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深挖路堑边坡工程施工监测与动态设计
2018-06-14袁水河王天星
袁水河 王天星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云南昆明 650011)
随着当前我国高速公路事业的飞速发展,高速公路施工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部分公路深挖路堑边坡工程施工中,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在进行施工监测与动态设计时往往受到制约。本组主要针对公路山洼路堑边坡工程施工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施工监测与动态设计问题进行探讨。
1 公路深挖路堑边坡工程施工监测和动态设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我国西部地区,公路建设发展比较快速,但因为西部地区独特的地质条件,形成了和其他地区不同的地形地貌,反映在公路建设项目上,在进行深挖路堑边坡工程时表现出来的问题就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因为施工单位在施工前,没有做好深挖方边坡工程的防护工作,防护措施不足甚至没有防护,或者在施工过程中操作不当,开挖后引发塌方或滑坡问题;②在开挖前施工单位虽然对边坡工程做了防护措施,但措施保守、造价偏高,增加了施工难度。这两方面问题的发生在客观上是由工程本身的复杂性引起的,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公路工程沿线较长,要经过在多种多样的地质体,这些地质体复杂多变,不好把握;②公路边坡工程规模巨大,而勘查和试验工作有限,给公路深挖路堑边坡技术的认识和设计手段上造成了很大的局限。
公路深挖路堑边坡工程有着复杂多变的特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在公路深挖路堑边坡施工的实践经验上,对工程系统的动态设计和施工监测进行了总结和研究,以促进公路工程建设进一步发展。
2 动态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站在信息学的角度,根据对系统信息掌握的程度,可分为明确了解的白色系统和认识模糊的灰色系统。在公路深挖路堑边坡工程中,勘查和设计阶段认识是有限的,掌握的信息是局面的,属于灰色系统;而随着施工的进行,接触到真实的工程地质体,掌握到的信息逐渐具体明确,信息认知转变为白色系统。在信息的灰色系统时,因为认知的局限性,对工程的防护设计做不到精确合理,但是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更新信息,对施工技术及时进行修改,就能是工程设计更切合实际,更加合理。施工完成后,为了给以后的相似工程提供借鉴,要对施工前的勘查、设计经验和施工过程中的监测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以提高下一步的工程施工水平。
和水电、矿山等行业比起来,公路深挖路堑边坡工程具有勘查深度低、施工周期短等特点。针对几年来在公路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本文立足于公路工程实际,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动态设计方法:①施工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要对公路边坡工程经过的地质特点进行深入勘查,明确岩体结构特性,分析控制边坡稳定的主要结构面,对边坡工程的地质条件做到心中有数。②对影响公路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要从地质力学、工程地质类比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尤为重要,因为公路工程勘查设计时间比较短,主要是运用工程地质类比法。③运用极限平衡、数值计算分析定量判断公路边坡工程的稳定性。④根据稳定性评判分析,对公路深挖路堑边坡工程进行设计和施工。⑤要明确边坡工程地质结构特性,对其中的薄弱环节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并对施工进行实时监测,监测方法要合理,确定重点监测部位。⑥在边坡施工过程中,要通过施工监测,及时获取工程地质信息、技术信息、防护信息等,并依据信息对施工设计做出修改,保障工程顺利进行。⑦工程完工后,要对施工过程中的设计资料和监测数据进行归纳总结,以了解引起边坡变形破坏问题的原因,分析不足,总结经验,为增强将来工程的稳定性提供宝贵的经验。
3 施工监测与动态设计实践
以云南楚广高速公路为例,该高速起于楚雄市,止于广通镇,全长20.28km,于2014年12月建成通车。该高速主要经过山区地带,包含25座桥梁、34座涵洞及1座长隧道,在施工阶段,深挖路堑边坡施工量较大,本文也以该高速公路为例,对施工中施工监测及动态设计的方法进行分析。
3.1 开挖与防护设计
依据施工前勘查与稳定性分析,进行开挖和防护设计。该路段边坡工程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深挖路堑边坡工程,在施工前,对工程地质运用测绘、槽探、钻探等方法进行了勘查和物理力学性质研究。该路段边坡工程所处位置属于丘陵地区,从下到上分为七个层次:第一层泥岩,第二层细砂岩,第三层粉砂质泥岩,第四层细砂岩,第五层泥质粉砂岩,第六层细砂岩,第七层粉砂质泥岩。缓坡或平台的地质大部分是泥岩结构,陡坡陡壁的地质大部分是砂岩结构,是典型的近水平红层砂泥岩互层边坡。
通过勘查分析,软岩夹层和陡倾结构面是控制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边坡岩体容易在这些层面产生滑动,引起破坏;陡倾结构面是地表水下渗的通道,容易造成弱面软化,而下渗的地表水填充陡倾缝隙后,产生的水压力能使岩体前滑,导致边坡不稳。边坡在整体上具有稳定性,边坡岩体在整体稳定的基础上,浅层有局部坍塌的可能。
根据边坡地质勘查和稳定性分析,工程开挖坡比设计为1:1,防护设计以浅层加固为主,使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梁,节点设有普通长锚杆,锚杆中部长度为20m,两侧长度为14m。
3.2 施工监测设计
该路段地质结构中,第一、三、五层泥岩是弱面,影响着边坡的稳定性,是施工监测的重点,但因为边坡工程施工时间较短,为节约工期,监测要进行动态设计。施工监测设计内容包括:a.地表变形监测。在边坡平台和坡顶设置监测点,观察地表是否变形。b.坡体深部位移监测。分别在边坡的第7级和第4级平台上中设置监测孔,观察边坡是否滑动。c.对开挖工程地质信息进行测绘。d.监测施工技术信息和锚杆应力。监测平面布置图见图1。
3.3 动态监测过程
边坡工程信息化施工分为四个阶段,施工过程见表1。
3.4 信息获取和施工后的分析评价
开挖工程地质信息和勘查资料基本一致,边坡岩体不均匀,该高速公路首尾两端岩体质量存在差异。基于此项地质信息,修改了工程原有设计,将部分长锚杆取消,加强一侧坡脚,将浆砌片石护面墙改成钢筋混凝土护面墙。由于工程地质的差异性,取消了原防护设计中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将锚杆抑制件改为垫墩。边坡变形监测主要运用地表监测和深部位移监测,根据监测信息及时做出设计上的修改,保障开挖和防护工程的稳定。
图1 变形监测平面布置图
表1 高边坡工程施工监测与动态设计过程
4 结论
在公路深挖路堑边坡工程设计上,应采用动态设计法,施工前详细勘查边坡岩体结构,对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进行正确判断,在此基础上设计开挖和防护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动态监测,根据监测信息修改完善原有设计,施工完成后及时归纳总结经验。本文列举的云南某高速公路深挖路堑边坡工程,由于采取了合理的施工监测和动态设计,其开挖和防护工程完成后基本趋于稳定,为公路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龚峻松,程轶康,吴小文,等.基于有限元法与极限平衡法的山区深挖路堑边坡施工安全性分析[J].中外公路,2016,36(04):51~55.
[2]冀永安,杨 铂.高速公路边坡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6):44.
[3]程强.红层软岩开挖边坡致灾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4]许坚石,夏波.论高速公路深挖路堑高边坡的稳定[J].公路与汽运,2016(05):66~68.
[5]程强,黄绍槟,周永江.公路深挖路堑边坡工程施工监测与动态设计[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5(08):1335~1340.
[6]王广和.深挖路堑边坡稳定性评价与滑坡综合治理研究[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中国土木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分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