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春天,你在哪里
2018-06-13桑格格
亲爱的,我在苏堤晨跑。
早上在杨公堤醒来,穿衣起来往窗户外面看了一眼,怀疑自己还在梦里,定了定神用力再看:外面花圃里的白玉兰开得啊树枝都承受不了!这花很奇怪,满树没有一片树叶,树枝也细细的,但花朵肥实硕大,尖俏俏地独独在枝头绽放。远点的玉兰是一片白色,近点的是一层粉色,粉粉白白、层层叠叠蔓延到窗子下面。唉,你不在,它们开了又有什么用?你不在,我又为什么要来?是的,你说得没错,有些风景静止不动却又惊心动魄。
穿戴好,我迟疑地把脚放在院子的青苔上,像是踏入了一个透明、无边的气泡,进入了它的内部:我站在春天里,你在哪里?我輕轻抚摸墙上的爬山虎,细密的触角像是针脚缝着一个墙上的伤口,伤口很沉默,像你……你还在梦里么?我昨晚睡得很沉,四周有初春在培育我的梦,但是我没有梦见你,而是梦见自己很小,在一条老街上闲逛,口袋里有整整两块钱!我从花生摊走到凉粉摊,不急于去买,怀着一个孩子不大有的笃定和安静。我现在都还陶醉在那样稳操胜券的幸福中,摸摸口袋,真的有两块硬币,哈哈。我是不是很好?这让你放心吧。院子外面有只奇异的鸟儿,长着长而绚丽的尾巴,滑翔而下,似乎不触及地面似的,一阵小跑停稳了,用豆大发亮的眼睛定定地看着我。我轻轻抬了下手,它“咕”了一声……我突然觉得痛苦!我要怎样才能完整告诉你,你不在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我跑起来,清清的雾霭挂在耳朵上往后飘去了,前面还有更浓的等待穿越。我呼吸着,明明很清新的空气,我却觉得纯氧般的窒息。这岸上的一排柳树的新绿啊,真是绿得让人牙根都酥软了,茸毛在风里飘着,我想什么它们就跟着想什么。一眼望出去,哎呀,就是西湖啊,我眼前的一切,是用平静的水以及还未亮的天空做成。水面很平,一脚就能踏上去,远边的小船在荡漾,上面蹲着黑色的鸬鹚。我跑啊跑啊,细小的花砖和铺路石,在脚下滑来滑去,毕竟是早上,露水重。亲爱的,我觉得舒畅,十分短暂的没有想你。
但是,我慢慢停下来,大口喘气,你又从四面八方向我袭来。太阳快出来了。
那么,我就认真地不回避地想你吧。想你是什么呢?就是一直和你说话,不断把看见的告诉给你听么?那么,我现在看见的是一片深红的菰蒲,小小圆圆的铺在水面上,一簇一团,改变着刚刚从云层里射出的阳光的方向。我看着看着就杲了——因为菰蒲一直铺向远方。等我凝神回来,再看那水面,慢慢地我就看见了在里面游着的鱼,它们都还小,都是深灰的背,春天才孵化出来不久呢,怪不得在浅灰的水里不注意是看不见的。很多,它们密密麻麻的,越来越多——我丢了一块饼干,以饼干为中心,鱼儿形成了一个环形的放射线。我直起身来,拍干净手上的饼干细沫,感到伤感。亲爱的,我觉得生命短暂,我看什么都特别神奇,这一点我们很不同,你总是觉得日子还有很多。看看这周围的一切,你要是能看见万物的生长(它们如此明显),难道没有觉得有些事情不可挽回么?我贪婪地用眼睛吸吮着西湖的水,如同在分别时,吸吮你的眼睛。
我看着一切植物、动物、人物,但是内心里真正的欢愉,是来自于远方。你对我说过的话里没有这些花团锦簇,但是格外意味深长,在我听来也有着令人困倦的浓郁花香。你很深情,也很疲倦,你总是睡得很累,很不满足,每每堕入梦境之后,你就被奠名的忧伤笼罩。有一次,你说,你在西湖醒来,在堤岸上行走,突然觉得从厚重的水面呼吸到了空气。那时我不在,就像现在你不在。我们总不在,不在彼此的面前,任由美景错过。也许,我可以安慰自己说,无论如何,白昼和夜晚也是一个彼此相连的世界。
一艘小舟,推开涟漪,缓缓而来。
亲爱的,我像这船头,有一种昂首破浪的勇敢;而你正像这船尾,是刚刚结束的时间。你有一种相当晚熟的认真,像是冬天里缓慢的阳光执着地一丝不苟地照在棉鞋上;而我,正是这敏感而又一刻不停变幻的苏堤、春晓。
鉴赏:
桑格格踩着70年代的尾巴出生,曾凭着一本《小时候》名声大噪。这本半自传性质的小说唤起了无数作家同辈人的童年回忆,桑格格独特的幽默、天真的文字风格把一个活泼好奇的小姑娘带到了读者眼前,让人忍不住想要回到过去,跟着小姑娘一起去冒险。
但桑格格的《我站在春天,你在哪里》是一篇散文,她顺势放下了写小说时常有的童稚口吻,猛地让读者意识到,她如今正值青年,心思敏感复杂。她接触到的世界更加复杂,她能更精确地感知世界,也有足够能力,能用华美文字从容不迫地表达自我。
单从这篇短文来看,桑格格与同时期其他年少成名的作家差别并不太大,他们不太关注情节,但文字一定流畅,读起来甚至颇有韵律感,大量使用独特的意象,本质回到关注自身和内心,还加入许多感官及心理描写,他们写作是为了与自己对话。写作之于年轻作家们,都是私自且私人的,他们写给自己看,只写自己愿意分享的内容,根本不在乎还有读者需要照顾,也懒得给人任何背景信息,只想抒发自我,记录某个时刻的某种心情,至于读者是否能完全跟上,作者们并不在意。
桑格格在《我站在春天,你在哪里》一文中,丝毫没有透露任何有关“你”是谁的信息,他可能是恋人,友人,甚至是个虚构的人。与桑格格对话的人是谁不重要,她想要传达的信息究竟是什么也不重要,这篇文章中重要的大概是这种焦虑的心情——想要与人分享一个奇妙的时刻,此人却不在身边,彼此总在错过。
桑格格在这篇文章中有许多经得住反复琢磨的语句,尤其是她对自身感官感受的描写以及幻想与现实交织的写法。从头到尾,在正常的时间线上,桑格格点缀了许多突然而来的有感而发,还有对梦境和过去时光的仔细回忆。
这样跳来跳去的风格显得有些任性,却也十分天然,有种不雕琢的美。仿佛作者并没有来得及想到自己要写什么,要说什么,只是提起笔来,文章便流淌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