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为什么打不到出租车
2018-06-14□岑嵘
□ 岑 嵘
经济学家梅拉和普雷斯科特曾提出一个问题:根据美国1889年到1978年间的数据,股票的年均真实回报率是7%,而国库券的年均回报率是1%,这显示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两者的风险溢价为6%,如此巨大的溢价是个谜——人们得要有多厌恶风险啊!
问题提出后,立刻引起了巨大的争论,有些人认为根本不存在这么巨大的差异,这是统计失误,有些人把这种溢价归结为习惯,部分投资者就是爱买债券,不管股票市场的收益有多高。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泰勒和合作者贝纳茨认为这压根不是风险厌恶的问题,他们使用了“损失厌恶”来解释这个问题。他们发现投资者关闭账户的频率大约以13个月为一个周期,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一年只评估一次他们的资产组合。
股票市场一年期的回报率起起伏伏,常有亏损,但从几十年的跨度来看,它的收益远远超过债券,所以注重一年期回报率的投资者一旦发生年度亏损,他们就会关闭股票账户,而那些能观察到数十年回报率的投资者则将资产大多投资于股票。
经济学家也将这种行为称为“短视的损失厌恶”,不管是专业人员还是缺乏经验的投资者都会产生这样的行为。短视的损失厌恶是“窄框架”(narrowframing)现象的一个特例,“窄框架”是指在评估投资前景时,人们往往将前景单独评价,而不是将其看作全部组合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更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概念。
我们在下雨天常常很难打到出租车——这看起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下雨天打车的人多,车又开得慢,不过经济学家还有新的看法。经济学家凯莫勒在1997年研究使用了纽约出租车司机在1988年到1994年间总共1826个观察值,这些数据不仅涉及不同司机,还包括同一司机在不同日子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司机每天填写的车程单,它对应着每个乘客上下车的时间以及打车费用。
凯莫勒发现,出租车司机同样运用“窄框架”来做生意。他们常常以每天的收入作为单独评价,当某天生意不好时,他们便会延长工作时间,直到赚到目标收入才收工,而某天比如因为下雨生意火爆,他们便会早早赚到目标收入,因此便心满意足打道回府,结果使得市面上出租车更少,进一步加剧了下雨天打不到车的情况。
不过凯莫勒也发现,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常常能跳出这个“窄框架”,在容易赚钱的时候尽量多赚钱。
在赌桌上,赌徒也常常使用“窄框架”来考虑输赢,他们通常不会考虑这一周或这一月赚了多少钱,而是今天是赚了还是亏了。因此在赛马场还有这么一个有趣现象,当日最后一场赛马的冷门马赔率通常会降低,这是因为那些输钱的赌马者会孤注一掷,都想押宝在冷门马上,以期大赚一票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