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退二线”干部成另类“吃空饷”
2018-06-13夏军
夏军
一些领导干部因身体、年龄、岗位、压力等原因,实职改虚职“退居二线”。部分“退二线”的基层领导干部长期处于离线状态:有的不上班严重脱岗成常态,有的未经组织批准擅自出国旅游,还有的穿起休闲运动服“带薪居家养老”。
闲官逍遥脱岗,另类“吃空饷”管不了
广西某县教育局副局长,实职改虚职当主任科员后,长期滞留北京,除必须参加的活动外,其他事情从不回来。一些必须签字的文件长期堆积后,等他回来再统一签字。“他以治病为借口前往北京,实际上与在京工作的儿子在一起。”
在西部某贫困县,县扶贫办主任深感责任压力大,主动申请实职改虚职,想上班就上班,不想上班就长期待在农村老家。这与当地干部脱贫攻坚的繁忙形成鲜明对比。
“自局长改任主任科员后,除了非参加不可的会议外,平日连他的影子都看不到。”某沿海城市畜牧水产局工作人员说,2年前,局长因岗位需要“退居二线”,局里安排他在休渔期进行渔船巡查,但他几乎从没巡查过。
这样长期“离线”的非领导岗位的干部不在少数,“占编不谋事、在编不在岗”已成人人皆知的潜规则。一名县区纪委书记告诉记者,此前他们立案查处了一批非领导职务的干部,这些干部迟到早退成常态,有的人一门心思投入第二职业,安排的会议不开、工作不做;有的人甚至未经组织批准擅自出国旅游。
“别看他们长期不干活,但绩效工资是我们的好几倍。”一名基层干部说。不少人觉得不公平,有的人也学着得过且过。
奇葩“官场逻辑”损害基层政治生态
“不干事”背后存在荒唐“官场逻辑”。一句“退二线”的主任科员说,如果他在单位出现过多,或者在工作领域过多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容易被认为是“出风头”。
“這些干部以前大多都是职能部门的‘一把手,现在的‘一把手根本不敢管,县委、县政府由于不直接管理,对这类干部的具体到岗情况没法实时掌握,因此出现‘单位管不了,上级管不到的怪象。”一位局长坦言。同时,“卸下担子就混日子”的倦怠心态普遍存在。不少“退二线”干部已年过五旬,且远离了核心工作岗位,升迁没有奔头,因此不想上班时就不到岗,过一天算一天。
加强制度管理,消除从严治党盲区
“二线”干部的“退”既是“自己的事”,也是“组织的事”,对这一群体管理不好、使用不当的话,既会造成党政人才资源闲置,又会影响党员干部的社会形象。
“退二线”干部长期脱岗是潜规则,不少市县主要领导干部认为加强管理“退二线”干部会“捅马蜂窝”。根除这一现象,必须通过教育引导,使“退二线”干部卸掉思想包袱,鼓励他们放开手脚、继续干事创业。
许多“退二线”干部曾任重要领导职务,经验多、门路广。专家建议,应发挥好他们的“传帮带”作用,让他们在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复旦大学廉政与反腐败中心主任李辉认为,对“退二线”的干部日常管理不能松懈,年终绩效考评不能流于形式。应严格制度管理,明确和细化他们的工作职责,确保按时到岗上班、尽心履行职责。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下,谨防“退二线”干部群体成为治理盲区。
摘编自《半月谈内部版》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