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

2018-06-13于红霞

中文信息 2018年4期
关键词:范进中科举制度雪景

于红霞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4-0-01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比较阅读则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俗话说的好“乡里人不识货,害怕货比货”。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提高。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比较中最容易显露出来,能给人留下鲜明而又深广的印象。作品在比较中阅读,更能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的深刻意蕴,更能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那么,比较阅读在新课程初中语文中如何运用呢?

一、同主题的文章比较阅读

同主题的文章相比较,更能比较突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内容。比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和清朝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比较阅读,这两篇小说的主题都是反映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

1.这两篇小说的相同点是

1.1身份相同

范进中与孔乙己同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都出身于贫苦人家,都是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通过科举考试,走读书做官之路,是他们毕生的追求。

1.2追求相同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他们至死不渝的人生信条。范进几乎一辈子都在参加科举考试,考到胡子发白,才中了秀才。 可是,一旦中举,就时来运转了。别人来攀亲带故,称兄道弟,又是送银子,又是送房子,世态如此炎凉。而孔乙己也是考了半辈子,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着。可是,他至死也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社会上的人对他除了取笑之外,没有丝毫的同情与怜悯。

1.3共同的主题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的主题是都是抨击封建科举制度、封建文化、封建教育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从而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2.这两篇小说的不同点是

2.1生活的时代不同

范进中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中后期,科举制度盛行。因此,他还有中举的机会,可以借此改变自己的命运。孔乙己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民国的初期,科举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他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土壤,又不能適应时代的要求,走上新的人生之路。

2.2最终的命运不同

一个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一个是穷困潦倒,冻饿而死。

2.3艺术风格的不同

《范进中举》是一篇讽刺小说,运用了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的手法。《范进中举》运用讽刺和夸张的手法,一是对范进这样醉心功名的读书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二是对世人趋炎附势,拍马巴结的丑态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孔乙己》是运用冷峻的白描手法,刻画孔乙己既可笑又可怜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他两次出场的外貌描写,揭示了他的悲惨命运,既有同情,又有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二、同题材的文章比较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将同一题材甚至同一题目的文章的选材、立意、语言风格、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和评价能力,达到阅读教学预期的目的。

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描写雪景的,但是,前者写"雪",始终从大处描绘,意境更为恢宏,后者所写的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画面开阔而不广阔;前者始终赞美祖国江山的多姿多娇,感情乐观豪迈,后者所写的雪景,主要突出一个“奇”字,写出北方边地雪景的奇异风光。固然也有"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样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但更多的则是渲染雪中的奇寒,愁云的惨淡,抒发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如果没有比较,学生就不能加深对两首诗词的意境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对雪景的肤浅认识上。显然比较阅读法在学习中得到具体的体现,它的运用起到了其它教学法起不到的独特效果。

三、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

由于一个作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家庭文化环境以及成长的历程和阅历不同,因此,作家作品的风格特色和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如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遭际坎坷,故其词从创作风格上看明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描写青少年时期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后期则主要描写个人遭遇,抒发故国之思,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其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描绘细腻心情,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转如珠。

在教学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和《武陵春》时通过赏析比较来理解李词的风格和特点。前者抒写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后者是李清照避难金华时所写的一首词。当时国破家亡,夫伤物散,她也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所以,词情及其悲苦凄惨。高尔基说过:“真正的诗,永远是心底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

通过比较阅读教学,使学生更全面掌握了李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范进中科举制度雪景
“范进中举”现实版
艺术的构思,绝妙的讽刺
《雪景山水图轴》
《雪景寒林图》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雪夜遇熊
《范进中举》导学案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