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论课程实效性提升途径创新的思考
2018-06-18张庆
【摘要】为提高马克思主义“四观”教学实效性,必须进一步明确课程意义,把握核心问题,结合学生和教材实际,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创新教育载体,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从深度和广度上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切实提高“四观”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西藏高校 四观 教学载体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252-02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以下简称“四观”课)是为了培养满足西藏现代化建设和长治久安需要的专门人才而开设的一门特色地方性课程,是对西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阵地,其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对西藏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提升“四观”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中必须要进一步明确课程意义,把握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创新教育载体,转变学生评价方式,从深度和广度上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切实使“四观”课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一、明确课程意义,抓住核心问题
只有明确课程意义,才会重视课程建设,只有抓住核心问题,才会有的放矢,才能把握住教学改革创新的方向。
1.明确课程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论课程开设的意义,要从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局和西藏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出发去认识,这即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形势的普遍要求,又是对西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需要。这门课程的开设,首先重点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其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審视民族和宗教这两种社会现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去分析民族和宗教问题,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宗教观。再次使民族学生能从中华文化整体高度去审视民族文化,把民族文化纳入到中国文化的统一体中去认识,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达到精神和行动的统一。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内地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藏族文化的特殊性,促进不同民族同学之间文化交流,加深民族团结,也为将来在藏工作打下良好的民族文化基础。
2.抓住核心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四观”课教学的核心问题,一是把握学生的特殊性,二是把握教材的特殊性,关于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必须从这两个核心问题入手。
学生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藏汉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目前我区高校学生组成结构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比例大约是六比四,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条件,形成以下两个特征:一是受西藏地区的特殊文化背景和基础教育水平的制约,致使我区高校民族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较弱,其中西藏大学和西藏民族大学的民族学生相对要好一些,而汉族学生的基础知识则相对要扎实的多;二是在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归纳、和总结上,民族学生显得能力不够,在接受和消化知识上较慢,而对于汉族学生来说理解、归纳和总结教材则是优势,接收知识的能力和吸收知识的速度上都很快。基于这样的学生特点,在课上如果把课程讲的太快,民族学生就很难跟上,如果慢些讲,讲的简单点,民族学生能接受,但却满足不了汉族学生对知识的需要。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既能提高民族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满足汉族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从教材的特殊性来看,马克思主义“四观”课相对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自身独特性,课程涉及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政治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内容,课程内容的广泛性造成了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差异性,学科一致性较低,课程内容似乎都能对上,但却都有很大不同,不像其他几门政治理论课之间存在的那样密切关系,课程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支撑,比如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代史纲要,在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时,就容易多了。而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四观”课,在课程建设上相对薄弱,不但缺乏学科支撑,也缺乏辅助用书,严重影响了“四观”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我们应该在这些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补齐短板。
二、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针对本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必须探寻符合西藏大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西藏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方式。
1.探寻符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对于西藏民族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薄弱、理解总结能力弱、藏汉学生知识储备差距大这几个特点,我们必须要优化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首先就是要夯实民族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延伸,多给学生讲一些历史史实,特别是要讲清楚西藏的近代历史发展脉络,学生才会对理论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其次,教学内容要详略得当,要突出重点知识的讲解,民族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总结上相对内地生来说较差,所以课程讲解上讲的多讲的全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定要突出对重点知识的讲解,逻辑思路要清晰,深入浅出,对课程内容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同时不断培养民族学生的理解总结能力;最后在讲课过程中不能满堂灌,要结合民族学生学习注意力特点,给学生留一点时间进行知识的消化。
2.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民族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教学实践上看,目前案例分析法学生比较喜欢,通过具体的事例讲解,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的生动易懂,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讲授的过程中,举例尽量要结合西藏实际情况,这样效果更加明显。在西藏高校还存在一个特殊状况就是本科班级大多是藏汉学生合班,那么在讲课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的讲授既要使民族学生能够接受,又要满足汉族生的文化知识需要,同时在举反面例子解决一个问题时,尽量举两个例子,一个结合西藏实际,另一个结合内地实际。这样不但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明白原来有些问题大家都存在,不是西藏的特例,这样更易于民族学生的接受,还能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
3.把“互联网+”技术引入教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内地很多高校已经把思政课搬上网络,甚至很多高校已经把“慕课”学习融入到教学评价之中,记入学生的综合成绩里。而从我区的实际调查情况来看,智能手机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100%,学生上网也越来越便利,这就给我区把互“联网+”技术引进教学奠定了基础。我们应该把握住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学习内地一些高校的做法,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一方面可以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班级教学中去,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点名签到可以加强对班级的管理,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同时又节省大量时间,增加了有效教学时间。同时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与学生展开问题问答和讨论,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优秀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下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观看,帮助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三、创新教育载体
在发挥课堂主渠道的基础上,必须拓宽“四观”课的广度,充分挖掘课程教育载体,特别是发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论课程中的重要载体作用。
1.加强辅助教材建设
辅助教材是进行教育的最基本的载体,可以为课堂教学内容提供有力的补充,并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加强辅助教材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区开设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马克思主义“四观”课,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其他几门政治课具有明显的区别,有极强的特殊性,在教学上无法有效地与其他几门课形成互补,而在进行马克思“四观”教学的过程中,课时及教学资源非常有限,仅仅依靠课堂上单一教材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要想提高教学效率,一方面必须加强相关的辅助教材的建设,为课程建设提供支撑,同时开设相关公选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本课程教学奠定一定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在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当中,适当加入西藏近现代史专题进行讲授。
2.把课程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
我区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都有独特的精神环境、文化气氛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学生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在马克思主义“四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提升素质、陶冶情操和营造氛围中的重要作用,把课程教学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中,通过校园活动、校园文化宣传标语等方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先进校园文化的浸润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高尚地人格品质、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远大的人生追求,成为符合马克思主义“四观”教学要求的新西藏建设人才。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四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挖掘学校当地的实践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地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如西藏民族大学在实践教学中,就依托黄帝陵和延安革命圣地对学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在区内可以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以学校周边乡村为依托广泛开展新旧西藏社会对比教育的实践教学,以学校周边红色资源为依托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多层次、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要把不同的實践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心理体验。如在进行新旧西藏社会对比教育实践教学时,要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展开,一方面通过访谈当地老人过去的生活情况,使学生真切感觉到旧西藏人民群众生活的艰辛痛苦,另一方面通过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来感受新时期生活的美好,同时要通过参观当地的烈士陵园、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来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这样一个系统的实践教学,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情感体验,才能够使学生牢记历史、珍惜今天,创造明天,并把这种体验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转变学生评价方式
及时准确对学生进行科学准确地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区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不足,多以大班模式进行教学,班级人数多,外加思想政治教师培训任务较重,因此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主要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绝对评价方式为主,虽然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普遍加入了平时表现成绩,但在具体操作上,对学生的评价仍然注重期末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的关注,也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对学生的评价简单的整齐划一。虽然传统评价方式简单易行,但这种评价方式将导致学生降低学习兴趣,缺乏理性思考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精神,特别是在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差异性,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暴露的愈加明显。因此,在学生评价方式上,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从终结性评价发展到形成性评价,由定量评价发展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由绝对性评价发展为差异性评价。
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把期末完成的工作分解到平时授课中去,甚至在课余时间内,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例如可以通过微信群和QQ群,结合当前热点问题,定期在群里设计一些问题然后指定学生在群里进行作答,教师随时追踪学生完成的进度,并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并将评价内容与效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这样可以有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对学生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不仅要突出期末考试的重要性,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动机、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通过课堂上不断对这种评价方式的强化,有利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西藏地区高校来说,针对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差异性,最适合运用差异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发展做出不同评价,通过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促进所有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上获得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欣荣.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论》课程的现实问题及对策[J].文件资料,2016(10).
[2]欧阳永忠,曲瑞珍.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
[3]李平,孙定义.过程评价与高职思政课评价方式改革 [J]. 改革与开放,2013(7).
[4]李琴,陈赣浪.“互联网+幕课”在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探讨[J].课程教学,2017(15).
基金项目:西藏农牧学院校青年基金项目支持,项目名称为“西藏高校《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提升途径创新研究”编号为NYQNKY-201707。
作者简介:张庆(1983.10),男,西藏林芝,讲师,法学硕士,西藏农牧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