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山川精神 抒胸中浩气
——山水画研习随感

2018-06-14

南风 2018年14期
关键词:行笔山水画中国画

荆兆林 人在秋色白云中 68cm×136cm 2014年

荆兆林 移舟寻幽 68cm×136cm 2016 年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它的不断完善和成熟,是历代无数画家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从东晋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到唐代的“金碧山水”、从五代的“全景山水”到宋代的“文人画”萌芽、从元代的“元四家”到明朝的“吴门画派”、从清代画家的“循规蹈矩”到近现代的再度兴盛,无不体现出历代画家,特别是历代山水画大师们的不懈奋斗与追求。

历代山水画大师为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在我们面前竖起了座座艺术丰碑,使后人难以超越。然而,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为山水画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清代山水画家石涛也曾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可见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和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需要我们付出毕生精力去不断探索的。我是人物画家,然而对山水画也情有独钟。人物画的创作,特别是写意人物画的笔墨借鉴均来自山水,山水画是人物画家的必修课。每当我在人物画与山水画的交替探索过程中,总会产生新的感受,使我的创作受益匪浅,这也许是我对山水难以割舍的原因吧。

我是一个兴趣爱好较为广泛的人,孩提时代对民族乐器如醉如痴,因条件所迫曾自己动手制作竹笛、二胡、板胡,在自我的“音乐”世界陶醉。真正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还是在中学时代。但那个年代是漫画、连环画、年画的天下。对山水画产生兴趣大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记得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从一本小册子上见到了一幅黑白山水画,心里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表现冲动,也试图照葫芦画瓢,但结果不言自喻。后来有幸进入艺术院校,方才认识曾让我产生表现冲动的艺术大师——黄宾虹。这一时期,我对历代的山水画大师有了一些了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沈周的《庐山高图》《雪霁停舟图》都是我学习的范本。我还大量临习了文徵明、石涛、石溪、龚贤、黄宾虹、张大千、黄秋元的山水画。为我学习传统打下了基础。多年来,我在创作之余,还是手不离卷,或读画或选临,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在学习传统基础上,我坚持走向自然,走进生活,感悟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做到有感而发,为大自然传情写照,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山水画。我先后到五台山、太行山、华山、泰山、张家界、黄山、十渡等地写生,亲身感受到北方大山的雄浑博大和南方山川的秀丽壮美,积累了大量的一手创作资料。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我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法,不断寻找继承传统和为自然写照的契合点,使我的山水画逐渐成熟老道。收藏家对我作品的厚爱、社会对我山水画的肯定认可是对我的最大褒奖。我在山水画创作的实践中逐步体会到以下几点:传统是山水画创作的基石、神韵是山水画创作的灵魂、出新是山水画创作的根本。

荆兆林 雨后更觉山色新 96cm×180cm 2013 年

传统是山水画创作的基石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书法入画”。它的独特作画材料工具,决定了它更适合于意向的表现形式——注重作者心源的表达。因此,不同的画家形成不同的画风。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一幅画优劣的判定标准也形成了共识。所以,学习中国画必须先从传统开始,先把传统的一招一式学到手,再到大自然中寻找创新的灵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太传统可能流于形式,沦为为人作嫁的结果。太注重对物象的描画,追求所谓的“是”,反倒会似是而非,失去中国画的特定表现语言。我在创作实践中,感到判定中国画优劣的标准应该是作品要有过硬的基本功,画家要有造型能力。中国画的特殊工具,要求做到“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画家能较好地把握造型变与不变的度,做到夸张有度,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正像国画大师齐白石一再强调的:“作画要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画家要有合理的章法架构能力。早在南朝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就提出了“经营位置”,即要求章法构图必须严谨,不能草率从事。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对此也有精辟地论述:“画事之布置,须注意画面内之安排,有主客,有配合,有虚实,有疏密,有高低上下,有纵横曲折,然尤须注意于画面之四边四角,使与画外之画材相关联,气势相承接,自能得趣于画外矣”;画家要有过硬的笔墨功夫。

荆兆林 家园 240cm×80cm 2013年

中国画的用笔包括“起笔”“ 行笔”“转折”“提按”“收笔”等。最关键是要把握好力度速度、笔锋笔顺、用笔用墨等几个环节。力度、速度:有力度的线条才能给人以美感。用笔的提按就是体现力度的重要方法,也是体现作品风格和气质的重要标志。行笔时用力往下按线条则粗壮,往上提笔线条则秀逸。行笔的快慢本无绝对标准,行笔快未必草率,行笔慢未必涩滞。行笔的快慢全在画家的秉性和气质。总的要求是平稳、沉着、有韵致。古人讲的“棉里裹针”“如锥画沙”“屋漏痕”等都是用笔力度、速度的极好形容。用笔、用墨(用色):此项的关键是能否处理得恰到好处。 如在石涛大师的画中时常可见,其运笔用墨干中带湿,有着 “ 有血有肉有骨”的效果。再如山水画大师钱松嵒的绘画作品,其设色往往是随画境而定,于每幅画中均能达到重而不滞、艳而不俗,既有对比又不显刺目,既有统一又不觉单调。

神韵是山水画创作的灵魂

荆兆林 雨过千峰泼黛浓 68cm×68cm

一山一水皆有灵性,为山水写照绝不是画山水标本,要力求抓住一草一木、一水一石的神韵,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大山水。在创作中我的体会是:作品神韵是指一种理想的艺术境界,其美学特征是自然传神,韵味深远。重点把握三点:一是气韵生动。谢赫在绘画 “ 六法 ” 中首推 “ 气韵生动 ”。一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衡量中国画的最高标准。“ 气 ”派生出气势、骨气、风气,是指画面中贯注的一种激情。“ 韵 ”派生出趣味、滋味、韵味,偏重指画面的节奏、旋律等构画要素的和谐。 因此,“气韵生动 ”是绘画作品的最高境界。二是意境深邃。 意境是指作品中传达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意境深邃的中国画作品,能引起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联想和进一步的思考,并使人产生健康向上的动力。三是格调高雅。格调是指中国画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学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汇总体现。中国画作品的格调有雅俗之分。格调不仅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境界,同时也取决于作者所能达到的艺术境界。高格调一般不仅要表现深刻的思想,健康的内容,还要求艺术家有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从创作角度来看,格调是艺术家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的最高体现。

出新是山水画创作的根本

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传承和变革历来就是一对矛盾,继承难,创新更难。我感到,在创作中寻求个性是每个画家能否确立自己艺术面貌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成熟画家的立身之本,也是能否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因素。个性是艺术家发展的自然流露,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个性的形成与画家的修养、性格、环境、师承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好的艺术品都有被社会认可的独特创新面目。

综上所述,是我在从事山水画创作实践中的一点初浅感想体会,恳求得到同道指正。

荆兆林 清夏松风图 68cm×136cm 2014 年

荆兆林 源远流长 240cm×80cm 2014年

荆兆林 青山绿水悦人心 68cm×136cm 2014 年

荆兆林 家山叠翠积云深 136cm×68cm 2017年

荆兆林 寻源入谷水潺潺 136cm×68cm 2017年

荆兆林 清雅山居 180cm×96cm 2016年

荆兆林 扇面之一 2014年

荆兆林 扇面之二 2014年

荆兆林 扇面之三 2014年

荆兆林 扇面之四 2014年

荆兆林 门外青山苒苒多 68cm×68cm 2017 年

荆兆林 山乡幽居图 68cm×68cm 2017 年

猜你喜欢

行笔山水画中国画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中)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下)
中国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王羲之《兰亭序》与赵佶《千字文》笔法之比较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