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佐辛对小儿术后躁动的影响
2018-06-15雷敏
雷敏
【摘要】目的 探讨地佐辛对小儿手术全麻苏醒期出现躁动现象的影响,及其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方法 选取择期小儿骨科全麻下手术40例,随机分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不给药,实验组手术结束前半小时给予地佐辛2.5 mg。手术结束后继续观察30 min,记录患儿的苏醒情况(拔管时间、拔管后血压、心率和疼痛评分)及并发症(嗜睡、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结果 实验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拔管时间和拔管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地佐辛对小儿苏醒期镇痛效果良好,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不会引起苏醒延迟,可认为地佐辛能够安全有效的预防小儿术后躁动。
【关键词】地佐辛;小儿;术后躁动
【中图分类号】R72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8..02
小儿全麻手术后苏醒期的躁动现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人苏醒期躁动现象的发生率。本文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地佐辛用于预防小儿手术苏醒期躁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外科手术小儿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6~11岁,体重10~40 kg。剔除患有发热,癫痫,发育不良,呼吸抑制、支气管哮喘者,凝血功能异常,以及有心、肺、肝、脑、肾器质性病变及血液系统功能障碍者。
1.2 方法
麻醉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舒芬太尼1 ug/kg,丙泊酚1.5 mg/kg顺式阿曲库铵0.5 mg/kg静脉推注进行快速诱导,充分去氮给氧3 min后,行气管内插管;术中以泵注丙泊酚0.2 mg/kg·min和瑞芬太尼0.25 ug/kg·min加以维持,根据手术时长追加顺式阿曲库铵,手术结束停止泵注瑞芬太尼及丙泊酚。
采用完全随机盲法设计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不给药,实验组手术结束前半小时给予地佐辛2.5 mg。
1.3 观察指标
待患儿恢复自主呼吸,呼之能应,能抬头,脱氧5 min脉搏血氧维持在95%以上后,拔出气管内导管。将停用瑞芬太尼起到拔除气管导管时的时间规定为拔管时间,并记录拔管后的血压、心率和疼痛评分。同时观察两组小儿术后是否出现嗜睡、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1.4 統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经比较,两组病人性别、年龄、体重、麻醉时间等因素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见表1。
2.2 恢复质量
两组病人拔管时间和拔管后的血压、心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拔管后的疼痛评分:II组和显著低于I组(P<0.05)。见表2。
表1 患儿一般情况
组别(组) 男/女 年龄(岁) 体重(kg) 麻醉时间(min)
I 10/10 6.5±2.1 20±7.6 125.5±37.9
II 10/10 7.2±2.0 24±7.8 112.3±40.3
注:*P>0.05
表2 患儿苏醒期镇痛效果
组别(组) 0分(例) 1分(例 2分(例) 平均分
I 2 5 13 1.55±0.69
II 9 10 1 0.60±0.60
注:I组和II组:P<0.05
2.3 并发症
两组均未出现心律失常、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嗜睡、瘙痒等现象。
3 讨 论
术后躁动是小儿麻醉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多因素相关,术后躁动的特点是麻醉后病人出现过度兴奋,神志混乱,定向力障碍,无法安慰的哭泣。通常在麻醉苏醒后30 min内发生率最高,大多5~15min 自限,但也有躁动持续到麻醉后2 d的报道。
因此,预防躁动,在出现躁动后及时采取适当处理措施便显得尤为重要。诱发或者加重躁动的原因有很多,疼痛、气管导管的刺激、尿管刺激、心理应激、尿潴留、腹胀、胃管及气管导管对咽喉部的刺激等均可引起术后躁动,其中以疼痛最为多见[1-2]。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大部分苏醒期躁动是有疼痛引起的,如果拥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或许可以预防或减少术后躁动。瑞芬太尼起效快,清除快,停药后,药效消散比较快,对患儿的苏醒影响较小;而丙泊酚也是一种代谢比较快的静脉麻醉药,由于两者代谢快,患儿用了易苏醒,目前已成为极为常用的静脉全麻药。同时,由于两者的半衰期均较短,药物代谢较快,患儿在停药后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就会恢复痛觉,很快会感受到手术部位的疼痛,此时很有可能就会出现躁动现象,患儿便很难配合医生的治疗,从而影响到患儿的术后恢复。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患儿的情况,适当使用镇痛药或者镇静药来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在手术快要结束的时候,提前给与一定剂量的镇痛药,从而达到术后镇痛的效果。
鉴于地佐辛起效快,不影响苏醒时间,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的优点,可认为它能安全用于小儿术后镇痛,且应用地佐辛的苏醒期镇痛效果比不应用地佐辛的好,可见地佐辛也能有效缓解小儿术后疼痛,减少苏醒期躁动。
参考文献
[1] 王海棠,刘敬臣.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们[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7,28(2):158-161.
[2] 王珊娟,杭燕南.全麻恢复期并发症及其处理[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9):574-576.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