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

2018-06-13王彩萍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识谱

王彩萍

摘 要:掌握识读乐谱能力是为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本文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的反馈情况归纳总结了有助于识谱教学的策略:聆听;体验;模唱;背唱;创作。希望通过在教学中的慢慢积累和认真贯彻,能为学生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殿堂里尽情畅游!

关键词:识谱;音乐基础;畅游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提到:识读乐谱作为“一种辅助性的、为表现音乐服务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进行演唱、演奏等其他一系列音乐活动时必不可少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学生的音乐学习是盲从的,缺少自主性;掌握了这个工具就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然而,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的认识程度和处理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老师认为“识谱是打开音乐圣殿的一把金钥匙”,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读谱训练、视唱练习上。结果不但没有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反而让音乐变得生硬機械,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有的老师“谈谱色变”,在教学中避开了这个棘手的问题。结果导致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同时也遏制了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识谱教学更有实效呢?下面笔者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聆听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首歌曲并未刻意学习,但多次不经意的“被动”聆听后,竟会哼唱旋律。基于这样的经验,我们对于新曲就可以在课堂上先对乐曲多次聆听,达到先入为主的效果,这样就能很快进入接下来歌词、节奏等新知识的学习了。如人音版第五册《我是草原小牧民》,在实施教学中首先在学生未知该首歌曲的情况下播放旋律,请学生想象这段音乐适合的场景或活动;然后再次播放旋律,教师加入手铃和双响筒的伴奏,请学生猜这是哪个民族的音乐;接着,揭题并播放范唱,请学生结合歌词讲讲歌曲的内容涵义;最后,学生在蒙族舞蹈动作的基础上,自由编创,随音乐进行律动。这四个步骤都是在听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虽没有课本,但通过耳朵获得信息感受到歌曲意境。同时,音程的问题也因为旋律的多次聆听迎韧而解了。因此,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把握乐曲的整体曲风,而且也为学生在旋律本身的音准、节奏及速度等各方面提供了参照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识谱难度。这种先体验后认知的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先学歌谱,后学歌词”的模式,让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快乐。

二、体验

这里的体验并不是整首乐曲的体验,而是音乐要素的体验。如:

音的高低,可以通过视觉体验来完成。音阶用从低到高的台阶来表示,每学一首乐曲,其中的音符都可以在台阶上找到相应的位置,或者也可以通过台阶上的音符拼凑出一首完整的乐曲,如歌曲《闪烁的小星》的字母谱,通过这样的书写使音的高低简单明了,音高位置在学生心目中就慢慢形成了。

音符的时值长短,可以通过肢体体验来进行。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时值长短不一样,可以启发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来模仿。如小猫小牛叫的声音长,小鸭小鸡叫的声音短,学生可以分别扮演这两类动物进行表演。也可以把各自听到的声音长短画出来。这样学生在自己学习中真正掌握了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

节拍的认识,可以通过实物的操作来落实。一次公开课上,教师使用了纸杯做工具让学生能简单迅速地掌握三拍子。桌上并排放六个纸杯。一个杯为一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数着杯子依次拍节奏,接着教师分三次取出其中的三个杯子,学生手中打出的节拍也依次从变成了五拍子四拍子然后到三拍,并且同样在教师的带领下拍出了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在这过程中,教师只字片语,但是学生却在老师的示意和纸杯的摆放中对老师的意图心领神会,也对抽象的三拍子有了形象的体验。

乐句的划分,可以通过合作讨论来操作。一首完整的乐曲可能是一段体,也可能是其他形式。乐段里面有乐句,乐句还可以划分为半乐句。这些知识点不需要学生掌握,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实际的操作体会到乐句的存在,为以后这些知识的学习打下丰富的实践基础,也为现在更完整地唱好一首歌曲做好基本的理论准备。要划分乐句和体会乐句的存在,就要对整首乐曲反复琢磨,并且有时每个人对乐句的感受会有不同,划分就会有不同,所以通过小组成员合作讨论的方式不但能使个体学生在集体力量的推动下更主动地体会旋律,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以上所举音乐要素的体验方式并不是单一的,每种音乐要素可以有多种体验方式,也可以多种方式同时进行。但不论是哪种方式,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掌握知识技能,并且自如操作。

三、模唱

这是识读乐谱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是这样解释“模唱乐谱”的:让学生看着乐谱,先由老师带唱,再由学生模仿老师唱出乐谱。对于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些老师不认同,认为这种方法“太小儿科”,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方法是具有明显教学效果的,特别是对于原先没有乐谱基础,或者识谱能力较弱的学生。

除了以上这种方法模唱外,还可以通过生生模唱来学习。让识谱能力强的学生充当小老师一对一地帮助识谱有困难的同学。这样,不但使后者有了更直接近距离的帮助,也发挥了前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在模唱过程中,会出现部分学生只听范唱不看乐谱的现象。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并不能达到实际的效果。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用手指指着音符逐个唱,唱到哪里指到哪里。这样学生不但能在练习中慢慢熟悉音符和音符之间的音程关系,还能在手指的运动中体会到歌曲中的节奏型,同样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四、背唱

这里是指对一些典型乐段或乐曲的背唱。新课标提出审美教育,其基本原则是:在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而不是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应以整体的方式来体验音乐,理解“整体大于元素的总和”这一心理学原理,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将音乐的各种构成元素支离破碎的讲授。细看教材,每个知识技能都能在相应的旋律环境中有着形象的体现。如第一册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中音的高低;第二册歌曲《大象》、《两只小象》中的三拍子;第六册歌曲《嘀哩嘀哩》复歌部分的前十六分音符;第六册歌曲《我是小音乐家》中的后十六分音符等等。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利用这些鲜活的谱例来代替枯燥的讲解呢?一次我在三年级的两个班级分别组织教学,学习新歌《顽皮的杜鹃》。歌曲的难点是弱起小节,而这个知识点早在前一个学期学习《原谅我》时已经了解并掌握。可是在学这首新歌时,两个班的学生似乎都忘了这个知识点。于是,两节课上我都进行复习,可是因为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

〈班级一〉:

师:谁还记得什么叫做“弱起小节”?

生:(无人回答)

师:我们以前講过,乐曲以弱拍开始的小节叫弱起小节。在《顽皮的杜鹃》这首歌中用的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个知识,所以第一拍应该唱弱,第二拍应该唱强,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我们一起来试试。

生:(在教师指导下,多次练习后掌握了弱起小节的强弱规律)

〈班级二〉:

师:(钢琴弹奏《原谅我》的旋律)

生:(有感情的哼唱)

师:这首歌是我们上学期学的,叫什么名字?

生:(齐答)《原谅我》!

师:刚才大家都很有感情地唱了这首歌,谁能说说这首歌的强弱拍是怎么安排的?

生:(纷纷举手)刚出来的一拍是弱的,接下来的一拍才是强的。

师:那我们把这样歌曲一出来就是弱拍的小节叫什么小节?

生:弱起小节!

师:今天我们学的《顽皮的杜鹃》也是一首弱起小节的歌曲,唱法和《原谅我》一样,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生:(经过两次练习,很快掌握演唱技巧)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中学段学生思维活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在实践中:通过具体音乐环境的反复体验来学习知识技能,更容易激发出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也能更直接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就像上面提到的弱起小节的强弱节拍规律的学习,还有其他诸如节奏感、旋律感、和声感、音色感等。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体验比对知识技能的机械记忆更加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

五、创作

学生在积累一定的知识技能后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创作了。新课标指出,中小学音乐的创作教学主要包含四个内容:创作节奏或节奏短句;创作旋律或旋律短句;为歌曲选编前奏、间奏;运用线条、色块、图形、乐谱等,记录声音、音乐情绪或旋律。创作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如课堂上认识“mi sol la ”三音时,教师可以给出一条四二拍的节奏句,要求学生用“mi、sol、la”三音按节奏编出自己的歌,唱一唱;在认识十六分音符时,可以通过节奏接龙的游戏要求每个学生编创出一条带有十六分音符的四小节节奏句。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创作节奏短句、为乐句选择半终止或完全终止音、创作上下句等练习来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以上五种识谱教学方法是笔者平时课堂教学中慢慢积累的,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一定成效。识谱教学作为一项知识技能传授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缺乏这项内容,我们的审美教育会像海市蜃楼一般不切实际。所以,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为学生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殿堂里尽情畅游!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猜你喜欢

识谱
浅谈钢琴演奏中的识谱
农村基础音乐教育中识谱教学问题探究
小学三年级音乐教学中的识谱教学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和音符握手
轻松识谱,快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