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胸襟
2018-06-13张嘉骅
张嘉骅
话说平民舜能成为一国之君,是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考验。是的,成为王者,当具备自强的心态、博大的胸怀、远大的眼光、睿智的心思……
只有困境,没有绝境
(当走投无路时,王的心态在于自强不息,勇敢开路。)
舜被父亲设计谋害,困在井里出不来的时候,根本没想过这是他日后登上帝位的必经之路。
在那个时刻,他只是很着急,不知道该如何从这么深的井中逃出去。
舜的父亲是个盲人,大家都称他为瞽(ɡǔ)叟(sǒu)。
舜之所以被困,是因为瞽叟叫舜挖一口深井,当舜挖到几乎要出水的深度时,瞽叟便把井绳抽走了。在那个深井里,舜以为自己就此要葬身于此了。
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有一回,瞽叟叫舜到粮仓的屋顶上去涂泥补漏,等舜一上到屋顶,他就撤去梯子,还在粮仓下放火。舜无处可逃,情急之下,靠着两顶斗笠,从屋顶跳下,幸运地逃过了一劫。
在幽暗的井底,舜万般苦思仍然想不通,世间的人和事居然有如此强烈的对比。没见过几次面的国君对他那么好,除了把他招为女婿, 还非常信任他,总是派重要的任务给他,并赏赐他许多物品,而亲生父亲对他却是如此冷漠且怀有敌意,长久以来一直想置他于死地。
国君对舜如此信任,让舜的心中充满感激。至于父亲对他的伤害,舜并不记恨。事实上,舜很同情自己的父亲。
“父亲的眼睛看不到光明,可能也因此看不到我这个儿子的优点吧!”舜心里想,“只可惜母亲过世得早,父亲才娶了后母,生下弟弟象。尽管后母和象也如同父亲那样,常有不利于我的举动,但我们总归是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我定得让他们知道,作为一家人的可亲和可贵!”
基于这样的信念,舜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用行动来感化父亲、后母和弟弟,让他们了解:能成为一家人真的很不容易,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彼此珍惜。
但这口井已经挖得这么深了,该如何逃出去?
“当一个人走投无路时,那就自己开路吧!”不知为什么舜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出这句话。这句话给了舜启示,让他振奋了起来。舜站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同时,大脑也飞速地运转起来,没想到还真的找到了逃生的办法。
王者胸襟
(当众叛亲离时,王的胸襟在于以德报怨,宽宏大度。)
第二天,瞽叟找了象一起往舜挖深了的那口井里填土。当他们填完土,以为已经顺利将舜活埋后,便欢欢喜喜地讨论起该怎么瓜分舜的财产来。
象说:“这是我出的主意,我要分多一点。舜的房子归我,妻子归我,那把君主赏赐的琴也归我。”象很贪心,想把舜的大部分财产都据为己有,分给父母的只有牛羊和被火烧过的粮仓。
象说完便跑到舜的屋内,弹起君主賞赐给舜的那把琴,快乐地唱起了歌。
唱着唱着,象突然看到舜完好无损地走进家门,大吃一惊。舜怎么还活着?他不是已经被埋在井里了吗?象压根儿就没想到舜在深井里还能够逃生。
“我……”一见到舜,象结结巴巴地说,“我正想着哥哥,感到心情很郁闷啊!”
舜有感而发地回了一句:“是啊!你是该想想兄弟之间的情义!”
尽管很气愤,但舜并没有忘记他在井底所立下的誓愿。他并没有寻机报复,反而更殷勤地伺候父亲,对弟弟也更加友爱。
尧知道了这件事后, 更加确定自己没有看错人——舜的确是一个可造的帝王之材,他所拥有的宽宏气度正是一位王者该有的胸襟。于是,尧派了更多更重要的工作给舜,甚至让他执掌国家的重要部门。
无法辞让的王位
(当帝位摆在面前,王的胸怀在于帝位权势都是过眼云烟。)
舜不知道自己正一步一步地迈向帝王宝座。
他是被诸侯们推荐接任帝位的人,在此之前,尧已经花了好多年的时间寻找接班人。
诸侯们向尧推荐舜的理由是,舜从小到大老是被父亲、后母和同父异母的弟弟算计和陷害,但是他对父母的恭敬和对弟弟的仁厚却有增无减,算得上是一个非常懂得孝悌的人。
尧对诸侯们的举荐很感兴趣,但是他需要确认舜的人品和办事能力,所以他对舜进行了很多次测试。尧从在位七十年测试到在位九十年,对舜前后评估了二十年,他对舜在各方面的表现都相当满意。
尧对舜的最后一次测试是命令舜去考察山林。舜在荒山中遇到罕见的暴风雨,却能平安归来,尧难以想象,舜是如何在艰困的环境中,为自己找到出路的,就像舜能从井中逃生一样,那需要的是何等的机智和顽强啊!尧心想,能拥有这等品格的人,必定也能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来带领国家。于是尧把帝位传给了他。
舜诚惶诚恐地从尧那里接过帝位,成为代理天子。他原本是抱着感恩的心来为君主做事,没想到自己居然成了一国之君。
八年后,尧过世了,百姓都悲痛欲绝,就如同自己的父母去世一样,举国为尧服了三年的丧。这期间,全国没有人演奏音乐。
服丧三年后,舜想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就独自跑到偏远的地方去隐居。可是诸侯和百姓们都很拥戴舜,遇到任何问题还是都去找舜商量和解决,而不是去找丹朱。
大家歌颂舜,而不歌颂丹朱。舜这时才明白,自己肩负了不可违背的使命,他感慨地说:“天意不可违啊!”
于是他重新接下帝位,正式担任国君。
用对的人来做对的事
(正所谓:物尽其才,人尽其用。王的睿智在于用对的人来做对的事。)
舜登基后不久,开始在人事上大力改革,用对的人来做对的事。
关于怎么用人,舜有很深的感触和体会,因为在尧的时代就曾经用了不对的人来做事,结果惹出了很大的麻烦。鲧(ɡǔn)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当时,国内闹水灾,淹没了许多土地。四方诸侯推举鲧来治水。尧认为鲧不可用,但由于诸侯们极力推荐,还是让鲧去试了。
鲧用围堵的方法来治水,整治了九年,不但没有成效,还造成百姓更多的不便。鲧也因为治水无功而被处死在羽山。
“这样的错误绝对不能再犯!”舜说,“不只是治水的问题, 其他问题也一样!”
人才的使用是很重要的。在文祖庙,舜召集群臣开会,商定各人的职责。
鲧的儿子禹当司空,继续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去平定洪水;弃掌管农业,教百姓播种;契当司徒,掌管教育,让百姓都能遵守伦常和礼仪,并且和睦相处;皋陶当狱官的总长,掌管全国的刑罚;垂当总工程师,管土木工程;益管自然资源,并任命朱虎、熊罴(pí)当他的助手;伯夷当秩宗,掌管祭天、祭地和祭祖的事情;夔擅长音乐,因此让他来当乐官,专门作诗和乐曲;至于龙,舜请他当自己的文书官,如实传达自己的旨意……
被分派到重要职责岗位的,一共有二十二个人。舜对这二十二个人说:“各位,请你们一定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帮助我完成上天所赋予的使命。”
这二十二个人都很有才干,也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了自己的所长。其中以禹的功劳最大。
传位给禹
(正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王的气度在于禅让其位。)
禹采取跟父亲鲧不同的做法,用疏导的方式来治水,花了十三年的时间,终于把为害多年的水患治好了。借着治水,禹重新划定了九州的边界。在这段时间里,禹三次“过家门而不入”。后来他回到家时,儿子都不认得他了。
禹没有辜负舜的期望。在舜的眼里,禹也是一个能够通过种种考验、完成艰巨使命的人,具备领导人的特质。
于是,舜在位的第二十二年,效法尧的做法,通过祭祖的方式,确定禹为下一任君主的接班人。
七年后,舜在去南方考察的途中过世,禹便正式接任帝位,建立了夏朝。
磨难和考验造就了舜的成功之路,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也同样适用。唯有经得起挫折和磨难的考验,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