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艾香蒲庆端阳
2018-06-14战雅莲
战雅莲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也称端五节、端阳节、天中节、五月节、重午节、重五节等,有着悠久的历史。2009年9月,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產名录,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
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与我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有关。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分别流传有端午节起源于纪念伍子胥、越王勾践、屈原、孝女曹娥等不同的说法。但现今影响最广的说法是端午节为纪念屈原而设。
屈原是春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楚国贵族的强烈反对和毁谤,被赶出都城,流放至沅江和湘江流域。他在流放后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表达了他对楚国的热爱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国家,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于农历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而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到汨罗江边去凭吊他。渔夫们划船在江上打捞他的尸身。百姓们为保全屈大夫的尸身完整,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喂食鱼龙虾蟹。也有老医师拿来雄黄酒倒进江里,说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屈大夫受到伤害。
关于农历五月五日这天纪念屈原的习俗,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于东汉。东汉末应邵在《风俗通》中写道:“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与鬼,令人不病温,亦因屈原。”晋代葛洪《抱朴子》外篇佚文:“屈原投汨罗之日,人并命舟楫以迎之,至今以为竞渡。或以水车为之,谓之飞凫;亦曰水马。州将士庶悉观临之。”这些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把系五色丝带、龙舟竞渡等习俗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了一起。
在民间,过端午节是非常隆重的,庆祝活动多种多样,其中最热闹的要算是龙舟竞渡了。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古时候,龙舟竞渡前一般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在湖南省汨罗县,每年竞渡前都要先祭屈子庙。人们抬着龙头到屈原像下祭拜,主祭人披红布于龙头上,“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澡,再安于船首,最后才开始竞渡。在广东,端午前要将龙舟从水下起出,祭过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保佑人船平安。在闽、台地区,人们划龙舟前要前往妈祖庙进行祭拜。
龙舟竞渡气氛十分热烈。木质的龙舟前有龙头,后装龙尾,船身狭长并漆绘彩色鳞片,饰以罗伞彩旗,艳丽非凡。舟中桨手分坐左右,伴随着锣鼓之声,整齐划一地奋力划船。龙舟飞快地向前行驶,以到达终点的先后决定名次。男女老幼身着盛装,齐聚河边观看,为参赛者助威。龙舟竞渡之后,人们或结伴游玩,或聚会饮宴。
端午节“悬艾”也是一项广为人们熟知的习俗。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这一天,古时的人们通常会在鸡鸣前出发去采艾,回来后洒扫庭院,将采回来的艾条、菖蒲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人们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编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或“艾虎”;也可以将其制成花环、佩饰给女人、孩子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人们还有佩香囊和系长命缕的习俗。香囊也叫荷包,是一种装有香料的饰品。用各种颜色的布缝制成形状各异的囊袋,绣上各种图案,里面装上朱砂、雄黄及多种芳香药材,缝好袋口,在上端系上用于悬挂的丝绦,下端缀上装饰的丝线或流苏,香囊便做好了。在端午节这天,父母会为孩子佩戴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长命缕又称续命缕、延年缕等。在端午节这天,人们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编制成长命缕,系在孩子的手臂、手腕上,或是戴在胸前,或是悬挂在蚊帐、摇篮等地方。据说,五色丝线象征五色龙,可以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贴午时符、采药、沐兰汤、斗百草、躲端午、跳钟馗、饮雄黄酒、吃五毒饼、吃粽子等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一项古老的食俗。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最初用来祭祀,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说:“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像也。”
每到端午节的前一天,人们就开始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在夜间煮熟,在端午节清晨食用。粽子的馅料多种多样,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产生了不同的风味,有甜有咸:甜味的有白水粽、枣粽、赤豆粽、蚕豆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的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等。
制作粽子的食材主要是糯米,趁热吃最好。特别是加了肉、蛋黄和油脂的粽子更不宜冷食。粽子一次不宜食用过多,消化功能差的人更应少吃。
在北方,端午节还有吃“五毒饼”的习俗。五毒饼是以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烤制的饼,馅料主要有杏蓉、枣泥、绿豆蓉等。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期,古人在端午节这一天食用“五毒饼”来消病强身,祈求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