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号鸟它不是鸟?
2018-06-19乐乐姐姐
乐乐姐姐
“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这句话大家一定很熟悉,是寒号鸟的台词。故事中懒惰的寒号鸟,贪玩贪睡,暖和的时候不做窝,结果在天冷的时候被冻死了。
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里有这篇课文《寒号鸟》,可可豆也常在其他的儿童书里看到这个故事。大家有没有注意,这些地方出现的寒号鸟是什么样子的呢?
奇怪,奇怪,真奇怪!这些书上画的都是寒号乌,为什么差距却这么大呢?这神秘的寒号鸟,到底长什么样子呢?
寒号鸟不是鸟
《寒号鸟》这个故事,最初源自一篇寓言故事,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十五,是这样记载的——
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有肉翅,不能飞。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雏,遂自鸣曰: “得过且过。”
这段文言文的前面三句讲了寒号鸟的特征,后面几句是作者写的故事。
动物学家们用现代的动物分类一对比,咦,这陶宗仪对寒号鸟的描述完全符合复齿鼯(wu)鼠的特征呢!
也就是说,寒号鸟根本不是鸟,而是 种哺乳动物。
鼯鼠是什么
那么鼯鼠又是什么? (这位同学,请你先从震惊中醒过来!)
鼯鼠生活在针阔叶混交林里,是松鼠科的一员。它的前后肢之间有皮肤薄膜相连,就是飞膜。这种飞膜可以撑开,起到类似滑翔翼的作用,能帮助它滑翔数十米,松鼠科特有的大尾巴则可以帮助控制方向。但是飞膜毕竟不是翅膀,无法产生足够的升力,因此鼯鼠只能在树木和陆地中间滑翔,而不是真正意义的飞行。松鼠科擅长跳跃,鼯鼠也是如此,它可以像松鼠一样长距离跳跃。
鼯鼠是夜行性动物,如果有灯光照到它,它就会原地不动。这样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蝙蝠?实际上它们连远房亲戚都算不上,亲缘关系非常远。鼯鼠是啮齿目,而蝙蝠是翼手目。鼯鼠的前肢是类似老鼠那样的小爪爪,而蝙蝠的“手指”特别长,已经进化成了翼膜的“伞骨”。而且呢,蝙蝠是真的会飞,也是唯一会飞的哺乳类动物,而复齿鼯鼠只会滑翔。 [更多关于蝙蝠的知识,请大家翻看《课堂内外》(小学版)2018年第3期《“蝠”到了》]
到底懒不懒
课文里的寒号鸟因为贪玩懒惰不做巢,最后被冻死了。复齿鼯鼠真的有这么懒吗?
复齿鼯鼠确实是住在巢里,但它们并不懒。它们一般在高大的树上或者岩壁的缝隙、空穴里筑巢。冬天它们会用草遮挡住洞口御寒,巢里睡觉的地方还会垫上草来保暖,真是一种精致的小动物呢!
相反,课文中说到辛勤筑巢的喜鹊,实际上并不会为了过冬而筑巢。也不是说喜鹊特别懒,而是鸟类筑巢的真正目的是繁衍后代。
那鸟类怎么过冬呢?一般有两个选择。有些鸟儿会飞去暖和的地方,比如大家熟悉的大雁南飞。不飞走的鸟儿,又有什么神秘的方法过冬呢?有些会聚成一群:挤挤更暖和嘛。大部分会“奓(zha,张开)毛”,就是让羽毛蓬松起来,通过增加羽毛之间的空隙来保暖,相当于讓自己那一身服帖的羽毛变成一件羽绒服。所以大家会发现冬天的喜鹊和麻雀都比较圆,一方面是因为需要囤积脂肪过冬确实长胖了,另一方面就是“奓毛”了。
不是鸟,偏叫“鸟”
现在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应该就是,既然根本不是鸟,为什么偏偏要取个“寒号鸟”的名字呢?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古人对动物的分类跟我们现在不同。
现代有一个专门的学科叫分类学,它研究生物类群间的异同以及异同程度,阐明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进化过程和发展规律,并给生物命名。在动物方面,现在国际通用的规范动物学名,遵照的是在1958年形成的《国际动物命名法规》。
很多动物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俗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甚至可能只是翻过一个山头,人们对同一种动物的称呼就变了,会发生“大水;中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识自家人”的情况。
有了分类学,全世界的动物学家都用同一套法规来给动物分类命名,这样,大家一看归属就能大致了解某个动物的基本特征。比如咱们说的这个复齿鼯鼠,被归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了解了分类,大家就算不知道它有飞膜或者昼伏夜出这些特征,也能用咱们熟悉的松鼠来大概想象一下它的样子,而不至于误认为它是鸟了。
说了这么多,你看,这种分类要求,对古人来说,可是太难了。而且,复齿鼯鼠警惕性高,不亲近人,习性又是昼伏夜出,所以古代能真正见过它真容的人很少。加上它会滑翔,看起来很像在飞行,古人自然觉得它是鸟,所以才取了“寒号鸟”这么个名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