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放射治疗技术在局部转移灶同步推量放射干预剂量学的对比
2018-06-17李建明王思本
李建明 王思本
【摘要】目的:对不同放射治疗技术在全脑放射治疗以及局部转移灶同步推量放射干预中的剂量学比较。方法:研究参与对象为8 0例实施全脑放射治疗以及局部转移灶同步推量放射的脑转移瘤患者,均为我院2015年1月份到2017年12月份收治。患者依次应用7野静态调强放射治疗(IMRT)以及普通适型放疗实施全脑放射治疗以及局部转移灶同步推量放射。对两种放射治疗技术的剂量学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IMRT的剂量覆盖度、靶区适形度以及剂量均匀性方面与普通适型放疗组比较相对理想,差异显示P<0. 05,有统计学意义;IMRT对正常组织的保护更为理想,有效减少了眼球以及晶体的照射剂量,差异显示P 【关键词】静态调强放射;普通适型放疗;全脑放射;局部转移灶同步推量放射;剂量学 脑转移瘤主要指机体其余位置的肿瘤细胞向颅内转移,对脑实质、脑脊膜、脑神经以及颅内血管造成影响的一种转移性肿瘤。对于脑转移瘤的治疗.放射疗法最为常见,其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的生存期延长。对于脑转移瘤的具体放射疗法方案,在目前仍有较多说法。我院就不同放射技术实施全脑放射治疗以及局部转移灶同步推量放射的剂量学予以比较。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参与对象为80例实施全脑放射治疗以及局部转移灶同步推量放射的脑转移瘤患者,均为我院2015年1月份到2017年12月份收治。其中男性有45例,女性有35例。年龄范围为34-68(55.1土2.5)岁。患者依次应用7野静态调强放射治疗( MRT)以及普通适型放疗实施全脑放射治疗以及局部转移灶同步推量放射。 纳入标准: 患者卡氏性能评分量表分值在70分以上;颅外原发病灶经病理确诊;患者对外放射治疗依从性理想且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 患者处于恶病质状态;存在既往精神系统病史;患者处于怀孕期、哺乳期;患者无法保持体位的稳定。 1.2 方法 患者于CT定位用固定板上仰卧,头部垫置枕头,将双手平放于双侧,头部应用头颈肩网固定。设备选择Siemens大孔径16排螺旋CT模拟定位机,层厚为4毫米,实施增强CT扫描,经颅顶到颅底进行扫描,定位结束后将图像传送至工作站进行靶区勾画。 将增强磁共振成像或者CT影像检查显示的转移病灶定义为肿瘤靶区;全脑为临床靶区。眼球、晶状体、视神经以及脑干属于正常组织。结构勾画完成后传送至工作站,对放射治疗计划进行进一步设计。 设置95%的肿瘤靶区以及临床靶区体积为处方剂量50Gy以及30Gy,每周治疗5次,一共治疗10次。要求脑干剂量在45Gy以下,眼球平均剂量在35Gy以下,晶体最大点剂量在5Gy以下;视神经最大点剂量在50Gy以下,其中IMRT的7野调强计划照射野角度要求分布均匀,严禁0。野,尽可能避开晶体等器官。普通适型放疗则实施常规放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种技术方法的肿瘤靶区以及临床靶区的适形指数、均匀性指数进行计算和比较,包括转移瘤靶区剂量均匀性( HIGTV)、靶区适形度指数(CIsub>G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