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空间博弈下城市与住房的转型机制研究

2018-06-14郑玥

建材与装饰 2018年26期
关键词:东段山塘店铺

郑玥

(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省苏州市 215011)

1 背景

苏南地区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区域,本文选取了苏州典型历史街道山塘街道为研究对象。山塘街1200年来一直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山塘河穿插其间,形成了“街——巷——弄”的苏州传统空间结构肌理。2002年,苏州市政府启动了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性修复工程,对不同区域进行功能重组和优化,东西两段由于城市定位上的差异,在地理位置上产生了居住隔离,再加上时间累积下的人口阶层的分异,共同导致了迁居现象的出现,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住房结构和建筑结构的转变,进而影响城市空间的重新划分,而在居民对城市空间的重塑和改造过程中,同时又受到城市生活的反作用并加以左右,在居民、游客、经营者三者的利益博弈中,城市社会空间、居住空间分异、居民日常生活三方面寻求到了平衡点,并最终达到了双赢的稳定融合状态:以新民桥为界的西段居住复合型空间、东段商业复合型空间。

2 社会空间视角下山塘街城市与住房发展过程与机制研究

2.1 总述

山塘街东西段虽然均地处于姑苏区,但由于两者的城市定位不同:西段主要为中低端居住区,东段为首个试点开发的历史商业街区,因此相对应的就出现了漏斗型和纺锤型两类人口结构,人口阶层的差异性也反应在居民的日常活动上:一方面为了满足不同的生活需求进而对住房的空间结构进行改造,就出现了西段的居住空间的融合与共生以及东段的游憩空间的博弈与复合两种结果。另一方面,产生的不同类型的城市问题也趋动了城市空间的变化,而城市空间的演变过程最终又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制约或促进因素。城市、人口、空间三者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而城市也就在这种循环的过程中取得了螺旋式上升。

2.2 居住空间的融合与共生

山塘街西段在保持了原住民的居住状态的同时,由于居住空间等级较低,租金便宜,因此来务工人员作为主要的入侵者插入到这块城市空间中,山塘街西段人口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漏斗形两极分化状况(图1),70%以上为本地居民,25%左右为外来务工流动人员,60岁以上的年龄段和20~30岁人口占主要部分。

图1 山塘街西段漏斗型人口结构

本地居民由于形成了自己固定的朋友圈和亲属圈,而多个长期定居的家庭又会在周围形成稳定的交际网络,从而演化成社区型的居民家庭①,无形中形成的社会组团又使得年长民居的定居意向更为稳固;年龄较轻的定居者一部分为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看中此处租金便宜,生活便利的优点;另一部分为还未成家的本地居民,他们往往与父母居住于此,大部分居民的工作地点集中在周围附近,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早出晚归。已成家或经济水平较好的居民由于拥挤、生活设施不便、道路过窄等原因都选择搬离此处,并且不希望下一代继续居住在山塘地区。

两极分化的人口结构打破了原本紧密的邻里关系和人际交往,并引发了一系列城市问题:①人口阶层差异导致邻里问题;②菜场等人流聚集点的迁移导致交通问题;③公共设施不足导致污染和生活不便问题,但是在逐渐适应的过程中,最初的冲突和矛盾由逐渐融合的居住空间所化解,同时两者的共生推动了家庭化商业的产生。

山塘街西侧基本保留着以家庭为单位的商业运营方式,建筑产权也包括了公房、私房等多种类型,里弄、过道等较多,并且建筑的高度、面宽、进深等也各有区别,因此在建筑肌理方面形成了较为细碎并且密集的城市肌理,这也与此段的人口结构相适应。在住房结构方面,山塘街西段大部分建筑保留了原本的结构类型,只是进行简单的吊顶和粉刷,未对结构进行大改动,将原本两层的居住功能转化为下店上寝的情况,一楼原本的入户门改成与店铺大小一致的卷帘门,并增加隔墙划分厨房、仓库、用餐区等,部分商户白天将烹饪区域置于店铺之外占用部分路面,有极小部分住户将二层外墙拆除而形成开敞阳台,破坏沿街一致的立面效果。大部分住宅为一楼相连的3~4间店面分租给不同商家,中间有一巷道,几家共用一部楼梯。二楼一部分自住,其余部分划分成若干小间分租给外来人员,由于卫生间、浴室等设施不足,二楼房屋结构较为混乱,而这样的房屋结构也制约了在此居住的人口阶层和人口组团规模,但是在“本地——外地,大空间——小空间”这样的博弈过程中,形成了当下这种人口结构两极化、商业模式单一、住房形式混乱的融合模式,而如果没有外来因素的强制插入,此类居住模式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也将保持稳定。

2.3 游憩空间的博弈与复合

与西段不同,山塘街东段做为山塘地区的开发重点,主街上全部住宅均改为商业建筑,仅在周边保留少量民居,商业形式较为多样,并演化出了商业与休憩并存的复合空间,因此东段更多的是游客——居民——经营者三者的领域博弈。东段由于商业经营模式较为新颖、商品较为新潮同时商铺装修具有苏州特点,因此吸引了大量中青年游客,而年轻化的参观者又促进了东段的商业气氛更为活泼和自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年龄较大的原住民成为了一个阻碍因素,如何权衡三者的利益关系成为东段的主要城市问题。

政府早在2002年就开始整治东段,大部分居民都已经搬离,因此西段中的本地居民仅占5%以下,活动人群90%以上为游客和另有住所的店主。而在山塘街东侧的游客中70%的外地游客,本地游客仅占30%。外地游客中又以偏向于自由行的20~40岁青年人为主,主要包括学生、家长带孩子、妈妈团几类,另一部分则为跟随旅行团出行的60岁以上的老年团;山塘街东侧的店铺老板也趋于年轻化,除了少数老字号外,大部分餐饮和工艺品店铺的员工平均年龄都为20~30岁之间。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游客在山塘街东段的游览时间一般都控制在1~2h内,并且很少在此留宿,因此人员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与西侧市井气息不同,山塘街东侧的整体气氛更为年轻和精致,并形成了纺锤型的人口结构(图2)。

由于东段主要的主要人群为经营者和游客以及少量居民,因此三者在领域的博弈过程就产生了居住安全、商业、交通等三方面的问题:①居民生活需求与商业定位不融合;②商业氛围悬殊;③人流、车流交通压力大。

图2 山塘街东段纺锤型人口结构

由于山塘街东侧的主要人群为游客,并且店主整体较为年轻也具有活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商业业态的分布也主要针对20~40岁的年轻游客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游客:包括有传统工艺品、休闲食品、工艺品等,由于人口结构的低龄化,消费等级也从西侧的满足生理需求上升到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品质。与西侧部分住宅功能不同,东侧房屋基本都由住宅功能转向了商业功能,每家均设置单独楼梯,二层也只供该店铺储藏或店员临时休息,使用而不另外出租,并且不存在多个社会阶层的领域争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了“买——卖”这一单向的商业过程,住房结构的不断优化也是为了更好的达成买卖关系,年轻人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以及物质的迅速更新,决定了东侧的经营形式更为多样化,店铺均为政府所有,而店主向政府租用,店铺整体装修较为精致并且各个店面内部装修差异较大,大多数售卖丝绸、刺绣的店铺为两开间店铺,同时增加了具有中式风格的吊顶,内部也基本以木质装饰为主,售卖奶茶等现代休闲食品的店铺往往只占有一间店铺,不设置座椅,而在临街面设置售卖柜台,店铺后侧则作为厨房以及仓储空间。为了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大多数店铺在售卖空间中又增添了休憩空间,但是外立面基本保持一致,整体规划较为规整,建筑体量也均按照一定的模数布局,因此形成了完整的沿街立面。

3 山塘街东、西段发展机制与转型模式归纳

对山塘街东西两段的转型机制和模式归纳可以发现,由于两者在最初的城市定位上就出现了差距,因此导致了两者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漏斗型和纺锤型两种类型,并且对应出现了交通这个公共问题以及邻里、污染和居住安全、商业两类针对性问题,而这两类问题前者是恶化了破碎的城市空间,进而限制了居住型定位的转变,而后者只是在空间整合度提高过程中出现的副产物,与商业型定位的进步呈负相关,也就从侧面促进了城市定位的优化,如图3。

图3 山塘街东西段转型模式图

注释:

①家庭生命周期说和生活方式说中贝尔(1956)对居民家庭的分类。

[1]平龙根.古街新韵——山塘历史街区保护性修复构成录(第1版).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2.

[2]王保森.社会空间视角下的广州大学城和谐发展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李 珊.社会空间重组与生活方式变迁(第1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东段山塘店铺
山塘街 一年 24小时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老店铺杂事
东昆仑东段化探采样方法找矿效果探讨——以青海科日南地区为例
苏轼的店铺
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东段与西段转折处构造演化特征
山塘老街上寻味苏式生活
山塘七里最苏州
2015五道口店铺回访
涟水战役不应包含出击陇海路东段和众兴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