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破“软垄断”的坎
2018-06-15吴幼珉
吴幼珉
随着过去一段时间的各种经历让更多中国民众、企业和相关机构认识到,重大核心技术和产品部件对中国经济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今后一个阶段内,国家各种科技扶持资金和民营资本的资金相信会向核心科技和创新领域聚集。
但笔者想说的是,从投资发展核心技术到获得真正的产品,再到产品顺利投入市场化,及至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对此充满耐心,而不是像之前那样迫不及待追逐下一个“风口”。
由于美国在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领域比中国更有优势,而这些优势是他们在全球市场获得稳定、巨额商业经济利益的保证,所以美国会想尽办法在科技领域抑制中国的赶超。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肯定会通过自主发展核心高科技产品,最终满足自己民众的这一需要,笔者对此有信心。因为,虽然中国要在核心技术产品方面赶上美国并不容易,但后者的外部规模经济优势本身是动态的,若加大投入,中国实现“核心技术产品自主研制生产”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不过,一款高科技产品生产出来后,要在与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中,实现稳定的经济收益以支持其能够不断更新换代,不能只依赖国内市场,也要逐步扩大国际市场,才能做大做强。但在这个阶段,美国及一些发达国家可能会利用商业环境的“软垄断”及话语权优势,全力封堵中国高科技产品占领海外市场。
首先,封杀某个具体中国公司,或者美国还有可能出台法令禁止该国运营商用联邦补贴购买中国企业生产的设备、对中资投资美国高新科技行业设限。此前,美国已多次以“国内安全”为借口,依据国内法规阻止中国科技企业在美进行合作和发展。
其次,通过资格认证和行业准入卡住中国高科技产品。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垄断着高科技产品的安全认证和行业准入“话语权”,只要他们挑出中国产品“可能存在的隐患”,就能拖延、阻止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比如,在大型民用客机方面,美国和西欧等国家通过不发适航证、设立客机相关部件准入制度等,就能够不让中国生产的大飞机或相关部件进入当地市场。实质上就是通过订立某国国内或一些国家间的技术标准等,来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口。
第三,利用巨额罚款等形式,阻挡中国高科技产品进入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美国及一些西欧发达国家有着非常复杂和庞大的法律体系,而且很多法律与中国并不相同。因此,如果稍有不慎,违反了美国及一些国家国内法规,就有可能触发高额甚至巨额罚款或者拒绝准入的处罚。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一方面独立自主发展高新科技是需要时间的,另一方面成功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也需要不短的时间。中国高科技产品必须依托国内市场和有限的海外市场,用良好的表现积累自己的国际信誉,从而倒逼美国及发达国家难以用资格认证和行业准入来卡住中国高科技产品。中国社会应对这个过程有所预期,甚至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作者是香港资深经济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