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型HPV—DNA载量在宫颈锥切后的临床应用
2018-06-17姜源远王英红
姜源远 王英红
【摘要】目的:探讨高危型HPV检测在宫颈病变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方法:选择高危型HPV阳性、组织病理学确诊并行宫颈锥切术的宫颈病变患者158例,根据其病变程度分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组,包括炎症和CIN I;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组,包括CIN II - III;宫颈癌(CC)組。治疗后定期随访,必要时再次活检。结果:将子宫颈高级别以上病变比较,在载量1000以内,HPV分组和宫颈病变呈正相关;以HPV载量1000分界,低载量较高载量更易患HSIL以上病变,在术后半年内低载量组转阴率比高载量的转阴率高。治疗后3月内<35岁组转阴率最高。治疗前HPV分组与转阴率无关,HPV各组间转阴率无差异,宫颈病变程度与转阴时间、转阴率不相关。结论:宫颈病变和治疗前HPV分组正相关,与HPV载量相关。HPV载量、年龄是影响HR-HPV转阴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高危型;HPV;宫颈锥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前病变可预防和治愈,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是关键所在。大量研究证实,子宫颈癌的发生与人乳头瘤状病毒(HPV)的感染密切相关。2015年ASCCP和SGO发布临时指南:使用FDA批准的HPV检测用于25岁以上女性宫颈癌的初筛可以替代当前细胞学检查。本文就宫颈锥切术后患者感染HR-HPV的治疗随访进行相关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就诊的经病理诊断为SIL(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鳞状上皮内瘤变)患者158例。年龄22-71岁,中位年龄46岁。孕次(0-7次),平均孕次2.75次,11例未孕。产次(0~4次),平均产次1.08次,28例未生育。己绝经46例。患者中无症状者66例(42.8%),占比最多,其次为阴道接触性出血31例,占比19.6%,白带异常30例(19.O%)等。宫颈肥大者105例,占比66.5%,有宫颈糜烂者66例,占比41.8%。术后残留7例,术后复发5例。切缘有残留者7例,占比4.4%。
1.2 方法
1.2.1 HPV检测方法
将采样刷头置于宫颈口内,同一方向转3~5圈,并停留lOs,然后取出置于专用小瓶内,封盖,于4℃冰箱保存待检。HR-HPV检测采用HC- II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基因杂交、信号放大,可同时检测13种HR-HPV(包括16、18、31,33、35、39、45、51、52、56、58、59和68型),标本的相对荧光光度值(RLU)与阳性定标域值(CO)的比值即为HR-HPV载量,<1为阴性,>1为阳性。
1.2.2 阴道镜检查
158例患者均进行阴道镜检查,采用深圳金科威公司SLC-2000B电子阴道镜,在醋白区、碘试验可疑部位进行活检,根据病检结果分为宫颈炎症和LSIL (Low grade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High grade squamousintraepithelial lesion,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和CC(cervical cancer,宫颈癌)组。
1.2.3 宫颈锥切术
采用宫颈冷刀锥切(CKC)或宫颈电环切除(LEEP)手术。其中87例采用冷刀锥切术(55.1%),71例采用宫颈电环切除术(44.9%)。常规消毒,置窥器。盐水纱球清除阴道宫颈分泌物及粘液,以3%醋酸敷宫颈,碘试验,环锥形切除部分宫颈,锥宽2.2~2.5cm,锥高1.2~2.Ocm。标本送病理科做12点连续切片病理检查,取病变最重者为术后病理诊断。
1.2.4 随访
锥切术后间隔3 -12个月行宫颈HR-HPV及细胞学检查进行随访。
1.2.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计量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三组病变HPV载量的情况
如表1所示。
治疗前HPV载量分为低、中、较高、高载量组,宫颈病变分为宫颈炎及LSIL组、HSIL、CC组,经比较P=0.064,载量分组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以高级别以上宫颈病变重新分组(表1),P=0.045,OR值(较高载量/低载量)=4.521,OR(较高/中载量组)=3.191(表2),提示HPV载量高者发生病变可能性大。
2.2 年龄与HPV相关性
年龄分为<35岁,36-50岁、>50岁三组,治疗前HPV载量分为低、中、较高、高载量组四组,两者统计分析,P=0.226>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转阴时间
共119例转阴,占比75.3%。转阴时间为2-44月,中位时间6个月。治疗3月转阴54例,占34.2%,治疗半年转阴53例,占比33.5%,半年内共转阴94例,占比59.5%。术后1年转阴61例,占比38.6%。
宫颈炎症和LSIL组33例,转阴22例(46.09%),HSIL组114例, 转阴86例(74.85%),CC组11例,转阴11例,宫颈炎及LSIL组治疗后转阴时间12.23土10.583月,HSIL组6.3 5土3.547月,CC组6.73土2.649月,但由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分析,P=0.161,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2.4 治疗后随访的转阴率
宫颈炎及LSIL组治疗3月后42.1%,治疗半年4 7.1%,治疗1年63.2%,治疗2年66.7%, 治疗3年75.0%; HSIL组治疗3月54.4%,治疗半年66.7%,治疗1年75.9%,治疗2年79.2%,治疗3年64.0%; CC组治疗3月60.0%,治疗半年100%,治疗1年88.9%,治疗2年83.3%,治疗3年66.7%。进行分析,P均大于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宫颈病变与随访转阴率不相关;术后2年内转阴率呈上升趋势。
2.5 不同年龄的转阴率
依据表3,≤35岁组转阴率:3月75.0%, 半年61.5%,1年90.0%,2年100.0%,3年100.0%。转阴时间6.45土3.268月,中位数5.5月;35-50岁组转阴率:3月50.0%,半年70.5%,1年78.8%,2年77.8%,3年70.8%。转阴时间9.45土6.191月,中位数7月。≥50岁组转阴率:3月3 6.4%, 半年58.3%,1年55.0%,2年66.7%,3年50.0%。转阴时间8.13土5.234,中位数6月。进行分析,除术后3月转阴率的P=0.041,即术后3月的转阴率与年龄分组相关,其他P均大于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宫颈病变与随访转阴率不相关;术后2年内转阴率呈上升趋势。
2.6不同HPV载量治疗后随访的转阴情况
治疗前HPV不同分组的转阴率比较,P=0.073,无统计学差异。以载量1000分类(表4),在术后半年内低载量组转阴率比高载量的转阴率高,治疗2年内的转阴率呈上升趋势。治疗1年后各组比较,P均>0.05,即HPV分组的转阴率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与术后第2年受其他宫颈病变的病因影响所致。
3 讨论
从HPV感染到发展为宫颈癌约需15年时间,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是導致宫颈病变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与病毒量的多少有关。该组资料数据提示,按照高级别以上宫颈病变重新分组,OR值(较高载量/低载量)=4.521,宫颈病变和治疗前HPV分组正相关,与HPV载量不相关。将子宫颈高级别以上病变比较,在载量1000以内,HPV分组和宫颈病变呈正相关;以HPV载量1000分界,低载量较高载量更易患HSIL以上病变。
调查显示80%有过性生活的女性存在感染HPV的风险。一过性感染或者间歇性感染HPV的女性在短期内,可以通过自身免疫系统的细胞免疫功能清除病毒,或者抑制病毒的发展,符合本组资料年龄与治疗前HPV无相关性(表4)。本资料分析得出,治疗前HPV载量与转阴率相关,治疗前HPV分组与转阴率无关,以载量1000分类,在术后半年内低载量组转阴率比高载量的转阴率高,治疗2年内的转阴率呈上升趋势。治疗1年后各组比较,P均>0.05,即HPV各组间转阴率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与术后第2年受到其他宫颈病变的病因影响所致。
目前对于各级别宫颈病变治疗后HPV转阴时间尚无统一指南。有研究报道,低危型平均清除时间为5-6个月,高危型平均清除时间为8 -14个月,有50%~90%的HPV感染可在数月至2年内被机体清除,而HPV16或18型持续感染的时间会更长[6],罗汝琼、李园园研究认为不同宫颈病变分期患者经相应治疗后,HPV转阴率存在明显组间差异,提示不同程度宫颈病变与HPV感染程度有明显相关性。本组资料未能得出此结论,本组资料中转阴时间在7-12月,由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P=0.161.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宫颈病变程度与转阴时间不相关。在不同宫颈病变的转阴率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宫颈病变与随访转阴率不相关,术后2年内转阴率呈上升趋势。与Uchimura NS[3]观点有相近之处,这可能与调查样本不同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杜蓉等报道,年龄21-30岁、31-40岁、41-50岁3组LEEP治疗后HPV清除率分别为93.8%、71.4%、64.7%,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纪较轻的患者治疗后HPV消退较年老的快。本组资料中术后3月转阴率与年龄组对比,P=0.04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年内的转阴率呈上升趋势,且治疗后3月内<35岁组转阴率最高,与之结论相同。P>0.05,提示术后1年转阴率与年龄无相关性,且术后1年后转阴率有降低,考虑与<35岁多数病人可自行或用药后清除HPV,因此术后1年的样本量小有关,也可能与术后第2年受到其他宫颈病变的病因影响所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