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端午节

2018-06-15杨秀

知识就是力量 2018年6期
关键词:投江五毒赛龙舟

杨秀

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另有端阳节、五月节、午日节和重五等别称,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个别地区还分为小端午、大端午,甚至有头端阳、大端阳和末端阳的过法(节期分别在五月初五、五月十五和五月二十五)。2006年5月,國务院将端午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之赛龙舟

赛龙舟主要流行于南方多河湖之地。据考证,赛龙舟和饭食投江本是古时楚地夏至节气的祭神禳灾习俗,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江后,楚人纷纷划船前去打捞,还把饭团等食物投进江中喂鱼虾,以免其伤害屈原;又听说饭食都被蛟龙截去,人们就把饭团用蛟龙惧怕的楝树叶和彩色线包裹、缠绕,做成粽子,投给屈原。以后,每逢五月初五,楚人都赛龙舟、裹粽投江以祭祀屈原。

在江浙一带,对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则另有传说。一说是为纪念春秋时楚人伍子胥。传说伍子胥在五月初五被投入钱塘江,死后成为潮神,人们每年在这一天都要划龙船迎接潮神。还有说是为纪念越王勾践,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消灭吴国,用赛龙舟的方式训练水军。

这些传说让赛龙舟习俗在最初相对单一的禳灾祈求中逐步增加了强身、竞技等意味。如今,端午节龙舟竞渡已成为许多地区群众性的集会活动。

端午节之节令食品

端午节的节令食品也丰富多样,流传最广的当属粽子。晋周处《风土记》中关于五月初五食粽子有如下记载:“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裹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包裹,未分散之象也。”这里所说的灰汁就是用草木灰浸水出的汁。灰汁里含碱,煮出的粽子口感更顺滑,这种煮粽子的方法如今在民间还有遗存,煮出的粽子俗称“碱水粽”。粽子“菰叶裹黏米”的形制“盖取阴阳尚相包裹,未分散之象也”,说的是端午时节正值阴阳二气相交锋、未分散之时,吃粽子也是顺应自然时序。

除了吃粽子,各地还有各具特色的传统食品,比如浙江一带吃“五黄”,即黄鱼、黄鳝、黄瓜、黄泥蛋和雄黄酒。其中的雄黄酒因含砷不宜食用,人们早已不食,但说起五黄时还会提到它。当然,不同地区的五黄还有其他所指,也不一定五黄都要吃到。更多情况下,“五黄”是端午节令食品的特定说法。江苏还有吃“十二红”的说法,即烧制出12种红色菜肴;北京地区则有吃“五毒饼”习俗,是在饼上印有“五毒”图案,五毒指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端午时节这些毒虫正多,俗信,吃了“五毒饼”,毒虫就被吃掉了,人就安全了。

湖北、安徽有些地区不吃粽子,而是吃桐叶麦粑。端午时节,正值当地小麦收获季,家家用新麦粉和糖等做成发酵好的面团,放到新鲜的桐树叶上,蒸熟。在乡村,通常是谁家先做好了桐叶麦粑,就拿出一些送给邻居尝尝鲜。俗信,端午做麦粑的面团发酵充分,麦粑做得好,则意味着今后发达兴旺。端午吃麦粑是尝新庆丰收的好时候,体现了节日食品顺应时令的特点。

有些地区还有吃时令瓜果的习俗。端午前后,桑葚、樱桃之类都成熟了,民间谚语说:“端午吃个桑(果),夏日不害疮。”由此可见,中国传统节日里盛行的食文化,不单单在吃本身,人们在吃美食享美味的同时,更看重它的吉祥寓意。

端午节之保护

从自然时序来看,农历五月是阳气最盛之月,五月初五正处于阳气盛极、阴气回升的日子,在这阴阳气流搅动交锋之际,蛇虫活跃,暑毒盛行,是“毒五月”中的毒日子。为保护弱小者的健康不受侵犯,由此延续下很多“保护”习俗。比如给小孩子穿老虎衣、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民间认为,有“虎威”在身,各种毒虫就不敢侵犯孩子,孩子就健康了。给孩子系“五色线”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五色线主要由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线扭编而成。除五色线,还要给小孩子佩香包加固“防线”,香包又称香囊、香袋、荷包等,多是在绸缎布料上绣出花纹,内用棉絮等蓬松物撑起,再填充苍术、白芷、朱砂、艾叶、茶叶和香草等芳香物,有的还放粮豆等物,放这些东西的目的主要也是防蛇虫近身。有些地方,在给小孩子穿戴前,还用菖蒲水、煮粽子水等给他们洗浴,冀求孩子一夏天皮肤光滑,不起痱子、不生疮等。

当然老迈之人也要照顾,浙江奉化地区有将端午期间采集的草药孝敬给老人的习俗。

猜你喜欢

投江五毒赛龙舟
赛龙舟啦
端午话五毒
丘树宏的诗
命苦
“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原来是良药
赛龙舟
端午识“五毒”
气节重如山——国画《八女投江》再赏析
死猪“投江”暴露监管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