主要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2 A组煤底板灰岩水文地质条件
2.1 太原组灰岩
潘北井田太原组灰岩划分为三组13层,分别为C3-Ⅰ组灰岩、C3-Ⅱ组灰岩、C3-Ⅲ组灰岩,地层总厚107.98~118.04 m,平均113.09 m;含薄层灰岩12~13层,灰岩总厚40.48~52.70 m,平均46.75 m,占地层平均总厚的41.33%。
2.2 岩溶发育特征
潘北井田,穿过上~下的钻孔19个,仅1个孔(水四16孔)位于风化带内短时间漏水,漏水孔率5%;其余揭露太灰和奥灰钻孔, 冲洗液未发现明显消耗或漏失,各组灰岩具体特征如下:
(1)C3-Ⅰ组灰岩:垂向细小裂隙发育,宽为1~4 mm,多为方解石充填,偶见溶蚀小孔,岩芯较完整,局部岩芯破碎。
(2)C3-Ⅱ组灰岩:小裂隙发育,宽为2~5 mm,多为方解石充填,见溶蚀小孔,径为1~2 mm,岩芯较完整,局部岩芯破碎。
(3)C3-Ⅲ组灰岩:裂隙多为方解石充填,宽为1~3 mm,偶见网状裂隙,偶见溶蚀小孔,岩芯较完整,局部岩芯破碎。
2.3 灰岩富水性特征
本矿区没有太灰全段抽水试验钻孔,根据潘一矿2次太灰全层抽水试验资料:水位标高27.03~28.03 m,单位涌水量q=0.012 3~0.021 1 L/s·m,渗透系数K=0.009 35~0.296 4 m/d,富水性弱。具体如表2。
表2 灰岩各组灰岩抽水试验参数及其富水性特征
2.4 各层段灰岩之间水力联系
井下-490 m水平共有C3I组灰岩放水孔24个,2009年12月27日开始疏放水后,地面不同层组灰岩钻孔投入观测,水位均呈非稳定连续下降。到2010年9月20日,C3I组灰岩水位标高从-27.825 m降至-40.985 m(八西C3I孔),C3Ⅱ组灰岩水位标高从+3.861 m降至-9.689 m(补水1线C3Ⅱ孔),C3Ⅲ组灰岩水位标高从+2.481 m降至-2.704 m(补水1线C3Ⅲ孔),奥灰水位标高从+2.586 m降至+0.076 m(九线O1+2孔)。
通过对井下灰岩疏放水孔水压、水量变化以及各层段灰岩地面水位观测孔的水位降深数据综合分析,由于C3I组灰岩岩溶水的疏放,导致补水1线C3Ⅱ孔、补水1线C3Ⅲ孔、九线O1+2孔及补水1线∈3孔水位都有所下降,下降最明显的是C3Ⅱ组灰岩水位,其次是C3Ⅲ组灰岩水位,奥灰水位下降不是很明显。这说明C3I组灰岩与C3Ⅱ组灰岩之间存在较强的水力联系,与C3Ⅲ组灰岩之间水力联系较差,与奥陶系水力联系差。
3 结语
C3Ⅰ组灰岩水是A组煤开采直接充水水源,通过钻探和井下疏降水等方法,表明灰岩组富水性弱、水力联系较强,为矿方安全开采A组煤提供依据。
[1]安徽省煤田地质局水文勘探队.淮南矿业集团潘北煤矿A组煤开采底板灰岩水文地质条件地面水文钻孔勘探报告[R].宿州:安徽省煤田地质局水文勘探队.2010.
[2]林军,张伟.潘二矿东一采区A组煤下灰岩水文地质特征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5.40(3):105-106,116.
[3]赵成喜,庄金鑫,等.淮北煤田太灰上段含水层富水性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J]. 能源技术与管理.2015.40(1):7-10.
[4]方良成,刘满才,杨彩.淮南矿区底板灰岩水电法探测模拟实验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