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的思考
2018-06-13孙瑞于昕董家秀赵晓旻
孙瑞 于昕 董家秀 赵晓旻
摘 要: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与实践脱节、考核方式不科学和缺乏科学的贯穿教育制度等问题。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既是高校教师群体“标准化”教学模式带来的影响,也是市场经济下价值取向差异导致的结果。“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培训而被提出,其运作思路可以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借鑒。基于这种借鉴,当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应当着重在形成注重社会实践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建设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学生养成尊师重教的美德、将新媒体融入教学与实践四个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思政教育 三位一体 实践育人 双师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4-0-01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许多不足之处,使其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要想获得更好效果,应当走出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苑囿”,探索一条与实践结合的创新路径。
在2014年国务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同志就指出,他相对比较赞赏职业教育中推行的“现代学徒制”,即教师充当师傅角色,学生充当学徒角色。“现代学徒制”将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师傅与徒弟建立起密切联系,使得教育更具成效。
一、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当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指明前进方向。十多年来,各地高校紧紧围绕《意见》精神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进行部署落实和不懈探索。值得肯定的是,经过这十多年艰苦努力,全国高校思政教育水平有显著提高和长足发展,尤其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一批又一批大学生思政觉悟和修养得到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所出现的弊端日益显现,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健康长足发展。因此,我们不能站在已取得的成就上沾沾自喜、停滞不前,而是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问题导向,直面问题。
二、深化认识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弊端
1.高校教师群体“标准化”的教学模式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教师们普遍采用简单直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就像工厂里流水线生产一样,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是一成不变的理论宣讲,教学过程与社会实践存在普遍脱节现象,这使得思政课纯粹变成枯燥乏味的说教课。
2.市场经济下的价值取向差异
学生以“有用”或“无用”的尺度来衡量所学知识重要性是有失偏颇的,因为我们所学知识并非孤立存在,很多时候学科之间有许多交叉点。更何况,高校思政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等重要任务,学生对思政教育这种先入为主的轻视态度不能不引起深刻反思和高度重视。
三、对“现代学徒制”的借鉴应用
“现代学徒制”的理念,体现出在社会实践中师傅通过言传与身教对徒弟产生影响,实现教授思想、知识、技能的过程,徒弟能真真切切学到师傅本领。首先,教师身体力行践行师傅职责,通过多种教学情境,对徒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确保徒弟能真正领会其授课意图。其次,将思政教育设置在不同情境中,使整个学习过程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突出社会实践重要性,使理论焕发出生机。再次,把这种师徒共同参与实践的过程以文字材料形式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学生考核成绩的重要依据,也使得考核方式更为科学合理。
1.形成注重社会实践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高校可以对思政教育课程进行细分,设置授课、实践、考核三个环节,形成理论授课、社会实践、综合考核三者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在进行课本理论讲述的同时,安排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团、走进社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社团生活、社区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将所学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与修养。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考核,不应当拘泥于传统试卷模式,而应采用传统试卷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更加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对所遇问题的解决能力,以此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
2.建设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师更多注重自身理论素养提升,而淡化实践能力养成,从而使得思政教育实际上成为单纯说教,所以,当下思政教师群体迫切需要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现代学徒制”中,师傅带徒弟,正是侧重于培养徒弟实践能力,或者说是通过实践让徒弟更好理解理论、掌握本领,这就需要师傅首先要具备这种能力或本领,才能把徒弟带好。所以,高校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应当改变过去思维方式、素质构成和教授习惯,将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努力钻研理论,热衷于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检验、理解理论,争取早日成为综合素质高、深受学生喜爱的“双师型”人民教师。
3.教育学生养成尊师重教的美德
在“现代学徒制”运行中,徒弟对师傅诸如尊重、信任、拥护等主观情感的深浅程度,对整个教授过程和受教效果,会带来很大影响。试想,如果徒弟对师傅有着足够尊重、信任、拥护,他们更会愿意向师傅学习,师傅也更乐意传授知识、技能给徒弟。同样,在思政教育改革中,教育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主观情感的深浅,因为,按照“现代学徒制”要求,教师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仅是说课方式,还担负着实践任务,即“言传身教”,这样一来,教师的为人师表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政水平和道德修养,起到良好表率作用,正如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的那样,“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就是按照这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们做好表率作用,以至桃李天下。教师在做好自身为人师表的同时,应当教育学生养成尊师重教的美德,以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质量。
结语
面对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所遇到的问题,在深化认识其弊端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现代学徒制”之间内在契合点的摸索,试图探求一条改革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现代学徒制”中有可借鉴的可取之处,为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所遇到的问题提供崭新思路。本文旨在对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一点思路,存在许多观点未能完全展开、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以后应更深入研究此问题,只希望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好更快发展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