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堂语篇的元功能分析
2018-06-19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社科部,杭州 311231)
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对语言功能认识不足的问题。有调查显示[1],虽然90.0%的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基本认可,88.6%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政课对今后的成才有帮助,但能够认真听讲的学生却仅占46.4%。对此,部分高校单纯认为教学语言的枯燥导致了学生听课率低下,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说唱形式、小品情景剧、脱口秀、讲故事等手段,或者在新媒体融入[2]、语言艺术[3]、人文关怀[4]等方面提出诸多对策,希望借以提高学生的听课率,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现了“泛娱乐化”倾向[5]。这些手段只是在教学语言之外附加了娱乐成分,对教学效能的提高没有实质帮助。语言是复杂的、多向度的、动态的交际过程,趣味性不能作为评判语言交流效果的主要标准。没有深入把握思政教育语言的功能形态,就无法得出科学性的判断和对策。据此,笔者利用国内有代表性的思政课堂语篇材料进行了语言的元功能分析,以确定思政语言的内在逻辑和存在问题。
一、元功能的基本定义
元功能(Metafunction),又称为“纯理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概念。韩礼德把实际情境下各式各样的语言功能归纳为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6]其中概念功能(Ideational)是经验性的(Experiential),是对客观存在的过程和事物在语义内容上的反映;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是指语言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等功能[7]。人际功能构建概念传递的社会基础;语篇功能(Textual)是指信息的组织传播结构。
语言的政治性、权力性、建构性等特点影响思政教育的进程与结果,政治现象或者说政治权力作为一种存在,也必然表现为一种语言的存在,因此从语言维度探究政治现象的本质,是一条极为重要的研究路径[8]。思政教育语篇这类政治性话语的既有研究,大体有话语权力下不平等现象的批评话语分析[9]、探讨政治学和语言学互证互用的政治语法分析[10],以及传统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三个角度。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语言与社会文化环境存在交互作用,通过话语范围(语场)、话语基调(语旨)和话语方式(语式)等语域变量,来实现表达经验的概念功能、构建关系的人际功能,以及组织语篇的语言功能。其中话语范围对应概念功能,话语基调对应人际功能,话语方式对应篇章功能[11]。
二、研究对象、工具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教育部于2017年组织了200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专家,赴全国2596所高校旁听思政课,听课专家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了针对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18所高校的听课回顾记录*相关听课记录的文本详见: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7n/2017_zl31/。。这些材料详实记录了全国各地、各类高校思政课授课过程中的话语实貌。笔者首先整合了18份代表性语篇,为保持话语原貌,剔除专家评价等转述性信息,得到容量为19453字的语篇文本,以此作为研究材料。语篇是语言交流过程中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本文所用的“语篇”术语是口头语篇的书面整理形式。
(二)研究工具和方法
任何语篇都是在语境激活和触动下使语义系统具体化的,本文综合采用社会化网络定量方法和话语分析定性研究方法。首先给出思政教育语篇作为潜势存在的概念网络,然后考察语篇的人际功能手段和构建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分析其生态学意义。
1.社会化网络分析法
语篇可视作由信息节点互连构成的语义网,采用计算机手段辅助下的关键词共现分析法,并引入统计学和社会学方法进行科学分析。本文使用的UCINET软件由加州大学欧文(Irvine)分校的一群网络分析者编写,它集成了进行一维与二维数据分析的NETDRAW,具有很强的矩阵分析和数据图形化功能。首先确定关键词,选用百度、腾讯和搜狗三种输入法自主开发的各领域电子词库并进行合并和去重处理,生成政治、哲学、经济等领域的电子词库,词库词汇容量均在2万以上*广义的政治学包括哲学、经贸和军事外交的许多词汇,但确定这种交叉的边界非常困难。本文选用三种最为流行的电子词典,进行计算机检索,已经从工具的典型性和统计的科学性两方面进行了统计优化。,在该词库基础上进行词频检索,得出语篇中各领域词汇的用频表。其次,在词库统计的基础上,综合利用自动化文摘工具和手工标定的方法,确定思政教育语篇的97个关键词*具体包括97个词语,分别为:同学们、中国梦、中国、文化、习近平、我们、社会主义、工人、生态、五四运动、总书记、自信、外交、为什么、建设、大家、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井冈山、马克思主义、精神、摊位、国家、共产党、注重、特色、一带一路、了解、今天、组织、中华民族、十八大、家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宣传、和谐社会、提出、传播、公有制、底气、关键词、西方、学习、担当、开端、革命、生产资料、统一、狮子、使命、党员、口号、大国外交、当代、大学生、抗战、大国、党、阶级、两岸、抗日战争、大局意识、大国外交、毛泽东思想、和谐、初级阶段、资本主义、文明、意识、实践、生命、自由、幸福、行为、认识、心灵、生产、资本、劳动、发展、企业、创造、再生产、资料、经济主体、经济合作、生产线、高风险、仓库、自由贸易、资金、卢沟桥事变、侵略、右翼、战略地位、战争。。关键词的选择基于词频、语境典型性、意义实在性三个标准。根据关键词的句内共现关系,制作关键词二值矩阵。再次,在UCINET中导入上述矩阵文件,通过NETDRAW软件分析数据并生成节点交叉网络图,以反映各节点间的深层次依存关系。最后进行中心度分析。
2.话语分析法
人际功能涉及语言的社会性,使用人际功能理论的观测指标分析语篇中的人称代词、集体性名词、引语发出者,统计得出人称代词的用频序列,分析高频人称代词的指称多义性、集体性名词的宏大叙事性,揭示思政课堂语境隐含的由多方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变换构造出的社会关系。语篇结构体现的信息流动机制是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要参数,篇章结构手段在担当句间或段间连接功能的同时,也实现了整个语篇的连贯和通畅[12-13]。首先对语篇全部语句进行主位(Theme/T)和述位(Rheme/R)的有序符号标注,其中主位又包括单项主位、复项主位和句项主位,然后在Danes等[14-15]提出并发展的反映语篇中句际连贯和推演关系的“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基础上,用箭头刻画出符号式反映出的语篇信息推进模式,并概括出整篇的信息涌流特征。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概念功能情况
1.用词分布
表1列出了思政教育语篇的词汇用频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思政教育语篇以政治理念、哲学思想和经济贸易三种语境为主,军事外交、历史事件和文学用典居其次。这一语境序列与现实相匹配,思政教育首先是基于政治史以及政治理念的教育课程,而中国的现当代政治学发展又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心概念发展起来的。同时,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干之一,加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贸类词汇在思政教育课中也占据了主要角色。
表1 思政教育语篇各领域词汇频次表
2.概念语义结构
图1中的节点为关键词,线段表示二者存在共现关系。全图97个节点之间共存在944条关系线段,图1为网络图的核心部分。另外,由“仓库-资金-生产”构成的三角网络和“党员-摊位”构成的线段与主体部分不连接,呈孤点状态;“生产资料→再生产”线段依附在“资本”节点上,“资本主义”节点依附在“劳动”节点上,呈单线状态。四者在整个网络中权重很小,忽略不计。
为了更准确判定语篇中各词语节点的权重地位,进行中心性分析,包括点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接近中心度(Closeness centrality)以及中间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三种。点度中心度反映关键词之间的共现频率,点度中心度的数值高低与其在网络中的空间分布成正比。接近中心度描述的是节点与其他节点实现最短路径连接概率的能力,该指标数值越小,对话题的发起能力越强。中间中心度表示关键词充当其他词语话语中介的能力,其数值越高,中介关联作用越强。选取前20项词语排列如表2所示。
图1 关键词共现语义网络
节点点度中心性节点接近中心度节点中间中心度我们49习近平7.185我们16.412中国46总书记7.185中国16.062社会主义30为什么7.201工人10.465国家29党7.217国家7.856同学们26马克思主义7.217为什么5.782建设23阶级7.217社会主义5.618共产党22发展7.223资本3.565文化21中国共产党7.228同学们2.876工人21文明7.228人民2.258新民主主义革命20宣传7.233实践1.932党19文化7.239习近平1.815习近平18共产党7.250总书记1.815总书记18新民主主义革命7.250劳动1.804中国共产党18工人7.255再生产1.804文明18建设7.260五四运动1.653为什么18国家7.266建设1.638马克思主义17同学们7.277共产党1.457宣传17社会主义7.315中国共产党1.431阶级17中国7.422党1.322发展17我们7.456今天1.171
注:按关联能力降序排列。
结合图1和表2分析可见,语篇存在互联贯通、主次分明的复杂网络,节点之间具有明显的小世界效应。这意味着思政课堂所使用的概念在整体上联系通畅,局部上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模块,思政教育理论已达到相对成熟完善的水平。该网络的节点层次性表现在:大节点词汇“我们”“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同学们”“建设”“共产党”“文化”处于核心位置,与其他节点连接最为稠密。思政课是一项面向青年学生的国家教育工作,这一性质决定了概念节点的凝聚性;“习近平”“总书记”“党”“马克思主义”“阶级”“为什么”等词的接近中心度最小,话题发起度较强。领导人作为诸多政策的直接相关者,“党”作为人称化名词,均具有很强的话题发起能力,而疑问词“为什么”则常用来发起话题讨论;“我们”“中国”“工人”“国家”“为什么”“社会主义”几个词位居最里层,作为思政理论的基础性概念发挥着更强的话语中介作用,“资本”“同学们”“人民”等词居于其外,关联能力次之。
(二)人际功能情况
在本文中,思政教师使用了包括人称代词和关系称谓语等在内的称呼语,其中人称代词包括“我”“我们”“你”“你们”“咱们”,称呼名主要是“同学们”。前者的用频序列为:我们(17)>我(6)>你(3)>你们(1)=咱们(1)
由该序列及前文分析可知,“我们”和“同学们”两个短语的用频很高,除语篇衔接功能外,二者还包含特定的语用含义。第一人称复数有很强的包容性,它包含了说话人和受话人两方,使得他们站在同一个立场,有共同的目标、任务和利益[16]。“我们”打破了师生之间的身份距离,把双方整合为一个整体。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一集体称谓的成员边界并不总是清楚的,例如: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关键环节。[17]
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把“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18]
同学们作为中国梦的实践者,必须站在时代前列,做一个有使命、敢担当、富有家国情怀的有志青年,去建设好我们的国家。[19]
第一句中“我们”指的是教室中的师生。第二句“我们”指当事人或一般社会大众。第三句的“我们”语义包孕最为宽广,泛指中国人。也即,“我们”是以当事人为中心,以当事人社会身份为标识的一个群体称谓。教师舍弃师生的身份差别,使用“我们”或者“咱们”(如“咱们当代大学生”)时,意在突显学生群体的权益中心性,激发其社会责任感。类似地,“同学们”具有向学生群体发出号召的潜在语义。
使用集体性名词进行宏大叙事,表现权威意志,例如:
建设生态文明,对于青海,既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特殊的使命。[20]
正是由于中国工人阶级的参与。[19]
中国人在生活或思考中,会有一种家国一体的生活观。[21]
只有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把有觉悟的工人组织起来,才能更接近群众,扩大斗争的影响。[19]
如果要推倒两岸“心墙”,咱们当代大学生能做些什么呢?[22]
“青海”是无生命地域名词,通过转喻手段获得了“人格化”意义——“青海人”。“青海”“工人”“中国人”,以及“中国工人阶级”“当代大学生”这些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在对人的指称上,采用了抽象化、集体化,乃至符号化的处理方法。这并非对个体身份的隐没,而是对经典作家在社会哲学构建阶段和中国革命时代所使用术语体系的承继沿袭。另外,语篇中存在对领导人言论、口号、中国古典名句的大量引用,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的名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阐述“欲人勿疑,必先自信”等。这些引用有多重语用功能,首先是对权威言辞的积极评价;其次,引语的出现使得权威人士以“在场”身份出现在话语情境中,引语蕴含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语境也得以激活,从而构建出更有“史质感”也更具说服力的语境结构。总之,思政教育话语并非仅仅包含“师生”或“传播者”“受众”这般简单的社会关系,会话者运用不断变换的标记手段发出和回应语言信号,标识彼此的社会角色、社会距离、交际动机等因素,构建出动态的社会关系。
(三)语篇功能情况
本节以研究语料中一篇典型思政课堂语篇[19]为例,揭示思政教育的语篇规律。内容及主位述位标注如下(其中Tn为小句主位,Rn为述位。Tn′代表语篇主位,Tn″代表人际主位,Tn‴代表概念主位):
师:同学们,请大家(T1″)跟我来一次轰轰烈烈的穿越(R1)!今天(T2′)我们(T2″)学习的主题(T2‴)(T2)/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R2)。为什么(T3′)一场学生运动(T3‴)(T3)/会引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呢(R3)?它和旧民主主义革命(T4‴)区别在哪呢(R4)?
生:因为(T5′)五四运动(T5‴)(T5)/不仅有学生罢课,还有工人罢工、商人罢市(R5)!五四运动(T6‴)(T6)/提出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R6)!因为(T7′)五四运动(T7‴)(T7)/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R7)!
师:正是((T8″))由于(T8′)中国工人阶级的参与、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T8‴)(T8)/,五四运动才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R8)。五四运动之后(T9′),马克思主义(T9‴)(T9)/得到广泛传播(R9)。共产党早期的组织成员(T10‴)(T10)/不仅注重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还注意与工人运动相结合(R10)。这(T11‴)(T11)/又是为什么呢(R11)?
生:因为(T12′)工人(T12‴)(T12)/力量大,工人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表革命最坚决也最彻底(R12)。
师:对!只有(T13′)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把有觉悟的工人组织起来,才能更接近群众,扩大斗争的影响(R13)。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T14‴)正是认识到工人阶级是新型的革命力量,所以才对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将工人组织起来,才有了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才有了社会主义新中国(R14)。我们(T15″)中国(T15‴)(T15)/作为发展中大国才能在国际上掷地有声(R15)。同学们(T16″)(T16)/作为中国梦的实践者,必须站在时代前列,做一个有使命、敢担当、富有家国情怀的有志青年,去建设好我们的国家(R16)。
上述段落的主位推进结构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在导入(T1-R1)后,思政教育语篇在起始处提出明确的主题(R2),然后信息围绕主题主位同一型模式充分阐释主题内涵(T3R3-T7R7),继而讨论主题变为述位的一部分,说话人以反向追溯的思维模式确定“中国工人阶级”(T8)这一先导因素。之后,在“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这一背景信息的铺垫下,引导出“共产党早期的组织成员”(T10)这一关键主位信息。随后,再以同一型和交叉型多种模式说明共产党员与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以及新中国之间的紧密关系。最后,尾句呼应首句的人际主位“同学们”,把论说主题转变为具有号召性质的祈使句,完成了从理论讨论到实践行动的转变。
全段使用最多的信息推进模式是同一型(占53%),其次是延续型(占30%),交叉型起到变换信息方向的承接作用,使用较少。同一型推进模式加强了语义强度,如在T2到T8节点间,围绕R2(五四运动)信息连续进行6次同一型推进,这既是对R2信息点的多维度充分描述,也起到了形成话题焦点以便顺势过渡的作用。从宏观的语义信息变化来说,一般在语篇起始部分直接地或在导入案例后交待主题信息,主题是更高一层的主位,对后续论说起到统辖提示作用。在语篇中间阶段,从整体来看采用主位推进模式阐释主位信息并延展语义内涵;从交际互动来看,多采用(占72%)问答模式启发思考和讨论参与,“为什么”等疑问词创造出了重大命题的探讨空间,师生通过辩证思维方法实现了命题的剖析、确认和创新建构。常用“要”“应该”等情态词表达具有肯定意向的主观态度。语篇整体信息结构呈现波浪象似性(Wave like)的潮汐涌流(Tidal waves)特征[23],语篇末尾语句作为超新信息(HyperNew),使得语义信息的潮涌积累达到一个新高度。
图2 思政教育典型语篇主位推进示意
四、结论与建议
思政教育是依据科学手段设计、建构、干预和调控的社会生态系统[24]。许多学者从语言艺术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改良性研究,但效果不佳。究其原因,语言功能与语篇深层要素密不可分,仅考虑表层手段,无助于整体改善。
(一)对当下文明形态关注不够
交谈话语构成语篇,语篇反过来成为对话方之间的信息生态栖息地。思政教育语篇材料在信息资源丰度上是非匀质的,形成一个分层凝聚的信息体。从语言层面看,概念随使用频次和话题关联能力的不同带有不同的语义强度;从信息层面看,丰度差异来源于课程设计主体的主观选择以及概念自身的成熟度。散落的概念要素对应于不同的交流需求水平,从核心层到外缘层,语义交际需求度逐渐降低。
我国建国以来的思政教育先后出台“85方案”、“95方案”、“98方案”和“05方案”四个国家层面的课程设计方案,方案重心分别在“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政治经济建设及文化建设”、“马工程为主体的思想、政治、道德全面建设”四个方面,四个方案对应于四种各时期不同社会面貌基础上的思想政治观念体系。本文中思政语篇的网络结构特征反映了课程方案的变化沿革。“85方案”对应的革命战争概念居于外层远端,“95方案”对应的“民主主义革命”等概念居于次外层,“98方案”对应的“发展”“建设”“文化”等概念,以及“05方案”对应的“生命”“幸福”“家园”“和谐”等概念均居于内层;另一方面,“一带一路”“中国梦”“生态”等概念虽然为新近出现的概念,但已经与主流体系发生多重性、成熟的交互关联,在语篇网络中居于主要位置。
当前思政语篇在内容上与现实社会存在生态脱离问题,科技文明、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新动态鲜有提及。与工人社会福利、科技伦理等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的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生态环保等领域概念几乎未得到关注,我国在航空航天、海洋探测、交通运输、电力电气等工业科技领域,以及电子商贸、企业管理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新论断、新命题,也未能在当前思政教育课堂上较多呈现。如此,学生就失去了观察当前社会现实,并从中启迪思考和获得民族自豪感的教育机会。
(二)亟待厚植教学共生场域
现有思政课堂语篇使用了多样化的人称代词、语气、语调等语言手段,在不同称呼名的转换中,会话者的社会关系发生着变化。以教师的语境角色为例,教师存在“话题领导者→观点探讨者→同一战线成员→倡议号召者”的角色轮换。在提问、讲述感受或举例时,使用表个体身份的人称代词“我”和“你”,以增加课堂交流的互动性。人际角色的构建和调整对应于思政课授课任务的政治现实,构成了思政教学的交流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政治生态话语的重要场域,思政教学设计应包含生态意识,深层次把握内容意义与生态主体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应打通历史与现实语境,打破旁观叙事与自我体验之间的隔阂,使师生共处同一片场域,产生共相生态。可行之道是采用现象学中“主体间性”的方法,把理论通过结构阐释方法还原为人性化情境,扎根于现实文明生态,使作为教学内容的抽象理论变为可感可亲的现代人的互文语境,促生同情心和同理心。另一方面,教师也应从对学生个体的关注跃升至对学生族群的关怀以及对学生所在社会生态环境的关怀,运用朴素的辩证方法,使教师宣讲和学生参与协同进行,建立信息流在其中畅通运行的良性的政治性话语生态系统。
(三)需加强师生会话的辩证互动
韩礼德把语言看作一个多层次信号系统[6],思政教育课堂的语言信号受到三个限制因子的制约:时长、学生注意力衰减,以及素材多样性导致的主流价值辨认度。对此,主位推进模式有助于使得论断语句之间得到系统性的内部关联和衔接推进,材料由话题开始辐辏式逐步指向最终结论。思政语篇信息片段之间展现出良好的耦合性和清晰的意义指向,话语信号体的有序构造发挥了降噪功能,保证了教育生态主体之间的沟通效能。
主位推进模式实质上是话题层面的逻辑推理,注重话题关系的辩证建设,但即使就辩证法本身而言,也要讲究逻辑之外的人的因素。辩证法的观念来源于亚里士多德《论题篇》,它有几个特点:强调作为产物的论证无法反映论辩的过程及其背景;论辩的过程至少预设了两个角色:提问者与回答者;论辩是由于对于某一命题的质疑或挑战引起的;论辩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25]。缺乏角色话语参与的纯理性主位推进模式将显得枯燥无味,且失去理性说服力,因为所谓辩证(Dialectic)本质上就是通过各方交谈,在“正-反-合”的轴向上实现真理趋近的过程,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不成熟的、存在疑惑的观点,并予以引导和矫正,实现更高层次的共识。
五、结 语
语篇的元功能分析揭示了课堂话语建构思政教育行为的深层形态,当前的思政教育课堂语篇既包含有效的话语逻辑,也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首先,思政课堂语篇应继续保持其成熟的概念表达模式,利用团体性和分层递进凝聚效应进行概念术语的有效分布,实现交流目标;继续保持语篇的人际功能模式,适应思想交流、内容教学、引领号召等多种教学任务的工作需要;继续使用主位推进模式,保证课堂信息传递效率。其次,有的放矢地改进不足,完善语言功能。具体包括充分吸收并在概念体系中反映出新型文明的概念、判断和案例;深化对学生族群所处生态的多维度关怀,构建共生场域;在教学设计中增加学生参与比例,树立辩证的话题推进模式等。
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语言联合受众的国家管理行为,中国古代“修文德以来之”的文治教化,以及古希腊即推行的利用论辩术管理城邦的政治手段,均彰显了语言在社会治理上的重要价值。思政教育理应秉承政治传统,结合时代情势总结语言表达功能的内在逻辑,优化思政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松林.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0.
[2] 陈光军.新媒体技术环境下语言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71-73.
[3] 卢姗.浅析网络语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244-245.
[4] 陈君生.思想政治工作语言艺术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1999(2):98-100.
[5] 吴晓芳,陆芳.泛娱乐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1):53-57.
[6] Halliday M, Has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 Australia: Deakin University, 1985.
[7] 胡壮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5.
[8] 孙吉胜.跨学科视域下的国际政治语言学:方向与议程[J].外交评论,2013,30(1):12-29.
[9] 周婷婷.批评性话语分析对高校思政课话语建构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016(27):55-56.
[10] 刘齐生.语篇差异与政治语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18-19.
[11] 黄国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看政治演讲语篇:以习近平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的演讲为例[J].外语学刊,2017(3):7-11.
[12] 屈承熹.篇章结构修辞:句间联系何以通畅?[J].当代修辞学,2010(2):1-11.
[13]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80.
[14] 姜望琪.现代语篇分析的萌芽——布拉格学派语篇分析思想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0(3):188-195.
[15] 王振华,张大群,张先刚.马丁对语篇语义的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0(10):47-53,67.
[16] 李华芳.奥巴马就职演讲中的人际功能分析[J].湘潮月刊,2009(2):45-46.
[17] 曹曦.思政课要讲到青年学生心里[N].中国教育报,2017-05-29(1).
[18] 焦新.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N].中国教育报,2017-06-16(1).
[19] 焦新.用理论照亮现实,学生才能真正受益[N].中国教育报,2017-06-16(1).
[20] 王英桂.将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N].中国教育报,2017-05-25(1).
[21] 周仕敏.思政课更应关注青年学生所思所想[N].中国教育报,2017-05-27(1).
[22] 施剑松.探索教学实招让学生有获得感[N].中国教育报,2017-05-29(1).
[23] Martin J R, Rose D.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 Continuum,2007:188-197.
[24] 凌烨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21.
[25] 宋旭光.理由、推理与合理性:图尔敏的论证理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