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苍海郡地望考

2018-06-15

黑龙江史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通史辽东汉书

孙 颖

(大连市地方志办公室 沈阳 大连 116000)

史料记载,公元前128年,位于朝鲜半岛上的 君南闾等叛卫氏朝鲜王右渠附汉,汉武帝置苍海郡。公元前126年,罢苍海郡。关于苍海郡的地望,以往学者多认为在今朝鲜东海岸的东 部落故地。日前有大连学者提出新说,认为汉武帝所置的苍海郡治所在今辽东半岛南端大连地区的张店古城址。作为大连市地方志专门机构的工作者,自当对此新说投以关注。通过对汉代苍海郡地望进行认真探究,疏理相关问题的史料记载,同时参考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周振鹤等对苍海郡的研究成果,本人认为汉苍海郡治所置于今辽东半岛上张店古城之说不能成立。

一、史籍记载的苍海郡

苍海郡,置于西汉武帝时期。从史籍记载看,设置年代为前128年-前126年。这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均有记载。兹依史籍著作成书的年代顺序,引证如下:

①《史记·平准书》:“彭吴贾灭朝鲜,置沧海之郡。”(1)[索隐:彭吴始开其道而灭之也。][彭吴,汉武帝时大臣。贾:求,求取。——作者注]

②《汉书·食货志》:“彭吴穿秽貊、朝鲜,置沧海郡。”(2)[颜师古曰:彭吴,人姓名也。本皆荒梗,始开通之也,故言穿也。]

③《汉书·武帝纪》:元朔元年[前128年——作者注]秋,“东夷 君南闾等口二十八万人降,为苍海郡”,“三年春,罢苍海郡”(3)。[服虔曰:秽貊在辰韩之北,高句丽沃沮之南,东穷于大海。晋灼曰: ,古秽字。颜师古曰:南闾者, 君之名]

④《后汉书·东夷列传》:“元朔元年, 君南闾等畔右渠[右渠,卫氏朝鲜最后一代王——作者注],率二十八万口诣辽东内属,武帝以其地为苍海郡,数年乃罢。”(4)

⑤《资治通鉴》:“元朔元年(癸丑,前128年),东夷 君南闾等共二十八万人降,为苍海郡。”(5)

⑥《资治通鉴》:“元朔三年(乙卯,前126年),以公孙弘为御史大夫。是时,方通西南夷,东置苍海,北筑朔方之郡。公孙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中国:指古代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建立的政权。——作者注]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天子使朱买臣等难以置朔方之便,发十策[策:汉帝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作者注],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苍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春。罢苍海郡。”(6)

二、史籍苍海郡相关问题解说

史籍是文言文,对原文理解的不同,会有不甚相同甚至差异较大的史实认定。故先对史籍记载苍海郡的关键词进行解字释义。

(一)关键字词解

1. 。史籍出现有 、 、秽、秽貊,应为异体字或通假字,北方少数民族之称。《汉书·地理志》载:“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 貉、句骊蛮夷。”(7)[师古曰:音秽,字或作,其音同。][“ 貉”应为“ 貊”,也同“ ”。朝鲜有高句骊、沃沮、、辰韩等诸族或属国。——作者注]以下统一用“ ”。

解“ ”,是要找到 人的居住地,确切地说,是 人“降”为苍海郡时的居住地。这是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

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 人先后至少有两处居住地。

其载:“夫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骊,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 地也。(8)

又载:“高句骊,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9)

又载:“ 北与高句骊、沃沮,南与辰韩接,东穷大海,西至乐浪。 及沃沮、句骊,本皆朝鲜之地也。”(10)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 传》载:“ 南与辰韩,北与高句丽、沃沮接,东穷大海,今朝鲜之东皆其地也。户二万”。(11)

按《后汉书·东夷列传》说法, 人原来的居住地是后来建立夫余国的地方。夫余国“本 地也”,本,是本来、原来的意思。原来(应该是很久以前)是 地。至于 人降汉时的居住地,从 在高句骊之南、高句骊在辽东之东依次推理,以及君南闾等反叛右渠(朝鲜王)佐证,可以断定这支 人的居住地是在朝鲜半岛,史称东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更确定在朝鲜之东。《资治通鉴》同样毫不含糊说是“东置苍海”。 人的降地,即苍海郡地。

为便于直观了解,列“东夷”诸族方位关系图示如下:

2.“降”。也是十分重要的关键词。《汉书·武帝纪》和《资治通鉴》的史实一致,均为 君南闾等率二十八万人降而置苍海郡。“降”,为降服、归降之意,一个“降”字,用词十分精准,毫不含糊,直言 君南闾等就地降汉。非如此,不会用“降”字。“降”不同于“徙”。

3.“贾灭”和“穿”。《史记·平准书》和《汉书·食货志》的史实一致,均为彭吴灭朝鲜置沧海郡。“贾灭”,其中的“贾”字为“求取”之意,“灭”是使之消失,“贾灭”为“取灭”之意,灭其国号或部族号,取其土、存其民。“取灭”与“消灭”不同,消灭是灭亡,使之不存在。

4.“诣”。《后汉书·东夷列传》载:“元朔元年,

君南闾等畔右渠,率二十八万口诣辽东内属,武帝以其地为苍海郡,数年乃罢。”“诣”,是到、往的意思,此文理解为“到”似更合理,“归到”也当为字中之意。强调一下,“诣”不同于“徙”。

5.“畔”。此处应通“叛”。从上下文理解,《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中,而燕人卫满击破准[卫满:战国时期燕国人。准:箕氏最后一个朝鲜王。——作者注]而自王朝鲜[建立卫氏朝鲜称王],传国至孙右渠[卫氏朝鲜最后一代王]。”(12)后来,“ 君南闾等畔右渠”, 君南闾等反叛朝鲜王右渠而后归降西汉。

(二)史实梳理

第一层:①和②,彭吴取灭朝鲜(或秽貊、朝鲜)

第二层:③和⑤, 君南闾等降汉,首次出现“二十八万口”

第三层:④“二十八万口”之外,出现“畔右渠”“诣辽东内属”

从第一层看:“朝鲜”和“秽貊、朝鲜”。《史记》之“朝鲜”,似为泛指,包括高句骊、沃沮、等诸部族及属国,此处似指朝鲜之部分部族,不是整个朝鲜。班固《汉书》之“秽貊、朝鲜”,其意大略同上,但增加了“秽貊”二字。将“秽貊”与“朝鲜”并列,可能是强调秽貊是降汉的主要部族;同时,与“ 君南闾”相呼应。总之,“朝鲜”概念比较模糊,但大致意思却说得通。

若作纵深探究,彭吴(从辽东边郡)开通朝鲜,而 在朝鲜之东,辽东郡与朝鲜之间当有隔阻。以知微见著,《史记》之朝鲜,或不仅有 族,还有其他部族;《汉书》之秽貊、朝鲜,或除“ 君南闾”等外还有其他部落酋长。此为推测,但无关本文宏旨。

从第二层看:《汉书》最早见有“二十八万口”,而后《资治通鉴》同引。从史籍看,司马光所载史料当取自班固,所载史实也无悖逻辑。

《汉书·武帝纪》所载“东夷 君南闾等口二十八万人降”。东夷,秦汉以后多指居住于今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北部等地的少数民族部族,此处显然是指朝鲜半岛的 君南闾。指意十分明确。

尚有存疑,但与本文考据无关。《汉书》《后汉书》均为 人二十八万降汉,与《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记载的 地人口二万户(十几万人左右),二者数字之差太大。据此推测与南闾同时归附汉朝者除 人外还有其他部族。

从第三层看:《后汉书》中“畔右渠”,说明君南闾降汉时为朝鲜部族或属国,后反叛右渠降汉。“诣辽东内属”,可理解为“到”“归到”或“来到”辽东郡。但是,迁、固之史记中皆不曾见如此记载,其语意也难说得通。

存疑之点:一是所有史籍均无此记载,独见此说。从梁启超观点,“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什有九皆伪。”二是如果说 君南闾等来辽东,就无法解释彭吴前往取灭秽貊、朝鲜之史实。三是苍海郡和辽东郡为相同级别的行政机构,苍海郡如若归属辽东郡,除非它与辽东郡地接壤,确切地说与西安平(今丹东)接壤,而且必须是苍海郡罢后再“诣辽东内属”才说得通,不可能在辽东郡内再置苍海郡。

史学大家梁启超认为,同一史迹而史料矛盾,自当以最先最近者为最可信。(13)史学家严耕望也认为,治史应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编过的史料。(14)从史籍年代看,《史记》最早。作者司马迁为西汉时期人(约为前145年—前90年)。苍海郡置废于前128年—前126年,与作者生年同期,是离史实发生“最先最近者”,所以史料最为可信。《汉书》作者班固,为东汉时期人(32年—92年),晚于司马迁近半个世纪,离史实发生也较近,史料也较可信。《后汉书》作者范晔为南朝时期宋人(398年—445年),晚于班固300多年,晚于司马迁近400年,相对于司马迁和稍晚于司马迁的班固的直接史料,范晔所取用的史料则为间接史料。故本文倾向以迁、固为信。再者,范晔用苍海郡“数年乃罢”,而不用“两年”的确切表达,这样不确切的记载也有理由令人对其所载史料的不严谨表示怀疑。

(三)苍海郡置废时间、经过及大略地望基本可定

综上所析,见载于①和②“彭吴取灭朝鲜”,与见载于③和⑤的“ 君南闾等降汉”以及④的部分,基本史实一致。汉武帝为开疆拓土者,君等为降汉者,双方从两个角度主述同一史实,可为互证。两个角度对接起来的史实即:元朔元年(前128年),汉武帝大臣彭吴取灭 族、朝鲜,君南闾等率众反叛原统治者朝鲜王右渠,归降西汉,于是武帝在那里置苍海郡。三年(前126年)春,罢苍海郡。

时间:前128年—前126年

经过:汉武帝属臣取, 君南闾等降

降地:朝鲜(秽貊、朝鲜)

三、历史地理学家对苍海郡的考订

苍海郡的置废,实属历史地理范畴。国内最为权威的历史地理学家当属谭其骧、周振鹤。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全8册)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科学最重要的两项成果之一。而周振鹤的《西汉政区地理》则得到谭其骧高度评价,认为“前人研究过西汉地理留成果之一。而周振鹤的《西汉政区地理》则得到谭其骧高度评价,认为“前人研究过西汉地理留有著作的不下数十家”,“但无论哪一位大师,至少对西汉郡国级政区变迁这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赶不上这本书”。而在该书出版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周振鹤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和与人合作出版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等著作,已然成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权威指南。

关于苍海郡,以上两位专业权威人士均有相关研究成果或观点。值得欣慰的是,本文对史籍的解析及初步结论,方向与权威人士一致,结论基本接近。

1.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秦·西汉·东汉时期)》西汉末期的幽州刺史部图中,明确标注有“苍海郡”(前128年—前126年)的位置,在朝鲜半岛东部。(15)

2.在《西汉政区地理》“朝鲜诸郡沿革”中,附有《苍海郡考》。大致认为苍海郡地当在朝鲜东部临海之地,即 人所居处。至于苍海郡之地望的具体倾向是“以今朝鲜江原道之地当之”。(16)

3.在《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汉武帝时期郡国沿革”中的结论是:“元朔元年,得东夷

君之降地,新置苍海郡。”(17)在“幽州刺史部地区郡县沿革”中的结论是“苍海郡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置,三年废。辖县、治所均无考。”(18)

综上可见,国内权威历史地理学家对苍海郡的地理位置基本持肯定结论,即在朝鲜东部之地。只是对其辖县、治所未作肯定之说,以俟今后进一步考订。

四、汉代辽东郡及其大连属县

既然因为苍海郡牵引出辽东郡,那么不妨换个角度,对辽东郡及其大连属县略作考据。

(一)史籍记载的辽东郡

历史地理学研究认为,郡的建置从战国时期开始明确出现,而且逐渐成为县以上的一级政区。

战国末期,燕将秦开拓疆东北,筑长城,燕置辽东、辽西、渔阳、上谷、右北平等五郡。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胡:匈奴。——作者注]。19据《史记·朝鲜列传》的记载和《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的考证,战国时期辽东郡位于燕国最东北,东界至清川江。

秦袭燕制。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灭燕,此五郡皆入秦。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辽东郡,秦置。属幽州。户五万五千九百七十二,口二十七万二千五百三十九。县十八。”(20)

汉承秦制。有所不同的是,西汉时郡的幅员明显比秦代小。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本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汉兴,以其郡太大,稍复开置。”(21)开置的意思就是将一郡分成数郡,或二或三。与此同时,武帝又开广三边,设置二十来个新郡。(22)设置的二十来个新郡,应当包括苍海郡,也应包括罢苍海郡后于元封三年(前108年)设置的乐浪、直番、玄菟、临屯四个郡。太初元年(前104年),西汉郡国总数达109个;元始二年(公元2年)为103个郡国。

简而言之,战国时期燕国置有辽东郡,后秦袭燕制,又汉承秦制。固然历代政区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特别是西汉政区变迁十分繁复,但是,辽东郡的领域“上自战国,下至秦汉,三代相承,变化不大”。(23)从史籍及其权威研究成果中可以肯定,辽东郡内从未有过郡中设郡的情况。

(二)史籍记载的大连属县

关于汉代辽东郡下大连属县,大连地方编纂的史志书籍之间的比定有不同,大连地方史志书籍与《辽宁通史》、《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等史书和历史地理书籍的比定也有不同。

1.大连地方史志书籍的比定。以《大连市情》、《大连百科全书》《大连市志·行政建置志》《大连通史》《大连古镇》为例(按出版时间先后顺序)。

《大连市情》载:公元前107年(元封四年),辽东郡下设18县,其中的沓氏县即今金县和大连市区境;文县即今瓦房店市境。东汉时二县仍保留。(24)

《大连百科全书》载:公元前107年(元封四年),辽东郡下置18县,其中平郭、沓氏县在今大连北境和南境,此为大连地区有县治之始。(25)

《大连市志·行政建置志》载:汉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辽东郡下设18县,今大连地区南部属沓氏县,北部分属平郭县和武次县的一部分。东汉时期平郭、沓氏县仍保留。东汉末年,大连地区属沓氏、平郭、西安平(今丹东,此间武次县已废)。(26)

《大连通史》载:大连地区时为辽东郡18县中的沓氏县、文县所辖。沓氏县治在普兰店张店城,文县治在今瓦房店陈屯城。(27)

《大连古镇》载:根据考古发现推断,大连普兰店张店城始建于战国后期,先为燕国辽东郡沓氏县治所,后是秦汉沓氏县治所。

归纳起来,大连地方史志书籍对西汉时期大连地区县治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有沓氏县、平郭县,以《大连市志·行政建置志》《大连百科全书》为代表;另一种认为有沓氏县、文县,以《大连市情》《大连通史》为代表。相形之下,“北部分属平郭县和武次县的一部分”之说,虽亦不成定论,但相对可取;而将“沓氏县治和文县县治在今大连境内”作为定论则有待商榷。因为《汉书·地理志》仅记载“辽东郡,秦置,县十八”并列有县名,却并无县的幅员及边界记载。

2.《辽宁通史》之比定。西汉时期辽东郡有18县,其中今大连地区张店古城应为沓县(或沓氏县)治;另有一个尚不能肯定的是文县(汶县)治所。文县治所有两说:一是今瓦房店市太阳升乡陈屯汉代古城,另一为营口县英守沟古城。(28)

东汉时期辽东郡有11县,其中侯城(也有作“候城”的)与辽阳、高显两县划归玄菟,无虑、险渎、房3县划归辽东属国,故辽东郡实际只保留了原西汉时的九县。九县治所皆与西汉同,大连地区自不例外。

3.《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的比定。秦代辽东郡基本可确定的秦置县治只有襄平(今辽阳)、险渎(今台安县东南),大连县治尚无确切的认定。

汉初辽东郡属于燕国,汉景帝三年,以边郡故收归西汉,其时郡下有县十八。西汉辽东郡大连地区属县的比定29:

燕辽东郡(前202年—前154年)——西汉辽东郡(前154年—8年):

沓氏县(?-8),治今辽宁大连市东北

另外大连地方史志有记载的两县,其比定结果是:

平郭县(前202-8年),治今辽宁盖州市西南

文县(?-8年)治今辽宁营口市东南

东汉辽东郡(25-220):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领有十六县,自安帝以后至汉末献帝时,辽东郡为十一县。东汉末年增置北丰县。北丰县(190?-220),治今辽宁瓦房店市。(30)

(三)基本结论

关于辽东郡及其大连属县,大连地方史志书籍以及《辽宁通史》《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所记载有相同处,也有不同点,而《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可为首信。一个充足理由是:疆域政区不是一个朝代才发生一次变化,而是经常发生变化,尤其是行政区划有时几乎无年不变,因此一提政区的地理就必须要与一定的年代相对应,不能含糊地说某朝某代如何。(31)从上述记载大连政区地理的史书中,具备年代对应要素的,只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故可认定:战国至秦代大连地区县治并无确考;西汉大连地区成定论的县治只有沓县。

关于沓县治所,大连地区曾有旅顺牧羊城与普兰店市花儿山乡张店古城之争,经多数研究者研究和考古发现,基本认定今普兰店张店城为沓县治所。且《大连古镇》(32)尚有推论,认为沓县治所当为战国时期燕国辽东郡所设。引提要如下:

《大连古镇》提要

张店城始建于战国后期,先为燕国辽东郡沓氏县治所,后是秦汉沓氏县治所。张店汉城遗址分大小两座城池。出土文物有“临秽丞印”封泥,“千秋万岁”瓦当,五铢钱,铀印、铜镞、铜镜、鎏金铜贝鹿镇等。从“临秽丞印”封泥十字界格分析,封泥年代为战国至秦朝。封泥是官府之间传递公文信件绑缄封印记,推断此时期张店城可能是县治一级。

《史记》记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辽东郡县十八,沓氏县为其中之一。

《汉书·地理志》载:“沓,水也。”故沓氏县当临水。

《尔雅·释水》有释:“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辽东有沓氏县,西南临海渚。”张店古城西南是普兰店湾,海上的小岛可能就是文献里说的“海渚”。

又据汉承秦制,秦袭燕制,汉代辽东郡沓氏县治所应该就是沿用了战国晚期的燕国辽东郡沓氏县治所。——《大连古镇》最先将沓氏县治所可能存在的时间由汉代向前推进至秦代乃至战国。

综上所述,从战国乃至秦汉,辽东郡及其属县三代相承,无大变化。辽东郡及其大连属县,从未曾出现苍海郡的踪影。

五、大连张店古城为汉苍海郡治质疑

为叙述方便,下面将提出大连张店古城为汉苍海郡治的观点称为新说。

1.新说:汉代苍海郡的设置,是因索离人南下建立夫余国,导致 国最后一位 王即 君南闾因不堪夫余的南侵而率秽众迁徙至苍海(大连地区)的,汉武帝并专设苍海郡以安置秽君及其秽人。

如前所析:

人降汉是西汉繁盛之后汉武帝开疆拓土的结果,并非夫余人南侵迫使其迁徙;

人降汉是在朝鲜半岛东部即 人居住地,并非从夫余国“迁徙”到苍海郡。“畔右渠”即为

人反叛朝鲜王右渠而降汉之意。至于夫余国为

人之地,那是历史问题,夫余政权至晚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建立,距汉武帝开疆拓土的前128年已有世纪之隔。夫余和东 是不同的族群和地方政权,不能混同。

汉武帝大臣彭吴是前往取灭朝鲜,而 地南闾等归降,不是 君南闾率众“迁徙”“投奔”汉武帝。古文的“降”没有“徙”“投”之意。

降汉时的 君并未有“ 王”之记载。按《中国通史》的说法, 君南闾只是部落酋长33,而非“国王”,也非“最后一位郡王”。

2.新说:《汉书》《后汉书》等文献已明确记载南闾 君所率领的 人归顺汉武帝以后,被安置在辽东地区。并说:汉代所谓辽东之地,即今天以辽阳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以及至北、南、西、东的边界。

如前解析:

除了《后汉书》载“诣辽东内属”,首现“辽东”字样,再无史籍有类似记载。

汉代疆域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汉代200年疆域变化十分繁复,处于不断消长的过程。如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置苍海郡,两年后罢;元封三年(前108年)灭朝鲜及其属国,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所以,不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汉代”疆域。

3.新说:河北沧州是取“沧海”之意,并以曹操诗作《观沧海》推断沧海为渤海,进而推断“苍海郡必临近辽东地区所属的滨海之地无疑”。

如前所析:

史籍《后汉书·东夷列传》和《三国志·魏志·传》,均载有 地“东穷大海”,在“朝鲜之地”和“朝鲜之东”。

至于曹操《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句,首先应定位碣石于何处。碣石,原有河北之说、辽宁之说等。今已有定论,在辽宁绥中县止锚湾地带。沧州取沧海之说,已然不能成立。秦始皇、汉武帝及魏武帝曹操东巡时都到过碣石,故所观沧海就是渤海无疑。但说“沧海”即“苍海”则未免牵强附会,没有史证。况且,遵谭其骧在《〈两汉州制考〉跋》中引顾颉刚之说,“文人的歌诗,不能即看作那时的图志。”(34)

4.新说:如果张店汉城确系苍海郡无疑,那么大连城史纪元的开端就应该提前至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苍海郡的建置。

大连历史纪元应从战国末期燕国置沓氏县时始,这个结论从张店古城出土的文物“临秽丞印”封泥即可得出。此封泥年代为战国至秦朝。《汉书·地理志》记载“辽东郡,秦置,县十八”,如前所析,秦袭燕制,汉承秦制,三代相承,无大变化,同样是此结论。

5.新说:汉代苍海郡相对今天的行政级别应该属于副省级,是当时辽东地区地位仅次于辽东郡治所辽阳的“副省级城市”。

西汉的行政区划大致为郡县两级制,前128年置废苍海郡时即是。辽东郡与苍海郡同为统县政区的郡级,没有类似今天的省与副省之区分。现行政区域分为省、市、县(区)三级,副省级市为副省级建制的省辖市。

6.新说:张店古城为苍海郡治所,沓县治所另有他址。

如前所析,从战国到秦汉,沓氏县一直处在辽东郡境内,未曾有变。而沓氏县治即在大连地区张店古城,也已被考古学、史学和历史地理学各界所公认(包括《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和大连编纂的地方史书)。如说另有他址,就是将此前所有研究成果给予了否定。再做个假设,张店为苍海郡治之说成立,那么苍海郡罢后,曾经的郡治必当仍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功能,不可能沦为不郡不县(治)之地。

7.新说:张店古城出土的马蹄金是皇帝祝寿封赏之物,说明张店城曾与中原发生过非同一般的关系,并由此证明它等级之高远远超出汉代边疆地区县级规模。

马蹄金的出现,不是超县级规模城市的必然条件。西汉前期因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达到相当繁荣程度。随之而来的,统治阶级的浪费十分严重,最普遍的是淫侈与厚葬。“凡富贵人埋葬,宁愿空虚地上以求充实地下。”35有了这样的社会背景,张店城出土有马蹄金,或是寻常,并非意外。

8.用政区地理学解析苍海郡。苍海郡的置罢属于政区地理范畴。行政区划的置废分合,从历史政治地理角度阐释:“置”是设置,新政区的设置常在新开辟的领土,或在原有版图内的空白地区;“废”是撤销已有的政区,也称罢或省,撤销政区有时是领土的放弃,有时是将该政区的领域划入其他政区,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并入另一政区,二是分属几个政区;“分”是指从原有行政区中分置或析置出的新的政区,如浙江松阳县乃“后汉分章安之南乡置”;“合”是撤销政区的同时并入其他政区的情况。(36)

史籍关于苍海郡的记载正是“置”和“罢”,即“置苍海郡”、“罢苍海郡”。显然,苍海郡就是在新开辟的领土上设置的政区。

也可反证:

如果说苍海郡设在辽东郡内,那么就不是“置苍海郡”,而应为“分辽东郡而置苍海郡”才是;

如果说苍海郡设在辽东郡内,作为统县政区,苍海郡不可能仅有一个郡治,郡下必有属县,辽东郡属县必当有其他县划分到苍海郡;

如果说苍海郡设在辽东郡内,那么,无法解释辽东郡从战国至秦汉三代相承、变化不大的史实;

如果说苍海郡设在辽东郡内,与史实同时代的史界太祖司马迁、断代史开创者的班固、治史严谨备受后世推崇的司马光等史家们不可能只字不提。

结论

大连地区张店古城即汉代沓氏县治所。张店古城与苍海郡,一个处于辽东之西南,一个处于辽东之东,遥不可及,大连张店古城为苍海郡的郡治之说不能成立。

注释:

(1)(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平准书》,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第1205页。

(2)(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第970页。

(3)(东汉)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第121页。

(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第1904页。

(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十八《汉纪》,中华书局,1956年点校本,第208页。

(6)(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十八《汉纪》,中华书局,1956年点校本,第212页。

(7)(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第1322页。

(8)(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第1899页。

(9)(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第1901页。

(10)(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第1903页。

(11)(晋)陈寿:《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第629页。(1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第1904页。

(13)参见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9页。

(14)参见严耕望:《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5页。

(15)《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第二册,第27-28页。

(16)参见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246-247页。

(17)《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周振鹤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62页。

(18)《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周振鹤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522页。

(19)(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点校本,第2210页。

(20)(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第1300页。

(21)(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第1309页。

(22)参见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9页。

(23)参见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73页。

(24)《大连市情》,大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页。

(25)《大连百科全书》,大连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第25页。

(26)《大连市志·行政建置志》,大连市史志办公室编,大连出版社,2001年,第4页。

(27)《大连通史》,《大连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82页。

(28)《辽宁通史》第一卷,朱诚如主编,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23页。

(29)《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上)周振鹤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517页。

(30)《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下)周振鹤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835页。

(31)参见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中华书局,2015,第309页。

(32)《大连古镇》,大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方志出版社,2011年,第120页。

(33)《中国通史》第二册,范文澜著,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229页。

(34)参见谭其骧:《长水集》中《〈两汉州制考〉跋》,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5页。

(35)《中国通史》第二册,范文澜著,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99页。

(36)参见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中华书局,2015年,第185页。

猜你喜欢

通史辽东汉书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悬梁刺股
蔡美彪心语
曲麻菜
心向辽东
被皇帝逼出来的“学霸”
蝉诉
“箕子东适”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