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变“危险路”防水行业亦需警醒
2018-06-19贾肖肖
贾肖肖
近日,央视曝光的一则新闻激起了千层浪。国家投资近16亿的甘肃扶贫路,竟遭偷工减料!双层钢筋变单层,路基裂缝随处可见!隧道上方是大山,隐患不堪设想!整改就是刷了遍涂料……
据媒体报道称,甘肃折达公路考勒隧道内原设计中“双层钢筋”,施工后变成了“单层钢筋”,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事件曝光后,专项联合调查组要求相关部门对隧道封路进行加固整修,计划2017年11月28日完成整改。但央视记者近日追踪调查却发现了一种让人无法置信的“整改方式”:在拖延了半年后,所谓的“整改”仅仅是刷了个涂料!当记者到甘肃省公路管理局及其上级部门甘肃省交通厅采访时,却遭到各部门互相推诿“大打太极”。
该事件刷遍朋友圈,引发了大批网友热议,纷纷怒怼施工单位和监管部分,发出了“16亿元“扶贫路”的质量安全谁管”的质疑之声。
总投资近16亿元的折达公路,是甘肃省专门修建的一条扶贫公路。然而,就是这样一条事关百姓福祉的扶贫公路,却成了“豆腐渣工程”的典型。讽刺的是,其背后折射出的施工单位偷工减料、各类材料证明弄虚作假、职能部门敷衍了事、补救措施治标不治本等问题,存在于各行各业。防水行业也不例外,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全面落实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的今天,防水行业依然有些人存有侥幸心理,其中当属偷工减料、弄虚作假、低价中标、敷衍了事最为常见也最为致命。
去年3·15之际,记者在暗访某工地时发现,该工地采用"偷梁换柱"的伎俩,从正规企业购进一批合格产品专门用于检测,而后伪造鉴定证书以次充好,将大批本不应该出现在市场上的劣质产品源源不断的应用于防水工程。这样,一方面给了生产假冒伪劣防水材料的小生产厂家更好的生存空间,导致假冒伪劣屡禁不止、屡打不尽。另一方面也是导致目前建筑建筑率渗漏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行业的蛀虫们满脑子只有利益使然,根本不懂何为责任。在经营企业时偷配方、窃技术、挖墙脚;在防水施工中偷工减料、弄虚作假、盲目夸大自己企业的能力,口头承诺、开具空头支票;在出现渗漏之时,要么不知所踪,要么敷衍了事、做形式上的维修,反反复复。
他们看中的只是利益最大化,根本不会思考品牌效应。这种行为往小了说是不负责任,往大了说那就是蚕食国家财产,人人得而诛之!
当然,有需求才有供给。假冒伪劣防水材料在市场上横行,一方面是由于不少消费者没办法准确区分产品优劣,另一方面当属建筑工程管理制度的缺陷和监管不力造成。产能过剩让生产企业铤而走险,大量假冒伪劣和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水产品,以及无资质、无技能的施工队占据了建筑工地的主要市场,形成“黑色”的产业链。作为终端市场的建筑工程也乱象严重,工程监理制度流于形式,甚至与施工企业同流合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用说把好质量的第一关。
一旦发生严重问题,上级监督部门互相推诿,不了了之,而监管问题的背后事实上反映的也是政风、行风、作风的问题。当问题曝光后,当地的这些部门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如何,反映出当地部门政风、作风不过硬,不能让老百姓满意放心这样的严重问题。
近年来,为了治理这些行业乱象,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也是不遗余力,但受限于种种客观条件,想真正肃清行业乱象,依旧是任重而道远。
当下越来越多的防水品牌企业开始注重质量,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和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来压缩假冒伪劣生存的空间。践行打假从自身做起,不断净化、规范整个建筑防水大环境。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防水行业的市场将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