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的杀人》观后感
2018-06-13林羊
林羊
第三次的杀人
导演:是枝裕和
编剧:是枝裕和
主演:福山雅治/役所广司/广濑铃/齐藤由贵/吉田钢太郎/满岛真之介
类型:剧情/悬疑/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上映日期:2017-09-09
片长:124分钟
我们熟悉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在今年带来了电影新作《第三次的杀人》。与以往熟悉的家庭题材不同,这一次的电影带着悬疑色彩,它讲述了一起杀人案,在律师重盛与犯人三隅的一次次会面中,这个看似简单的案件变得扑朔迷离,真相究竟如何变成了留给观众的疑问。
影片一开始就是在一个荒芜河畔,时间是晚上,画面重现了杀人焚尸的场景。导演是枝裕和给了犯人三隅一个清晰的正脸,在燃烧的火光中三隅的眼神变得坚定。接下来,律师重盛(福山雅治饰演)接到工作,要为三隅辩护。那时候,三隅已经因为两起杀人案在监狱待了三十年。谁知他刚被释放,重新投入社会工作,就再度犯案杀死了自己的老板。第一次会面时,他就主动供出了“我杀了自己的老板”的证词。而律师的职责是让犯人尽可能地减轻刑罚,于是三隅犯案的动机成了最重要的一点。在一次次与三隅的会面中,三隅不断地更改供述,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当律师重盛进一步探究真相时,发现受害者山中的妻女也卷入其中,案情几经反转。
最初犯人三隅说自己是因为贪财起意杀人,当面对媒体时他第一次翻供,说自己是受到被害人妻子的委托为了保险金而杀人。接着,律师重盛在调查中发现被害人的女儿咲江与三隅有来往。哄江说自己长期被父亲性侵,三隅是为她杀人,剧情第二次翻转。后来为了保护被害人女儿咲江,三隅再次翻供,说自己并没有杀人,只是因为不满被解雇偷了被害人的钱包。在法庭上当众翻供并不会让案件重判只会导致死刑,三隅深知这点,他已不在乎自己的生死。在律师重盛的调查中,看似一步步逼近真相,犯人三隅的态度却让真相愈发迷雾重重。
是枝裕和的《第三次的杀人》,看似是犯罪题材的电影,实则贯穿在案件中的仍旧是我们熟悉的是枝裕和一贯讨论的题材:家庭关系。片中出现了三对父女,被害人山中与女儿咲江,犯人三隅与自己的女儿,以及律师重盛与自己的女儿。三对都是关系有隔阂的父女,程度不一。犯人三隅和哄江的亲近想必也是想到了自己的女儿,他自己在女儿年幼时就入狱,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十年,而女儿从小就要背负着杀人犯女儿的舆论压力长大,父女关系的疏远可想而知。律师重盛看似精英,却因为工作忙碌与女儿缺乏沟通,当女儿犯事被传唤家长时, “父亲”这个角色才有了功效,两人面对面坐在餐厅但却带着生疏感。被监禁三十年出狱的三隅,在咲江身上找到了父女般的快乐,这个快乐跟她与被害生父之间的不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重盛在北海道查案时,梦见自己与女儿打雪仗的快乐,这又跟他与女儿之间的不快,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与其说《第三次的杀人>是一部犯罪片,毋宁说它是一部亲情伦理片。导演是枝裕和没有把重点放在推理解谜上,而是一直关注犯人三隅一次次推翻供述的变化。我们跟随着律师重盛的调查好像挖掘到了一些新的线索,三隅一直不愿说出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在一次次会谈中,三隅都不肯透露。然而影片直至结束,究竟谁是真正的杀人凶手也未给出定论,我想这也是导演想留给观众的答案。犯人三隅的扮演者役所广司在饰演这个角色时,也从未问过导演三隅到底有没有杀人。我们从片中获得的是真相,还是谎言,片中提到了“盲人摸象”的典故,我们每次只能通过眼前接触的一小片去还原整个事件的真相,带着我们自身的主观判断。在逼近真相的过程中,每一次重盛调查得来的线索,在三隅口中都有了另一番解释。而重盛根据自己信奉的规矩,每次都尊重这位委托人的说辞动机,从而又在法律的规矩中去寻求辩护的对策。仿佛他是一个呆板的规矩实施者,没有“重盛”这个人的存在。
喜欢是枝裕和的电影在于,他不经意地剖析了人性的另外一面,给了我们另一种可能性的思考。在片中很喜欢的一段是,律师重盛一开始只因工作接了这个案子,只想着如何从有利的方面减轻刑罚,不在乎真相是什么。而当他发现三隅一次次改变供词想坚守某个真相时,律师重盛开始追寻真相是什么。他回到三隅的故乡北海道去走访三隅的家人,了解三隅当时犯案的原因。重盛发现三隅并非是个恶贯满盈的罪犯,那么这一次杀人又是为何?在冬日北海道漫天的大雪里,分不清土地与河流,只有白茫茫的一片雪。
我想观众在心中,也在默默思考着真相究竟是什么,正义究竟是什么。一个好人犯了罪杀了人还是好人吗?那如果杀死的是一个坏人呢?当然,我们都无法做出决断,无法给这一切做出界定,所以我们需要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需要法律来制裁犯罪者,也需要法律来还原事件的真相。我想这些都是导演是枝裕和要拋给观众的谜题,这些谜题可比推理谁是凶手来得更为复杂。
在一片茫茫白雪中,去寻找那条正确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