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学生社会化促进的高校校园文化场域构建

2018-06-13武学慧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行动者场域社会化

武学慧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高职学院,上海 20043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趋势。而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新的工作阵地和开展工具,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信息冲击和挑战。同时,独生子女政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5后一代,由于其年龄、家庭环境、社会化阶段和经济文化环境背景的影响,进入高校后仍然面临着进一步社会化的迫切需要并带有其群体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特点。校园文化场域构建在全媒体时代和95后大学生继续社会化的迫切需要背景下,通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对于大学生价值观引领及品格塑造、高校思想教育阵地的占领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场域构建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与构建路径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高校校园文化场域与大学生社会化

1.1 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社会化面临的挑战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1]。通过社会化,个体学习社会中的标准、规范,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个体的社会化是一种持续终身的经验。大学生社会化则是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和学习生活后,在此特定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一系列知识、技能、素养、规范、价值观等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的养成阶段和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趋势。而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新的工作阵地和开展工具,同时也面临着多方面的信息冲击和挑战。同时,独生子女政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5后一代,由于其年龄、家庭环境、社会化阶段和经济文化环境背景的影响,进入高校后仍然面临着进一步社会化的迫切需要并带有其群体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特点。当代大学生社会化普遍表现出成熟度不够、受到多种力量因素影响塑造、发展结构不平衡等特点。其中发展结构不平衡是指具体在社会化的方面分布、地区上存在差异和不平衡。

1.2 高校校园文化场域的内涵及外延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场域是指“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这个综合场又为相互纵横交错呈网络状构型的各种文化元素,提供了一个具有整体性、动态的有机生存空间[2]。

校园文化场域是指在校园空间内,教育提供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依托精神、行为、制度、物质等形成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客观关系网络和构型[3]。其内容包括精神、行为、制度、物质等四个方面,如教师和课堂、教职员工和管理服务、校园硬件设施建设(校舍、绿化、美化、宣传设施布置)、 第二课堂(社团、社会实践、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及活动)和社会团体及组织(企业、非盈利机构、政府及事业单位等)。

1.3 高校校园文化场域生态系统及迭代逻辑

场域是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有着自身的逻辑、规则和常规。场域是一种客观关系的系统,“从分析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场域内部各种主体之间的积极互动,使场域充满活力。

从高校校园文化场域在社会文化大场域中的位置来看,校园文化场域在大的文化场域中和其他文化场域相互影响、作用、关联,学生主体在众多文化场域中进行选择认同进而同化。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校校园文化场域和其他文化场域在对大学生的注意力资源和影响的抢夺上存在着一定竞争关系。

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场域又和其他文化场域具有共生、互补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滋养、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于高校大学生。而高校校园文化在整个文化场域生态系统中只有不断吐故纳新、创新变革,才能不断获得迭代和发展,从而更具竞争力,在众场域系统争得大学生注意力资源、发挥对其社会化的促进作用。

从校园文化场域生态系统本身而言,高校校园文化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有机系统,要处理好场域校园文化场域与其作用对象——行动者,即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构型要素之间的关系,有机整合,协同作用,共用形成对大学生社会化起促进作用的有机生态文化场域系统。

2 高校校园文化场域对大学生社会化促进作用分析

2.1 高校校园文化场域通过选择认同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场域与行动者以实践为中介形成了紧密相关的互动结构。强有力的文化场域可以争夺作用对象的注意资源,增强作用对象的选择认同,进而能够按照场域本身的价值观传递信息、行为塑造作用对象,进而起到促进其社会化的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场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平台和阵地。在当今全媒体时代,各种线上线下资源以五光十色的形式和内容争夺着大学生的注意力,如何从精神、行为、制度、物质等四个方面吸引大学生注意力,增强大学生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亲和感、认同感,从而按照高校校园文化所塑造或者倡导的价值方向行为,对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场域依存于大的社会文化场域之中,和社会文化场域以及其自身所内涵的文化场域之间存在能量对流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如何构建亲和、有力、有能量流动和成长的高校校园场域生态系统,是其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解构高校校园文化场域生态系统与其他各场域系统的关系,以及基于大学生社会化促进的高校校园文化场域生态系统的内在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从其关系把握和理顺出发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场域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2.2 高校校园文化场域与大学生相互作用并争夺话语权

场域是充满力量的,个体在场域中展开竞争,每一个场域中都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而任何统治都隐含着对抗。场域的确定和场域边界的确定,都充满着不同力量关系的对抗。

由行动者的精神状态、品味爱好和行动模式等构成的生存心态,支配与决定行动者的“社会行为、生存方式、生活风尚、行为规则、策略。”生存心态作为连接着行动者(或群体)的历史秉性与未来创造的中间环节,需要动态的应对与满足行动者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既相对稳定又不断更新的诉求。

高校校园文化场域的内部行动者主要包括大学生及教职员工,文章主要讨论与大学生行动者的互动关系。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与激荡,深刻的影响、冲击着当代大学生所固有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与文化心理结构,势必也波及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选择与认同。

2.3 高校校园文化场域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路径——依照行动者认知选择各环节做功

在高校校园场域中,学生应该被认为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将知识、实践、文化体验积累的经验建构成其自身的知识、技能、文化结构体系,并运用该体系的开放性,吸纳场域外部的知识和经验,进而反作用于高校校园文化场域。校园文化场域对行动者的影响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校园文化场域对行动者的影响路径图

校园文化场域行动者学生对校园文化的选择行动过程为:熏陶感染-认知文化-认同文化-选择文化-践行文化、内化文化、升华创新文化等环节。因此,校园文化场域应该在各环节中做功,如进行氛围营造、价值凝练及传递、易于感知理解、经世致用、能够反馈强化行为、赋予行为主体荣誉使命感等来促进各环节行动主体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和选择,从而增加校园文化场域的影响力。

3 基于大学生社会化促进的高校校园文化场域构建关系及把握

3.1 高校校园文化场域生态系统间关系把握

1)处理好高校校园文化场域圈层内外关系——界限模糊渗透,交叉作用,场域间的竞争共生。

场域可被视为不定项选择的空间,它为其中的社会成员标出了待选项目,但没有给定最终选项,个人可进行竞争策略的多种搭配选择,不同的人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在这些结果中,一方面可以体现出选择者的意志,即个体的创造性,另一方面可体现出选题的框架要求和限制。

因此,高校校园场域文化构建首先要解决好和其他格文化场域圈层之间及自身内部结构的关系问题。各文化场域圈层之间界限模糊渗透、交叉作用,并存在着竞争共生关系,既相互依存滋养,又存在着对抗和竞争。图2为各场域圈层关系图。

图2 文化场域圈层关系图

2)处理好文化场域圈层内外关系——合理疏导,形成合力,抢夺关注,包容宜人。

疏导还是堵塞,抢夺还是推远,高大上还是接地气,随波逐流还是价值引领。在新形势下,要形成大校园文化场域的概念,将高校校园文化场域放在大的社会文化场域的生态系统中来观察。不同文化场域圈层之间要合理吸收疏导、形成合力,以方向把握、价值引领为基础,尽可能提升校园文化场域的宜人性、易接受度和包容性,进而尽可能抢夺行动主体的关注度,从而进一步发挥功效。

3.2 高校校园文化场域生态系统构型要素关系把握

1)高校校园文化场域方向和接受度——方向关乎阵地,接受度关乎效果。

高校校园文化场域本身的走向和定位要有自身的价值导向,融合而不是简单迎合行动主体,体现出一定的引领作用,方向关乎阵地。而校园文化场域本身的宜人性、被接受度则决定了校园文化场域功能发挥的效果和程度。

二者关系的处理和平衡需要很好把握,应该做到既贴近学生,又能价值引领。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场域在大场域中的竞争力凸显,以及文化场域本身的亲和度、满意度、涵养性及黏性等影响力的塑造与提升是同时需要考虑的两个重要方面。

2)高校校园文化场域硬件和软件——硬件为基础,软件是灵魂。

校园文化场域构型中校舍设施、物质外观的建设是校园文化场域的基础,是行动者活动的场所和区域,也承载着校园文化的传达,具有标识性和凝聚力的作用,而制度、精神、行为规范等软件则是凝聚影响行动者的核心所在,是校园文化场域的灵魂。

良好的硬件环境设施本身是校园文化场域传达的内容之一,也是其构建的重要载体,而制度、精神、行为规范等则是其文化内核。因此,校园文化场域要做到环境育人、文化感人,协同作用。通过氛围塑造、文化培育进行的价值传递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行为选择的先行认知基础。

3)高校校园文化场域教学与实践——育人、传承为根本,知识为基础,实践为手段。

教学是高校育人、文化传承功能的根本,是高校校园文化场域精神、行为、制度等的集中体现。文化知识的传播是校园文化场域构建的基础,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则是促进知行合一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教学为根本,以其传递的“知”能够引导“行”,而以实践环节检验、促进“知”,最终做到知行合一。通过教学与实践带来的行为选择、知行合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必经途径和呈现方式。

4 基于大学生社会化促进的校园文化场域构建对策及建议

4.1 高校校园文化场域生态系统竞争力塑造

1)形成社会文化大场域能量对流闭环,体现引领性及宜人性。

面对社会经济文化系统的不断发展迭代以及多元化、多样性冲击双重影响与作用,如何对待社会文化大系统?应采取一种开放又有取舍的态度,形成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大系统能量对流闭环,在循环反复的过程中不断有选择性地吸取、凝练社会文化大系统的“养料”、摒弃社会文化大系统的糟粕,同时斧正亚文化、多元文化的偏颇之处,重新包装呈现给学生受体,以最大的校园文化引领性、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和宜人性,贴近并充分吸引抢夺青年学生的关注度,充分包容学生的多样性并让学生感觉到宜人性,从而实现价值引领,打下大学生社会化的认知基础。

2)构建面向学生的思政教育话语体系,增强校园文化的接受度。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多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要想确保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摆脱“外部反思”,将思政教育话语体系“接地气”。高校校园文化的塑造应高雅而不刻板,引领而不说教,融入而不脱离,在众多话语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脱颖而出,真正提高校园文化的接受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对价值观的感知理解进而促进行动选择,最终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3)借力社会团体,扩容校园文化的时效性与辐射力。

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场域要借力社会团体,给自身“加点料”,紧跟时代步伐,具有“经世致用”的时效性因素,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社会团体扩大自身影响力和辐射范围,形成强影响力的高校校园文化场域,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不断获得高校校园文化场域生态系统的生长和迭代。随着校园文化的不断成长和辐射,提高其在社会文化场域系统中的竞争力,吸引更多大学生注意力资源广度和深度,反馈强化其社会化进程。

4.2 高校校园文化场域生态系统影响力塑造

1)做好顶层设计及制度保障,夯实校园文化基石。

校园文化的塑造脱离不开校园实体运行的基础与保障。校园的整体发展为校园文化塑造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保证。而做好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予以保证校园各方面运行机制的顺畅与优化,是校园整体发展的有力制度保障。而校园整体发展对于校园文化素材积累、校园文化底蕴沉淀以及校园文化精神内涵提炼具有基础作用。

2)建设以审美及宜人为导向的校园设施,塑造校园文化天然亲和度。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六种。其中,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处于最基本的位置,一般来讲,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才会依次产生高层次需求。心理学角度来讲,好的环境对人们开展活动起到一个保障促进和强化作用,否则则是一种消解、抵触和阻碍作用。因此,以审美及宜人为导向的校园设施建设,对于学生体验校园文化的亲人度、宜人度,塑造校园文化的天然亲和度,从而能起到促进其在此文化环境中的学习生活活动的开展的作用。

3)提升教学及管理育人水平,增强校园文化满意度。

管理学家郝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 ,满意可以分为满意因素和保健因素,组织中有些因素是能够产生满意的,有些因素是能够产生不满意的,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在校园文化构建中,教学是产生满意的主要因素,而管理服务后勤是产生不满意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教学做的好,可以促进学生产生对校园的满意度,而管理后勤做的好则可以促进学生消除不满意度,双管齐下,则可以最大限度夯实学生对校园文化的满意度。而显然,二者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因此应该分清主次和努力方向。应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第一能动性,以教学及管理育人水平提升校园文化满意度。

4)发展学生主导的第二课堂,提升校园文化的涵养性与黏性。

“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学生是对自身的喜好最了解的直接群体,校园文化的引领性、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和宜人性需要经由学生、贴近学生并加以指导引领方可较好呈现。同时,从参与管理的角度来讲,人们投入精力和时间去做的事情,往往是其更容易有接受度的事情。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以培养学生班团干部骨干为抓手,活跃发展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学生会等为载体的学生主导的第二课堂,提升校园文化的张力与黏性,将更广大的青年学生涵养在、凝聚在包容宜人的校园文化中。

5 结语

刚刚闭幕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新变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物质经济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的全面发展、精神文化需求将日益凸显。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社会化促进中所起到的引领、塑造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掌握高校校园文化场域生态系统内外的关系和规律,通过塑造高校校园文化生态系统的竞争力来吸引大学生注意、塑造高校校园文化生态系统的影响力来强化大学生的认同和践行,是大学生社会化促进的有效路径。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3-134.

[3] 邓淑梅.浅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作用[J].高教探索,2013(8):89-90.

猜你喜欢

行动者场域社会化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