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与运行问题与创新发展实践路径
2018-06-18施文峰
施文峰
【摘要】院士专家工作站是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有机结合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要使院士专家工作站长期保持高质量、高效率的产出,就要创新工作站管理机制。在对北京市院士工作站建设和管理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就其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院士工作站 创新发展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245-02
北京市院士专家工作站主要有两种形式,分别是院士专家工作站和院士专家服务中心。自2009年5月创建以来,先后创建13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1家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引进院士277位、专家552位,开展合作项目553项,申请专利2974项,获得专利授权1302个,取得科技成果950项,培养科技人才2307人,为企事业创造经济效益约37.5亿元。同时,促进科研及产业资源对接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优化北京创新资源平台,开辟了一条引入高端人才、实现科技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道路。
一、北京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北京市在2009年就开展推动企事业单位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工作,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显著的成效,但与全国科协系统一样,北京市科协全面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时间并不长,很多地方还亟待完善,如何对众多院士站进行管理,如何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成了目前院士工作站的首要问题。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从调查了解情况看,北京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目前北京市科协已推动成立了11家院士专家服务中心,13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尽管各种类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都制定出了各自的管理体制,并在工作站的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总体来说,院士工作站还是存在着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备、人员配置不科学等问题。
一是管理机构不健全。目前,北京市院士专家工作站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院士专家服务中心(11家)、北京市科协和区科协(16家),对院士专家工作站实施管理。院士专家服务中心设置也没有统一模式,均因地制宜,区科协、企事业单位都没有,具体管理部门不尽相同。虽然院士专家工作站,区科协、企事业、院士专家服务中心都参与管理,但主要工作内容是信息收集、协调联系,实质上是区科协基于市科协依托院士专家服务中心进行管理。
二是管理制度不完备。2011年,北京市科协曾经颁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根据《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站要履行“企业提出申请、市科协主管部门初评、专家评审、现场考察、市科协批复”等五个步骤,方可挂牌运行。市科协自2016年起开始出具正式的批复文件,此前的建站单位只有在企业提交的申报材料上盖章。此外,2009~2015的建站单位都是“终身制”,一经建站,没有有效期限;当院士站相关工作处于停滞、结束等非正常运行状况时也没有合理的退出机制。
2.顶层设计不够创新
总体来看,北京市院士工作站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区委、区政府及北京市科协的要求尚有差距。主要是服务创新发展的目标、手段、方法需要探索新的路径,顶层设计需要进一步加强,各项工作需要打造新品牌和新亮点。
一是依托单位人才不足难配对。在与院士及其团队开展科研合作中,依托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在人才配备上存在较大的差距。许多企业表示,院士提供的合作课题技术档次高、难度大、创新性强、专业程度高,对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素质要求高,企业压力很大,企业人才引进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二是高新技术开发投入大令民企却步。对于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决定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毋庸置疑,但创新活动投入大、风险大、回报周期长。面对高昂的科研经费和人才培养费,企业更倾向于技术、设备、人才的引进,对短期获得回报的期望值较高。有些高新技术课题开发前期投入大,即使开发成功投入市场后任然且存在一定的失败风险,使合作企业没有能力也不敢去承受较大的风险。
二、院士专家工作站创新发展实践路径
1.优化工作站产学研转化机制
作为建站主体不仅要为院士专家团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以需求为导向、以工作站为平台、以院士团队为旗帜,有效整合各方的科技资源、吸纳凝聚各方面的创新要素,在与院士团队的合作上形成互动互利、协同协作、集聚集成的运行机制和支撑体系。工作站建设已有4年实践和探索,企业与院士团队的合作在形式上也有许多卓有成效的模式,没有最好、也没有固定的模式,适用就是最好的。当然,作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企业主体、有效需求、协同创新、互利共贏就是基本的关键词。其实,技术创新是市场需求与技术供给双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作为企业在科技创新合作中的有效需求就是指企业既有合作创新能力又有合作动力的需求,而院士及其团队不仅具有技术供给的能力,更有研发成果工程化、市场化的需求。北京市的任务就是要在二者之间构建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平台,并为使双方的交易成本最低提供服务。
2.优化工作站考评与激励机制
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管理应严格与考核相结合。院士专家工作站考核工作是保证运行质量的重要手段,必须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并针对不同的院士专家等研究人员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方法,体现其灵活性。高效能发展要求院士专家工作站考核评价体系要突出重点,保证考核标准的针对性、科学性。量化指标要科学合理,学术水平和学术成果数量、质量的评判标准的制定要符合院士专家工作站的科研工作实际,过度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过于严密控制的评价程序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创造性和前瞻性的课题的考核标准要适当放宽尺度,增加可操作性。指标体系应该兼顾学科差异和可比性等客观因素,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3.改善院士工作站外部环境
院士工作站指的是企业等建站的主体与院士及其团队之间为实现各自的价值目标,按照特定的组织形式而创造的长期合作的载体和平台。企业和院士和其团队双方都是建站的主力军,所以这种工作站是双向互动内生的,同时也是企业方便吸收院士中高端人才的方式。下面从三方面改善院士工作站的外部环境
第一,实现院士工作站的优势与企业需求的完美结合。在企业创新确立自身主体地位过程中,人才资源特别是那些高层次科技人才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创新的薄弱的地方。经过院士工作站建立,把院士专家团队引进到企业,让它们与企业开展长期合作,其实就是在现有体制下为企业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了一条途径。企业可以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与院士专家开展长期合作,院士专家可以借助工作站名正言顺的与企业开展长期合作。而在为企业与院士专家合作牵线搭桥方面,院士工作站正好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特别是科协人才荟萃、组织健全、联络广泛的优势,为企业寻找合适的人才,搭建双方交流合作的机会。
第二,实现院士工作站与经济的无缝对接。经过院士工作站的沟通交流和指导配合,增进了企业与院士专家直接的对接合作,使得企业能够在院士工作站的平台上找到了与行业前沿科技发展的技术、资讯和服务,让院士团队在工作站的平台上有了真正了解到企业的知识运用和现实要求的机遇,所以,院士工作站能够超越政府、社团、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的界限而完成协同创新和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能够巩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整体科技水平,能够基于双方内在要求减少互助的成本、增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完成科技与经济的无缝对接。
第三,实现持续创新和人才支配的长效联动。众所周知,当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特点就是集成的创新和持续的创新,一个企业要在变幻无穷的科技发展进程中突出重围,就一定要实现持续的创新,而持续的创新当然需要大量人才的长期供应,在企业创新发展中“一招鮮吃遍天”的情况已经很难做到。工作站所搭建的与院士专家的长期合作模式,不会因为一个项目的合作而终止,工作站的合作是多方面的,既可以是项目,也可以是战略决策咨询、人才培养等;也不会因为一个专家的变动而停止运行,这种合作是企业与院士团队的合作。因此,工作站这种合作模式正好满足企业持续创新的需要,同时也能为企业的持续创新供应多专业多层次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 隗斌贤 . 基于内生驱动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3(8).
[2]宦建新,俞学慧 . 院士工作站“浙江现象”报告 [N]. 科技日报.
[3]孙福全,陈宝明,王文岩.主要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创新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4]国务院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 [Z].2013-01-18.
[5]江蕾 . 基于自主创新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