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在文学教育中的思考

2018-06-19陈琼瑛

赢未来 2018年35期
关键词:文学教育审美价值边城

陈琼瑛

摘 要;本文撷取文学教育中文学价值的审美角度这一方面,具体以沈从文的《边城》来赏析文学审美价值的深层意蕴,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思想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边城》是一首清新优美的颂歌,贯注了沈从文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礼赞,同时体现了人性美、自然美的审美意境。

关键词;文学教育;审美价值;《边城》

一 文学教育

文学的本质是审美的,文学具有审美的属性,文学教育也应是一种审美的活动,作家的创作基础如果以审美的眼光对生活世界的观照和反映,其创作的文学作品具有审美意蕴和审美价值。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方法,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是对生活的审美反映,是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观照人生,再现和表现人生。文学教育能够提升和发展个体精神,教育涵盖人生之经历,因此关涉着精神的建构。对美学价值的探寻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审美教育是文学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自觉的去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并且传递美的教学过程,它的目的在于可以让读者在充分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去发掘文学作品背后隐藏的美学意识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文学美的能力,有利于完善自身人格和审美感悟。

二 审美价值

文学教育的审美价值存在于教育活动的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的相互关系之中,它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客体对于主体以及主体对于主体之间的意义。在人的价值追求中,教育审美价值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呈现出来,其中包涵着爱、美等元素,师生作为教育价值主体,对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审美价值的感悟是实现人的审美价值追求的关键。

追求美的价值取向是作家们永恒的崇尚目标。好的文学作品能传达出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内在精神与社会价值,可以激发读者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感,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培养个体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是从文学作品满足读者审美需要的角度而产生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对审美价值的认同往往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具体分析文本中涵盖的各种美的素材来开展美育,让学生自觉的形成欣赏美的意识,从美学角度全面深刻的体会整个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深厚情感等。

三 作品《边城》

以沈从文的《边城》作为范例来探讨文学审美价值,以期自觉形成审美感知力。这部小说体现了沈从文湘西小说审美价值的最高成就,堪称具有“人性美”、“忧郁美”的一部美学作品,“湘西世界”就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现实与梦幻的交织。

《边城》一开头就给人一种艺术美感,虽然只是回顾了翠翠与死去的母亲几乎雷同的一个故事,但是沈从文采用童话体的方式叙写出一个充满诗意的桃源梦境,在茶峒山城这样美丽的自然景致中有着这么一群淳朴的、热情的、恪守承诺、正直又善良的人们:“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温柔清纯、纤尘不染的少女,正如作者说:“自然既长养着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展示了翠翠纯美可爱的一面。“虎尾草”是翠翠青涩爱恋的寄托物,表征着翠翠与二老爱情超越了世俗的物质利益,显得懵懂又赋予梦幻色彩。二老对翠翠的爱是一种自然的朴素纯情,小说结尾处:“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巧妙地运用了模糊化、不确定的手法创造了让人联想与咀嚼的空白,留下了婉转、凄凉、深邃的朦胧美。

有一条对翠翠和爷爷十分忠诚通人性的小黄狗,黄狗是翠翠与傩送爱情的见证者,它的每一次出场,那很有代表性的狗吠声都会无端地为两个相爱之人提供可能的暗示,同时黄狗更是在爷爷离开人世之后一直守护在翠翠身边不离不弃的贴心朋友,如今俨然成了翠翠唯一的亲人。一个侠骨柔肠的老人一辈子与渡船厮守,山城的一切都是那么干净舒畅、平静安详、优美而澄澈、感觉不到一点点人世矛盾、勾心斗角,宛如一幅最原初自然生存状态的唯美画卷,沈从文对淳朴的乡俗民风非常敏感,在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生命至真至美至善的讴歌。标志性建筑“白塔”是屹立在风雨中坚定的护卫者,是翠翠最后残存的一点希冀,一夜之间翠翠长大了,所有的事情都想明白了,白塔倾颓后又重修,暗含着翠翠也应该从悲痛中走出来,勇敢地接管渡船,继续守护在白塔附近,把爷爷的精神发扬光大。“沈从文把自己抽象的生命思考,创造性地转换为艺术审美意象,让鲜活具体的人物形象,演绎和展示不同的生命形态,进而寻觅‘生命一种最完整的形式”。一连串的意象是作品一道道意味深长的亮点,值得让人细细品味真善美荟萃一体独具匠心的构思。

茶峒的溪水给人一种渗透的凉意,两旁的绿意更是让人着迷,小溪两岸的山上是长满了细竹的深翠颜色,而深翠逼人的竹篁中还有黄鸟、竹雀与杜鹃叫,沈从文勾勒了诗意盎然、生动活泼的山村风光美景,渲染了未经修饰过的田园般美色,也赞扬了边城中质朴的人们和他们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素中透情,情中存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透着亲切、友好、没有鲜明的阶级等级观念,仿佛天人合一、尽显万物和谐之态。

爱的滋养,是《边城》人性美的特色之笔,爷孙之爱、男女之爱、朋友邻里之爱、人与动物之爱等等,“我主意不在引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却想借重桃花源上行百里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作者描摹了一份繁中求简、舒缓平凡的俗爱,人生活在风景如画的小镇,过着内心宁静的生活,在这纯净的环境中成长的人的心灵也是纯净的,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群体的融洽交往中,都各自寻觅着一份哀乐。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年轻有为,勤劳、善良、兄弟情深,在两人同时爱上翠翠后,都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互相推让,最后三人的爱情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以悲收场。“纯纯的心动”与“隐隐的心痛”正是他们演绎一场哀乐戏的始与终,这样的爱情不掺任何杂质、不做作但让人读来很沉重,这或许更加真实,体现了人性的大美。“悲”也是一种变异的“美”,更加现实更加自然。

茶峒中人与人之间的爱可以涤荡彼此心中的污垢,可以柔化隐藏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可以让人性中的自私显得苍白无力,作者有意创造了一个清奇、空灵、秀美、人人心存关爱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体现了人性美与自然美的统一,表达了他对人性美的追求以及对人类幸福生活的憧憬。

四 结语

文学教育中的美育就是要给阅读者美的熏染,从人物、语言、结构等各方面去发掘美,培养美学认知能力并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美。《边城》描述了一个美的世界:美的环境、美的人、美的人际关系,给人一种美的感觉;作者不只是呈现美的形态,更是启示人们沉思;它是一个画外之境,给人以向往和憧憬;“研究文学,艺术,心理学的人们,如果忽略了美学,那是一个很大的欠缺。”可見《边城》选取湘西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本身就具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再渗入作家对故土的真挚感情,便美上添美。《边城》超越了我们已经习惯的、过分物质化的、附属于现代文明束缚的生活,可以让你的心灵在厌倦的时候得到净化,暂时离开现实,进入想象世界,创造一个精神上的自然保护区。

参考文献

[1]刘再田,徐学.文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4

[2][美]帕克.美学原理[M].广西师范大学,1997.13

[3]徐波锋.教育的审美价值[C].2007.

猜你喜欢

文学教育审美价值边城
边城
《边城之材幽之地》
极边城暖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渗透
多媒体技术与高校文学教育
西班牙语文学与学生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