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牙即刻种植和常规种植修复后组织稳定性比较
2018-06-17杨军周静余太平
杨军 周静 余太平
【摘要】目的:比较前牙区即刻种植和常规种植两组病例修复后组织的稳定性差异。方法:选择2 01 7年1月至2018年1月来本院进行牙前区牙位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60名。分别于修复后6个月,1年和2年比较两组牙龈乳头近远中高度和种植体周骨吸收量。结果:修复6个月,两组近中龈乳头平均增高和远中龈乳头平均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修复1年和2年后,两组近中龈乳头平均增高、远中龈乳头平均增高、唇侧龈缘水平平均丧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骨吸收量间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和2年两组间骨吸收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组病例在修复后2年内都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前牙区的即刻种植与常规种植在修复后的近期效果相当,但即刻种植在缩短疗程方面显然要优于常规种植。
【关键词】前牙即刻种植;常规种植;稳定性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来本院进行牙前区1-2颗不相邻的牙位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60名。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即刻种植组30名,常规种植修复组30名。纳入标准:年龄平均在18周岁以上,口腔卫生健康。邻牙及对侧同名牙无严重的牙体或牙周疾患;牙龈外形丰满与周围连续和谐;患者咬合关系正常;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根尖感染的患牙;邻牙有明显的牙周疾患;存在种植手术的绝对禁忌证;牙龈指数>3。即刻种植组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40.4工8.6)岁。常规种植组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41.5土7.8)岁。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术前准备。所有患者術前进行口腔卫生指导,常规牙周治疗、拍摄根尖片、全口曲面体层片或锥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告知治疗过程,签署种植治疗计划知情同意书。
(2)种植体植入手术。所有操作由同一医生完成。微创拔牙并清除炎症肉芽组织,生理盐水冲洗创口。常规种植组:采用翻瓣技术植入种植体,种植体肩台位于骨平面下 1.3 评价指标 (1)种植手术成功率。分别比较2组术后2年种植体成功率,以种植2年后种植体无松动度、X线检查种植体周围没有明显骨吸收、种植义齿功能良好作为种植成功。 (2)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评价。分别于修复后6个月,1年和2年比较两组牙龈乳头近远中高度。牙龈乳头高度(以种植上部牙冠近远中切角为基准点,测量该点与龈乳头最高点之间的距离)选取近中牙龈乳头、远中牙龈乳头、唇侧龈缘水平高度这3项指标对牙龈形态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由一位医师独立完成所有患者的测量。 (3)种植体骨质吸收情况。利用X线分别比较各组别完成种植体上部结构以及术后6个月,1年和2年种植体周围骨质情况。使用图像分析测量软件对种植体周围骨质吸收量进行测量计算。 1.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1)修复后2年,两组各有1名患者种植体松动脱落。两组成功率一样,为96.7%。 (2)牙龈形态变化情况。修复6个月,两组近中龈乳头平均增高和远中龈乳头平均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修复1年和2年后,两组近中龈乳头平均增高、远中龈乳头平均增高、唇侧龈缘水平平均丧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种植体骨质吸收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骨吸收量间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和2年两组间骨吸收量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种植方法6个月、1年和2年的稳定性比较,得出结论两组病例在修复后2年内都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前牙区的即刻种植与常规种植在修复后的近期效果相当。 因此,综合其他各方面考虑,即刻种植较常规种植更具有选择优势。 参考文献 [1]盛列平,程耀,吴利群等.即刻种植在严重牙外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 6,11 (09):11. [2]董健,佟庆敏,李敏.牙周病患者前牙即刻种植的短期临床疗效观察[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 7,3 (18):2. [3]田涛,施斌,陆艳华.上颌前牙即刻种植与即刻修复的临床体会[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4,9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