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肿瘤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护理对策
2018-06-15熊玉琼
熊玉琼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肿瘤患者的心理状况,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本文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肿瘤患者,通过分析患者心理状况提出相应的针对性护理对策,观察患者护理前后SAS、SDS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前,患者SAS为(63.14±3.02),SDS为(64.52±2.86),护理后,患者SAS为(44.65±2.48),SDS为(42.15±3.38),由此可见,患者经护理其SAS和SDS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护理前后差异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患者认知功能为(33.5±6.3),情绪功能为(31.7±5.3),躯体功能为(59.3±6.2),角色功能为(33.9±4.5),整体功能为(31.4±5.9).护理后,患者认知功能为(45.9±8.2),情绪功能为(49.2±3.8),躯体功能为(68.4±8.7),角色功能为(41.3±5.4),整體功能为(40.6±6.3),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护理前后差异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人员应针对肿瘤患者实际心理状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对策,消除患者因疾病产生的焦虑、抑郁、烦闷等不良心理情绪,树立战胜疾病信心,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肿瘤患者;心理状况;护理对策
相关调查研究指出,很多肿瘤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急躁、烦闷等不良心理状况,不仅不利于治疗,甚至还会加重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此,肿瘤患者除了要获得生理照顾,更要在心理方面给予呵护,因为患者生命期和病情、医疗措施以及精神状态有着紧密联系,对此,本文则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肿瘤患者,通过分析患者心理状况提出相应的针对性护理对策,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0例肿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52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42.3±11.6)岁,病情类型:乳腺癌32例,肺癌28例,食管癌19例,盆腔肿瘤41例,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患者心理状况:一般肿瘤患者有以下几种心理状况:①恐惧心理;当患者得到自己身患癌症,普遍会出现恐惧和焦虑反应,多体现为唉声叹气、坐卧不安、害怕、精神崩溃,绝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过激行为。②悲观绝望心理;当肿瘤已经到晚期阶段,因肿瘤侵犯神经而造成无法忍受的身体疼痛,再加上长期化疗而造成穿刺困难或化疗效果不佳等因素均会使肿瘤患者产生绝望和悲观心理,多表现为孤独消沉、暴躁、焦虑不安,绝望悲观,十分容易激动,并逐渐丧失治疗信心,部分患者还会因此心理而拒绝治疗,甚至产生自杀信念。③悲痛,愤怒;当患者接受诊断结果后会出现较为强烈的悲痛和愤怒并深刻感觉到社会对自己的不公,有被命运和生活捉弄的感觉并将这种不良情绪对周围人宣泄。经常与医护人员和亲人发生争执,正是这种不良情绪会造成逐渐消耗患者正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战胜疾病信心。④孤独和沉闷;很多肿瘤患者会在患病后出现强烈的的失落感和孤独感,普遍觉得生活和前途黯淡无光,因而心理极度压抑和郁闷,采取冷漠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⑤认可依赖心理;当患者接受患病事实后就会对医护人员和家属产生严重依赖,迫切想从这些人身上得到精神鼓励和安慰并将治疗寄托在各种盲目化疗,单纯要求化疗用量,很少考虑自身免疫情况和营养情况。甚至部分患者在血象较低的情况要求下医生加大化疗药物剂量,进而出现较为严重的合并症。⑥抗药心理:当肿瘤患者经一段时间化疗后则逐渐对其产生抗拒,因为害怕化疗药物对身体产生影响并无法承受因化疗药物而引起的身体和心理痛快,从而导致患者意志消沉和情绪低落。
(2)护理对策;针对肿瘤患者心理状况可提出以下护理对策:①建立良好护患关系;长期以来,大部分护理人员在治愈疾病思想引导下按部就班的执行医生医嘱,属于传统从属型医患关系。护理人员都不善于和患者沟通交流,属于服从型护患关系,由此一来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无法成为合格的护士。因而需要护理人员转变护理观念,积极和患者沟通交流,耐心聆听患者诉求,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健康指导,为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医院属于相对特殊的服务行业,而护理更是一项较为特殊的工作,因为服务对象处于非健康群体,从而要求护理人员是以友善、真诚、热情的态度看待每一位患者,尊重患者隐私和权利,可以说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能有效增强护理人员内在荣誉感和责任心,患者也会增加对护理人员信任,护患关系更加亲和紧密。②掌握患者情绪变化;医护人员需要严密观察患者情绪并根据其分析心理活动,便于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大部分患者应激程度和人格因素有着紧密联系,因为人作为个体必然存在不同的性格,而在人格因素中属于紧张性高、忧虑性、怀疑性以及敏感性等个体则十分容易出现心理应激且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类型个体,由此说明此类患者就是临床心理疏导的主要对象。通常在临床心理疏导中运用汉密顿焦虑量表和汉密顿抑郁量表就能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从而为心理疏导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量化指标,一定程度还能检测心理疏导效果。③积极和患者沟通: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入院后和其主动沟通交流,耐心聆听患者诉求,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信任感。同时直接和患者探讨治疗方案和治疗目标,纠正患者对病情的错误认识和不合理的看法,促使患者理性看待疾病,有利于提升患者心理承受能力。此外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参与全身性锻炼,例如常见的放松肌肉和学会深呼吸,目的在于以愉悦的身体感知取代疾病带来的疼痛。
1.3 统计学分析
本文研究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P<0.05则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 SAS和SDS评分
护理前,患者SAS为(63.14±3.02),SDS为(64.52±2.86),护理后,患者SAS为(44.65±2.48),SDS为(42.15±3.38),由此可见,患者经护理其SAS和SDS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护理前后差异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 生活质量评分
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护理前后差异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提升,人们物质生活相对于以往也有了较大程度改善,对医疗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对于肿瘤患者而言,其心理状况因病情而产生不同程度焦虑、抑郁、烦闷等,不仅不利于治疗效果,甚至还会加重病情,因而需要给予患者科学合理的护理对策。和谐护患关系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基础,在和患者沟通交流过程中应保证和蔼态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患者疑问,同时运用娴熟的操作技术取得患者信任并争取其配合。适度保密患者病情,避免患者过度畏惧和紧张,而对于已知病情患者则应给予科学鼓励和解释,帮助其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此外還需及时把握患者心理特征,可以让成功治疗患者讲解经验,使患者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经心理护理患者的SDS和SAS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护理前,前后差异对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针对肿瘤患者实际心理状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对策,消除患者因疾病产生的焦虑、抑郁、烦闷等不良心理情绪,树立战胜疾病信心,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崔孝菊.恶性肿瘤患者心理问题调查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02):106-108.
[2]杨丹华.妇科肿瘤患者心理状况及护理对策[J].当代临床医刊,2017,30(01):2761-2761.
[3]张林枭,刘智敏,张亚兰,等.浅谈恶性肿瘤病人的护理问题及干预措施[J].心理医生,2016,22(09):218-219.
[4]高月乔,田丽,冯娅婷,等.血液肿瘤患者姑息护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0):1237—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