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新闻语篇照应分析
2018-06-15李璐
李璐
摘要:新闻语篇的特点是表达准确、简洁。如今国际交往日趋频繁,国外新闻成为国人了解世界的途径。新闻的汉译准确连贯地传递信息尤为重要。以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理论为指导,分析英汉新闻语篇中衔接手段中照应方面的差异,探究新闻语篇英译汉翻译策略,以期使得译文更加准确、地道。
关键词:新闻语篇;衔接手段;英译汉;照应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4012103
新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新闻作为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途径,为本国的受众提供一个很好的了解国际社会及其风土文化的机会。新闻语篇的翻译在国际交流中扮演者重要角色,翻译要求准确地传递源语言的信息。翻译中的译文要求流畅连贯,所以英汉衔接手段对语篇的连接作用异常重要。
1衔接理论
Halliday和Hasan[1]92在其出版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中提出了衔接是语言系统中语篇组织成分的一部分,是通过使一个成分的意义解释依赖于另一个成分而把结构上没有关系的成分相互连接起来的一种手段[2]。Halliday和Hasan[1]93认为,衔接同语篇一样,是一个语义概念,是指形成语篇的意义关系。英语中衔接手段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而语法衔接又细分为照应、省略和代替以及连接。本文单以照应为研究对象,研究英汉新闻语篇在照应上的差异。
根据Halliday和Hasan[1]的划分,照应可以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对比照应。照应可以分为内指和外指,内指是指语篇中某个成分的参照点存在于语篇之中,外指是连接外部环境中人和物的一种手段。内指可进一步分为前指和后指[2]。
本文以FT中文网上“Brexit begins as Theresa May triggers Article 50”[3]的新聞及其汉译版本《英国首相正式启动退欧》为研究对象,以Halliday和Hasan提出的衔接理论为依据,具体探究英汉两篇文章在语法衔接手段的照应手段上的差异并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英汉翻译策略。
2英汉新闻语篇照应分析
本文选取英汉新闻报道语篇各1篇作为语料进行对比分析。英语语篇来自 2017年 3月30日FT中文网中政治类新闻报道。汉语语篇则相应地为其汉语译本。所选新闻语篇切合国际热点,既运用功能语言学理论衔接与照应,又结合时代特征,具有代表意义与研究价值。所选英汉语篇是一一对应的关于同则消息的报道,虽然选择语篇数量较少,但这对于结果分析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从语用功能的角度来看,英语照应可以分为外指照应和内指照应。外指照应的语言参照点是语境,受话人要通过当时的情景语境才能识别和理解;而内指照应的语言参照点是语篇的上下文中[4]。
而从照应手段的表现上来看,照应划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对比照应。人称照应多体现在人称代词的使用上,基本的人称照应范畴在严格意义上是指示性的,即“参照此时此地的情景来做出解释”,所以“I”就是正在讲话的人即讲话者,“you”就是听话的人即听者或受话人,而除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外,还有表示第三方的第三人称:he, she, it, they,表示“情境中的其他角色”[1]94。
同人称照应相似,指示照应即表示英语中指示词的指代上下文相关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英语中,指示词有:this, that, these, those。这些指示词可能与第三人称形式相同,但保留了比人称代词更强的指示意味。“this”和“that”这两个指示词的基本意义是临近性,“this”表示的距离较近,而对应的“that”则表示距离较远。除了以上提出的四个英语指示词,还有一个特殊指示词即“the”,该词在英语中属于特指,也就是特殊的指示代词[1]94。
最后一种照应,就是对比照应。当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都用于参照上文提及的人事物时,这些代词建立的是相互照应关系。同一事物被提及多次而对比照应确立的就是对立的关系,体现对比照应的标志词是有比较意味的词语,比如the same, another, similar, different, as big, bigger, less small,其他比较级表达,或者相关副词,比如likewise, differently, equally[1]95。
2.1人称照应
基本的人称照应范畴在严格意义上是指示性的,即“参照此时此地的情景来做出解释”[2]。英语中多用I, you, we, he, she, it, they以及相应宾格、所有格形式。而在汉语语篇中用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表示人称照应,没有英语中的格的变化。
例(1)“If we left, wed take our information with us,” she said.
译文:如果我们离开,我们会带走我们的情报,”她说。
在英语语篇中多次出现人称代词,其中we,our,us都是代指英国,she代指英国首相特里萨·梅,两者均属于前指。而汉语语篇中达到了同英语语篇的对应,出现三次“我们”,同样属于前指,但是略有不同的是英语语篇的人称代词有格的变化,分所有格和宾格,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没有格的变化,在汉语中一般用“的”表示英语中的属有关系。
例(2)“They have two forms of leverage: money and security,”said one EU diplomat.“They werent going to offer large sums of money in the letter so the language on security was to be expected.”
译文:“他们有两种形式的杠杆:资金和安全,”一名欧盟外交官表示,“他们不会在这封信上提议贡献大笔资金,所以有关安全的措辞是意料之中的。”
英语语篇中人称代词出现两次“they”属于前指,表示的是英国,或者是英国首相特里萨·梅为首的英国政府。此处汉语语篇的人称代词和有英语语篇一致。
2.2指示照应
指示照应的主要表现是指示代词,指示有可能是前指也有可能是后指。在英语中指示代词是指this/that,those/these,here/there,it以及定冠词the。汉语中指示代词有这(些/里/儿)、那(些/里/儿)、此(时/次/番)、本(地/国/年)或该(地/国/年)等。指示照应是指用具有指示作用的词语来区别时间或是空间距离上的远近, 以确定所指对象的照应关系。
例(3)This is a historic moment from which there can be no turning back.
译文: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自此没有回头路。
英语语篇中开始“this”指示代词,属于前指,指代的是前文中英国首相特里萨·梅向布鲁塞尔送达通知,宣布终止英国与欧盟的44年关系这件事。相应的汉语语篇中则出现了两个指示代词,分别是“这”和“此”均属于前指。“这”同英语的“this”指代相同,都是指英国脱欧这件事。“此”明显属于在翻译过程中增添的指示代词,因为英语语篇中没有与之对应的指示代词,在英语语篇中用“from which”表示时间关系,但在汉语语篇中缺少相应关系词,就用指示代词“此”表示。“there be”属于固定搭配表示“有”,所以在汉语语篇中这个“此”并非是对应“there”而是对应“which”,依旧指代的是英国“脱欧”这件事。
例(4)She also hinted that it might not be possible to nail down a final trade deal within two years, saying that it was vital that business should not be presented with a “cliffedge”upon Brexit in 2019.
譯文:她还暗示,也许不可能在两年内敲定贸易协定终稿。她说,至关重要的是,不应该让企业在2019年英国退欧时面对“悬崖边缘”。
在此句中英语语篇指示代词共有2个,分别是“that”和“it”,其中“that”出现三次,“it”出现两次。三个“that”均属于后指,分别指代后面从句。第一个“it”在语法上属于形式主语,指代的是“在两年内敲定贸易协定终稿”这件事。第二个“it”也是属于形式主语,指代的是“让企业在2019年英国退欧时面对悬崖边缘”这件事。在汉语语篇中则没有出现指示代词,此例中对英语指示词的省译也体现出英汉语篇在逻辑连接词上的不同。
例(5)They werent going to offer large sums of money in the letter so the language on security was to be expected.
译文:他们不会在这封信上提议贡献大笔资金,所以有关安全的措辞是意料之中的。
此句中指示代词有两个,是有特殊指代意义的“the”,但是同样的单词在汉译过程中却做了不同的处理。第一个“the”翻译成了汉语中的指示代词“这”,是对上文中提到的事物的指代起到了限定作用。第二个“the”在汉语译文中没有对应的翻译,没有体现指示限定,这种现象属于汉语中特有的表达,即“零回指”。胡壮麟认为,英语和汉语在指示指称上的最大差异是英语有一个定冠词“the”。在英语指示照应系统中,the 作为定冠词在发挥语篇衔接功能时常常用于内指照应。而在汉语指示照应系统中,没有与英语“the”对应的定冠词[5]。
2.3对比照应
对比照应确定的是对立关系,指代成分及其所指对象之间的对比照应是指相互之间在数量、质量或者程度上的比较。英语中通常用the same, another, similar, different等表示比较的词、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及最高级以及相关副词如likewise, equally等来体现比较照应关系。
例(6)he offered a more sombre assessment: “As for now, nothing has changed. EU law will continue to apply to and within the UK. We already miss you. Thank you and goodbye.”
译文:他发表了一番更为伤感的评论:“眼下而言,什么都没有改变。欧盟法律将继续适用于英国,也适用于英国境内。我们已经在想念你了。谢谢,再见。”
在英语语篇中出现了表示对比照应的“more”用于同前文甚至他本身的以往的说法作对比。相应的在汉语语篇中同样用了表示对比照应的“更”字,达到了英译汉的对应。在对比照应中英语语篇和汉语语篇基本对应,并没有较大差异。
例(7)Most EU diplomats were less critical, arguing Mrs May was simply trying to use Britains socalled “security surplus” to bolster a meagre negotiating hand.
译文:多数欧盟外交官的评价更为客气一些,他们辩称,梅只是试图用英国的所谓“安全盈余”来加强弱势谈判地位。
英语语篇中对比照应只出现了一处即“less”,此处也是属于前指,照应的是前文中经担任财政部常务次官的尼克·麦克芬森对英国“脱欧”这件事的评论,此处的“less critical”是相对于尼克·麦克芬森的批评更加委婉客气。在汉语语篇中同样出现了表示对比照应的“更为”一词,达到了英汉翻译的对应。
3英漢新闻在语篇照应上的差异及其原因
英汉新闻语篇在衔接手段的使用上确实存有一定的差异,同时英汉新闻语篇在不同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上存在着差异。下表是对各种衔接手段在汉英语篇中具体应用的分析结果。
英汉新闻语篇中照应的应用
语篇类型照应
手段
总数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对比照应出现
次数占总照
应手段
百分比出现
次数占总照
应手段
百分比出现
次数占总照
应手段
百分比英语语篇792025.3%5468.3%56.4%汉语语篇452657.8%1533.3%48.9%从以上英汉两篇新闻语篇中照应手段出现的次数以及所占百分比统计中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在照应的类型上基本一致。英汉英语语篇照应出现总共79次,汉语语篇照应出现总共45次。由上表可知,英语使用照应手段的次数近似是汉语的两倍。英语新闻语篇较汉语新闻语篇更多地使用照应手段。
汉民族一向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因而汉语注重意合; 而西方语言则较注重形合,因为西方人注重形式逻辑。汉语注重意合而英语较注重形合[6],英语在句子结构的组织形式上则需要遵守严格的语法规则。汉语主要是把语言的意义能够完整地表达出来,而不注重语法形式。因此,英语语篇更多的采用了指示代词等照应手段来体现上下文的衔接,汉语语篇中的指示代词就少很多了。对于特殊指示代词,即定冠词“the”在汉语中表现为汉语的零回指。
但是在人称照应上,却出现了汉语语篇中人称指示语较英语语篇稍多。英语语篇20次,而汉语语篇26次。汉语的表达习惯使得在表述中多出现重复的现象,用人称代词重复指代前文已经出现的人,但是英语语法结构比较清晰,同时英语的关系代词和关系从句较多可以避免表达重复。对于这种现象,房鸿鹃[7]曾指出:“英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关系代词, 而汉语中没有关系代词,在许多情况下, 汉语语篇中的人称代词在对应的英语表达中可以用关系代词或是关系从句等表示。从这一点上讲, 英语在表达上似乎比汉语要简洁一些。”所以在上表中汉语语篇人称照应较英语语篇稍多。英语的逻辑关系是显性的,表现在各种照应手段上,而汉语的逻辑关系是隐性的不必表现在明面上。对比照应的次数两语篇几近相同。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英汉新闻语篇中照应衔接手段,从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对比照应三方面进行分析。经过统计分析,英语语篇较汉语语篇在照应手段上多,尤其在指示照应上,总结出英语形合汉语意合的原因,所以英语在照应手段上更加丰富,而汉语对照应手段的使用则少很多。在英汉翻译中,应更注意英语衔接词的翻译,译文符合汉语表达的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简化或省略指示语和连接词,以达到汉语译本的简洁、准确。当然,本研究涉及的语篇主要针对新闻语篇,并以政治类新闻为研究对象且语料数量有限,对其他文体以及语篇在照应手段差异现象的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Halliday &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3—35.
[2]王健坤.功能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1:92—94.
[3]Packer G.K., Allen, & A., Beasley. “Brexit begins as Theresa May triggers Article 50.” Financial Times. com, 30 Mar 2017. Web. 27 Apr 2017.
[4]陈红平,高新霞.英汉照应的语篇照应手段对比与翻译[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226—228.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6]张真真.汉英广播新闻报道语篇衔接手段对比[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0(1):97—100.
[7]房鸿鹃.英汉语篇照应的衔接手段对比及分析[J].枣庄学院学报,2009,26(6):99—100.
An Analysis on Referenc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News
LI Lu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s discourse are accurate and concise. Nowadays, foreign news has become a way for Chinese to know the world with more and more frequent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It is significant that the Chinese version of English news deliver information accurately and consistently. On the base of Cohesion Theory proposed by Halliday and Hasa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n the cohesive devi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news discourse, and explores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news discourse to ensure that the translation become more accurate and idiomatic.
Key words:news discourse; cohesive devices;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