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2018-06-17凌生宝
凌生宝
摘要: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标本、看客,应把学生视为教学矛盾的一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与学完美地结合起来,教学才有“活”出路。
关键詞:农村;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近年来,我国西部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较之南方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法陈旧,课堂气氛呆板,学生学习情绪低落等,致使学生厌学、畏学、甚至辍学。下面就农村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如何组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点我的一孔之见。
一、农村语文教学的现状
语文是一门囊括多种教学功能的基础性学科,它重在对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的训练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学进度慢,教学效果不够明显是勿容置疑的事实。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固然是影响该科成绩的一个因素,但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素质
① 老龄化教师:思想保守,食古不化,死守一法
“教学本无法,法无定法,但要得法”,这是教育前贤们对教育现象的整体认同。教育做为一种特殊的事物,它必然要遵循一般事物所遵循的规律。“无定法”是讲教法与学法“运动变化”的绝对性,而“得法”则说明了教法与学法的可持续性及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就是说,教法、学法、教材内容处在一种相互的“变动”状态。而农村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现状的确有失社会厚望。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老教师,往往以一种僵死的、不变的、静止的、教条的形而上学观看问题。于是,老眼光、旧思想、陈方法便贯穿教学工作始终。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师资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断乳期”。这是影响农村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 中青年教师:抱负远大,怀才不遇,寂寞惆怅
“学而优则仕”,这是流贯在中国文人雅士思变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于是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类中文系大学生,毕业后就抱着再“优优”和再“仕仕”的无限憧憬,来到荒山僻壤的农村学校,想在这样的“用武之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端。可事实上,在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冲突与强大反差中,部分青年教师不得不屈从于现实环境,不得不被环境奴化成消极派的“同类项”。于是,他们慨叹人生,蹉跎岁月,甚至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老年教师力不从心,青年教师悲观厌世,这是近年来农村语文教师队伍中出现的一种前所未有的“瘫痪症”。
③ 畸形教师:堕落腐化,不思进取,敷衍塞责
这类教师并不多见,但也是潜伏在农村师资队伍中的一大隐患。这些教师的特征是:游说教师,腐蚀学生,勾结盗寇,工作轻浮,不服水土。是唯恐学校不乱的“制乱”能手。这种素质的教师,安能肩负育人之大任?
2、学生现状:畏学、厌学、甚至弃学
这是农村学校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据调查,出现这一“弃暗投明”乱局的诱因,除了席卷而来的打工热、下海热外,学校的教育体制和极度馈乏的师资队伍也是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学校的教育体制是牵制学校质量沉浮的主线,倘若主线忽紧忽松,甚至断裂,将会影响整个学校的亲合力、凝聚力,于是“离心式”的教学轨迹,将导致学校的运行模式杂然无序。加之部分素质低下的教师动辄对学生恶语中伤、拳脚相加……。死气沉沉的学校环境,森严可怕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丧失健康的学习情绪及淡化浓厚学习兴趣的根源所在。语文是一门最需要学生用情感去体悟的学科,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哪有这般“闲情逸致”呢?于是,学生畏学、厌学、弃学现象,逐渐升温并漫延。这种“沙漠化”的学风,成了农村学校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了。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亲近学生,视学生为知己
我国的教育有着几千年的传承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亲其师而信其道”等千古不移的教学论断,并通过自身大半生的辛勤劳作,培养了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才。时至今日,有部分跻身于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本着“师古而不泥古”的思想,完全摒弃先人的古训,把“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变成了绝对“教”的单一形式。因而,教者滔滔不绝,而学生不是无精打采,就是“两股战战”,唯恐一字听错而受皮肉之苦。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也就微乎其微了。
教育学生是一项庞大而又艰巨的工程,单就一节课而言,要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要视学生为知己,使学生消除戒备心,消解师生之间的隔阂,才能使学生处于全方位的放松态,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这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前提。
2、创设“戏剧化”的教学情境
教师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工作者,教师不只为“教”而“教”,应把一节课当台戏去演。教师既是这出戏的导演,又是与学生一起同台亮相的演员。如何去导、去演,作为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实践技能、全新的教学理念、及一定高度的理论框架。
①教师的“导”。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备课上。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因此,要备好一节课,教师首先要备学生、备自己,其次,才是备教材、备大纲,知己知彼,才能写出适合主客体双方的好教案。教案是教师赶出的“剧本”,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新定位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是一位出色的导演,影视导演具备的专业素质,教师一般都要具备,这样,教师才能把这出“戏”导好、导活。
②剧情的展开——组织教学。组织教学是教师创造劳动成果必不可少的过程,是教师直接体现劳动价值的重要途径。这时,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威严者”,而是同学生处在同一位置比学生更高一筹的演员。传统的课堂气氛是森严的、静止的,古人云“课堂即法堂”就是那一时期教学经历的印痕。天盘运转到这个时空点上,课堂教学讲究设置情境,把过去纯粹的说教形式蜕变到艺术及美学的范畴,课堂气氛才能“活”起来、“动”起来。
为了让“剧情”顺利展开,教师要具有与“情节”相配套的表情、动作,这其实是教师信手拣来的“教具”。表情及动作有着语言及其他教具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语言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他无法表达的事理。其次,语言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表情及动作,当教师讲到“微妙”之处而用语言无法表达时,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也能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这不仅实现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更主要的是,在这种气氛的烘托中,渲染了课堂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孔乙己》。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他是一位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知识分子,他皓首穷经,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最终被人们“笑”死在科举制度的阶梯之下。如何把孔乙己活脱脱地再现出来,如何通过孔乙己这一文学形象揭示其活动的社会环境、政治背景,教师要很快进入角色,把文中作者对孔乙己的肖像、心理行为等描写的文字“翻译”成自己的表情、动作、表演给学生,学生被这种气氛感染后,自然就会身临其境,文章的主旨也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标本、看客,应把学生视为教学矛盾的一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与学完美地结合起来,教学才有“活”出路。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木山乡民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