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心理治疗在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8-06-15朱喜德
朱喜德
【摘要】目的 探究适应心理治疗在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自治区中医院及我院68例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4),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患者中,适应心理治疗应用于观察组患者中,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满意程度与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4.11%,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73.52%(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远远大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率。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分别为91.17%,55.88%,35.29%,8.82%;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分别为58.82%,26.47%,32.35%,41.17%,研究证明,适应心理治疗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 适应心理治疗在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病情的缓解和康复有明显效果,通过适应心理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护理成本和患者的住院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值得进一步研究发展。
【关键词】适应心理;高血压病性心脏病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8..02
高血压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发病率较高(在吉木萨尔县哈萨克族高盐人群中尤其多)。而且在确诊之后需要长期治疗[1]。在临床治疗中,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对护理的要求较高[2],因此为了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次研究采取适应心理治疗的方式对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自治区中医院及我院68例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观察组男20例,女14例,最大年龄为68岁,最小年龄为43岁,平均年龄为(55.23±3.28)岁,文化程度:小学12例,初中16例,高中以上6例;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最大年龄为66岁,最小年龄为41岁,平均年龄为(55.14±3.12)岁,文化程度:小学13例,初中17例,高中以上4例。两组患者各个临床数据经过比对之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适应心理治疗,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稳定。护理人员需要针对不同患者的不良心理基于不同的計划,耐心开导患者,对患者的疑问要耐心回答,通过和患者的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树立患者治疗信心。而且大部分患者会出现焦虑、恐惧、焦躁不安的不良情绪,心理状态受到影响,同时有些患者对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容易产生对治疗的恐惧心理,从而失去治疗的信心,大大降低对医生的配合程度。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必要的健康教育,使得患者了解相关病情和治疗方式。
1.3 观察指标
观察研究和记录观察两组患者在分别进行两种护理方式的疗效和满意程度,将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和临床效果进行调查,用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来表达患者满意程度,用显效、有效以及无来表达临床疗效。显效情况:病情明显好转,头痛等不良反应消失;有效情况:病情有所好转,头痛等不良反应状出现的频率下降;无效情况:病情没有得到好转,头痛等不良反应没有消失。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总满意率(94.11%)高于对照组(73.52%),可以进行对比。详情见表1。
2.2 临床效果比较
总有效率为91.17%的观察组远高于总有效率为58.82%的对照组,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也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满意度比较 [n(%)]
组别 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率
观察组 22(64.7) 10(29.41) 2(5.88) 32(94.11)
对照组 10(29.41) 15(44.11) 9(26.47) 25(73.52)
x2 5.3142
P 0.0211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19(55.88) 12(35.29) 3(8.82) 31(91.17)
对照组 9(26.47) 11(32.35) 14(41.17) 20(58.82)
x2 9.4902
P 0.0020
3 讨 论
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受到对疾病的担忧和对手术的担心[3],极易产生多种消极情绪[4],因此要采取有效的心理治疗,针对患者不同情况提供个性化方案,提高患者舒适度[5]。
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4.11%,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73.52%,两者差异明显,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远远大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17%,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8.82%,研究证明,适应心理治疗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适应心理治疗效果明显,减轻了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应用推广。相信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心理医学和心血管的有效组合将会推动“双心”学科在更大的范围内的落地生根成长。
参考文献
[1] 朱胜红.高血压病性心脏病患者的适应心理护理[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z1):146-147.
[2] 黄映年,宋佰艳.适应心理护理应用于高血压病性心脏病的作用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2016,30(4):49-50.
[3] 王建薇.心理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影响分析[J].医学信息,2017,30(3):243-244.
[4] 王玉波.心理干预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影响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2):247-248.
[5] 雷春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3):106-107.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