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18-06-15陆志伟
陆志伟
(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在经济型常态背景下,我国在农业方面的供给侧改革正逐步开展,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效果。本文立足遵义地区农村现状,深入到遵义地区贫困乡镇进行实地调研,结合经济学相关知识,找出制约遵义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最终探索遵义地区农民增收的路径。
一、遵义农村居民收入现状分析
遵义位于贵州北部,又称其为黔北,是我国的革命老区之一。遵义市下辖3区9县2市,全市国土面积306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4.05万公顷,园地2.65万公顷,林地163.04万公顷,草地16.5万公顷。全市常住人口622.8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312.79万人,占总人口的50.22%。2016年全市实现2403.94亿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中第一产业占比15.4%,第二产业占比44.2%,第三产业占比40.4%。受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影响,遵义市的一些乡镇由于资源缺乏,没有支柱产业,镇域经济增长动力受限,农民基本以种植庄稼为主要职业,然而农民种植庄稼主要还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务农收入较低。
二、遵义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一)特殊地貌导致无法使用和普及机械化生产
“地无三尺平”是对贵州地区地形地貌最形象的描述,因为贵州是我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区。农业作为传统产业,在遵义农村地区还占有一定比重。受自然环境影响,遵义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大量的农民被束缚在农业上,但搞农业生产又无法满足家庭的日常生产生活支出。山地地貌使得该地区农业机械化程度非常低,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农业发展滞后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很多农民仍然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科学技术得不到充分利用,加上农村地区农业基础设施非常滞后,分散经营,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农产品单一和产量低下。
(二)农户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人力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地区由于历史以及教育发展滞后,非常稀缺具有发展眼光的人才。通过调研,可以把遵义市农村地区的农民分为三层,三层既有交叉,又具有区别。第一层是低学历层,他们由文盲、小学学历以及初中学历组成,主要在家务农。第二层是中学历层,这一层由大多数的初中文凭和少数的小学文凭和高中文凭组成,文凭相对较高,便于外出打工。据在外务工者介绍,东南沿海的生产厂商在招工时一般要求初中及以上的文凭。第三层学历相对较高,这一层主要集中在高中及以上文凭,但是占比非常有限。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当这一层的人找到工作,他们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越是西部地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弊端越明显。随着遵义地区经济的发展,遵义的经济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职业,但是受制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户口、孩子上学、就医等问题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望而却步,进而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得不再次选择高投入、低产出的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户籍制度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的政策不一样,导致在转移支付收入这方面农村居民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如图1)。
(四)人情债繁多,加重支出负担
图1 遵义市农村和城市居民转移支付收入
送礼钱原本是农村一种正常的现象,随着时代的进步反而成了一种乱象。遵义农村地区的酒席名目有红白喜事、搬家酒、满月酒、生日酒、盖楼顶、升学酒、开财门、庆会等等。很多酒席纯属收钱目的,并且扎堆办酒席的现象非常突出,一个不大的乡镇,在春节前后每天平均10个家庭办酒席。礼钱支出严重增加了该地区农民的负担,对于没有酒席可办的家庭更是苦不堪言。礼钱支出已经成为该地区家庭的日常支出,有的家庭甚至是借钱送礼,加大了农民支出。
图2 遵义市农村地区2000—2016年礼钱支出趋势
(五)农业生产成本过高
由于遵义大多数农村地区属于山地地形,全靠人力劳动进行农业生产。生产投入过高,这不仅使得农户收入减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2016年,种植一亩地的玉米需要的成本是玉米种子120元,肥料钱200元,除草剂30元,另外玉米的种植和收获需要劳动力,按照当时的劳动力价格,一个劳动力每天是80元,一亩玉米地从投入到产出需要大概20个劳动力,到了秋季,收获在2000斤左右。种植一亩地大概花费的成本大概是1950元,玉米按照2016年的市场价1.5元每斤出售,收入是3000元,辛辛苦苦一个季度的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遇到有自然灾害的年份,种植庄稼还要亏损。
三、促进遵义农村居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乡镇第三产业
贵州遵义地区以山地地貌为主的地形导致该地区机械化程度非常低下,以致农产品产量低,经济效益低下,不能形成较好的规模经济,很多地区也不适应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农业生产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能力极其有限。因此,因地制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民族手工业,以及打造镇域升级版的非公经济,应该成为遵义地区乡村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以上措施,将会极大加快农村地区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尽可能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解放出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
(二)提升政府监督管理职能,减少农民不必要的支出
礼钱支出是该地区农村居民必须面对的人情债,已经成为农民的负担,花在礼钱上的支出已经占据了家庭收入的大部分。基层管理的松散,加之对于乱办酒席的管理没有形成一个长效的约束机制,导致乱办酒席的趋势越来越激烈,已经严重束缚农民收入的增加。因此,该地区应该从两个方面提升基层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减少农民的不必要支出,做到“节流”。首先,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农民自觉遵守和参与农村新风尚的建设,让农民从思想上认识到乱办酒席所引起的不好现象。其次,制定举办酒席的村规民约,对于办酒席实行实名登记制,到相应部门进行登记备案,提升办酒席门槛。对于办酒席,由于每一届乡镇政府领导的态度不一样,有的管得严,有的管得松,有的甚至不管,这不仅不利于农民收入增加,而且对于政府的公信力也会不利。因此,政府部门作为管理者,应该制定办酒席的长效机制,不应形成一届领导一个模式,同时还应该做好市场管理,保持农产品以及生产资料的价格稳定。
(三)开展以“三变”模式为主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在我国越是发达的地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中的财产性收入占比越大。“三变”模式最早源于贵州六盘水市的基层农村。具体来说,“三变”指的是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在这种模式下,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增加,资源也得到合理运用,进而增加农民收入。过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土地和农民分散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农业生产成本过高。通过“三变”模式为主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农民、资金有效地结合,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三变”模式下的农村产权制度是农业现代化有效途径,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土地的价值再一次得到利用,农民也极大地从土地里面解放出来,可以自由选择职业。一方面,农民可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劳动力,促进农民就业,提升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农民可以通过入股或者土地出租的形式来获得财产性收入,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探索和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遵义地区属于典型山地农业地区,通过农业生产获得收入在该地区还占有一定比例。就目前形势来看,完全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且难度较大。因此,该地区需要一定程度的内化,即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主旨,加大科技投入,以种养规模化生产为基础,因地制宜,重点打造本地区特色山地农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扶持农民自主创业,建立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民可持续增收路子。有学者在研究农民收入问题时发现,造成农民收入增加受限的制约原因是农村地区的组织化程度较低,非农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再加上农民知识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有限。因此,遵义地区应该充分利用产业扶贫政策,打造山地特色农业,增加农作物品种,提高科技含量,发展现代化的山地特色农业,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农户”“党员+农户”“领导干部+农户”以及农业合作组织等产业发展模式,完善土地流转制度,降低农户自我生产的风险,提升镇域经济的竞争力,全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五)加大农村居民教育投入比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的农户很难获得广阔的市场,唯有那些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的农户才能够在市场的考验中屹立不倒,因为他们掌握很多现代科学技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市场信息,调整生产结构,规避风险。因此,遵义各农村地区应该在坚持国家“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背景下,加大农村居民的教育投资比例,将教育投入作为生产性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民技能培训站,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农民技能,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1]新华社.聚焦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J].新农业,2017(4):7-9.
[2]张玉婷.贵州省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J].品牌,2015(6):72-73.
[3]叶青.十九大经济发展思路的创新[J/OL].党政研究,2017(6):1-4.
[4]孔祥智,穆娜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以六盘水市的“三变”改革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16(6):1-11.
[5]罗转香.贵州农村贫困问题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