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的画与贵的画

2018-06-13郑利权

中国画画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黄宾虹笔墨中国画

文/郑利权

贵的画是不是就是好画,要论证这一观点,必须首先明晰什么是“好的画”与什么是“贵的画”。“好的画”,对于传统的中国画而言就是一个评价标准问题,古人早有论述,诸如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都提出了高度凝炼的要求,这是品评中国画作品的最高美学原则。能符合谢赫“六法”的作品都可归入经典名作之列,当然都是“好的画”。

笔者认为,“好的画”需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一是好的笔墨。笔墨问题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核心问题。中国书画的笔墨意识发轫于南北朝时期,经历了唐、五代、两宋的锤炼,到元明成熟,形成了超稳定的笔墨系统。笔墨有其核心的一些要素与基因,诸如“中锋用笔”“骨法用笔”和“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等用笔的基本原则以及浓、淡、枯、涩等丰富的墨法,具有永恒价值。黄宾虹晚年总结作画经验,提出“五笔七墨”之说,五笔:一曰平,二曰圆,三曰留,四曰重,五曰变;七墨: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这为中国画笔墨境界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笔墨是中国画评价标准的核心问题。

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 齐白石 (2011年以4.255亿元拍卖成交)

九州无事乐耕耘 徐悲鸿 (2011年以2.668亿元拍卖成交)

砥柱铭(局部) 黄庭坚 (2010年以4.368亿元拍卖成交)

二是好的造型。中国画的造型,是一个“形”与“神”相融的概念,并不是以“像不像”为标准。传统画学注重“师自然”“师造化”,讲究以形写神。在古代核心的山水画观念中,无论是荆浩、关仝画中太行,董源、巨然写江南山水;还是范宽的终南景色,米氏父子雨景山水,传达的其实是一种山水即我,我即山水,把人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理念,于是他们作品的“写生对象”以及“像不像”已无关紧要,关键就是心中山水是否“气韵生动”。所以传统画学将对自然的“观照”与“体悟”放在首位,讲究山水造型与画家心灵互融与神会,而至高境界就是石涛所说的“与山川神遇而迹化”。

三是好的构图。一个好的构图关系,好比一首优美的曲子与文章,需要有起势、承势、转势、收势,其实就是一个开与合的问题。潘天寿说:“‘开合’,又作‘开阖’。就字义上讲,‘开’即开放,‘合’即合拢。绘画上的开合与做文章起结一样,凡文章均由起、承、转、合四个部分组成。‘起结’为文章开头与结尾,‘转承’是文章中间部分。一篇长文章有许多局部起结和转承,也有整个起和结。”平铺直叙的文章读来让人乏味,简单与毫无创意的构图关系,也不能让人赏心悦目。所以好的中国构图忌平、忌板、忌直、忌乱,要有好的开合关系。同时,构图也是中国画风格的重要元素,诸如南宋夏圭、马远的半边构图,现代潘天寿对于构图的探索,形成“化实为虚、追求动势、气脉一体”的构图特征,营造出雄阔的力量感与“一味霸悍”的个性特征。

四是好的品格。中国画的品格,是画面的美学追求和笔墨语言的精神指向。审美本质是中国画的价值核心。画家的天职,在于用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把自己高尚的审美理想,倾注于作品之中。正如古人所说的“文以载道”“画如其人”,中国历代经典中国画作品均有其不同的精神指向,主要有儒、释、道三类。诸如佛教里的禅宗,其空幻自由、独立自主的禅境,对中国画的影响深刻。清初,画坛上有著名的“四僧”,即弘仁、石溪、八大山人和石涛,其作品都显示出高深的禅意。“好的画”必须有好的品格,如果说笔墨、造型、构图是一张好画的外貌与衣着,那么品格就是一张好画内在的精神,不能有俗气、火气、市井气,而要有金石气、书卷气。

云中君和大司命(局部) 傅抱石 (2016年以2.3亿元拍卖成交)

局事帖 曾巩 (2016年以1.09亿元成交)

而“贵的画”就比较好理解,“贵”是一个相对的价格概念。比如去年,黄宾虹《黄山汤口》以3.45亿元成交,成为继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潘天寿、傅抱石等之后又一位迈入亿元俱乐部的近现代书画大师。从价格上看,《黄山汤口》无疑是“贵的画”,而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看,3.45亿元并不贵,以后可能还会更高。因此“好的画”与“贵的画”其实是一个艺术价值与艺术价格的相对关系,有时是游离,有时统一。以黄宾虹为例,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的很长一段时间,其作品的价格并不高,早在1909年黄宾虹就制订山水润格,堂幅每尺洋三大元,屏幅减半;卷册每尺洋二大元,价格一般。1926年又订立山水、花卉、书法润格:4尺60元,5尺80元,6尺100元,条幅同例;卷册每页20元,扇页每页20元。1931年黄宾虹与海上名人在《申报》刊登了海上名人合作摺扇的润格,每页定价1~5元。从1926年至1945年近20年没有调整过书画润格,可见黄宾虹的画在当时市场并不受欢迎,是艺术价值与艺术价格的偏离,直至近十年来才得以提升,形成较为统一的状态。这说明,“好的画”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检验过程,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中国画的核心价值决定其艺术价值。画家追求作品审美的过程,也就是追求其艺术价值的过程。“好的画”其艺术价值肯定是高的,“好的画”一定会成为“贵的画”,这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好的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有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可以说艺术价值决定市场价值,只有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并体现浓厚的文化价值,才能具备较高的市场价值,市场价值只是艺术价值的反映。

反之“贵的画”决不一定是“好的画”。一些经过人为市场炒作起来的中国画,许多造型怪异、笔墨零乱、构图无序、品格低俗的作品屡屡受到追捧,拍得高价。最典型的如名人明星的作品,爆出一个个“天价”,从商业大咖到演视明星,他们热衷于字画的展览、拍卖与炒作。近十年来,明星写字画画逐渐由自娱自乐走向艺术市场,与专业书画家交织亮相,成为当代艺术市场的独特现象。明星书画“天价”的背后是艺术价值与艺术价格的极端偏离状态。明星字画的价值不在艺术,而在于明星本身,这是典型的“画名于人”的现象。可以说艺术价值与艺术价格的严重偏离是当下艺术市场一个显著问题,市场经济推动了艺术通俗化与大众化的进程,艺术市场化的同时,出现了大量盲目追求经济利益与恶意包装炒作的行为,严重忽视了艺术自身的价值。一些中青年书画家,热衷于市场运作,其市场的价位远远超出艺术价值;一些江湖书画家,以丑陋不堪的艺术行为博得大众的视觉,肆意胡乱吹捧,以“名家”“大师”自居,其作品毫无艺术价值可言;造成艺术市场的混乱,严重阻碍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

时间是检验艺术的利器,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是“好的画”一定会成为“贵的画”,这只是时间问题。而“贵的画”不一定是“好的画”,艺术价值始终决定市场价值。而这一问题最为关键的是,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良知、有抱负、有担当的书画家,追求的应是高贵的艺术价值与永恒的文化价值。而以市场价值为目标的书画家注定要被历史淘汰。■

猜你喜欢

黄宾虹笔墨中国画
中国画
笔墨童年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黄宾虹的佳作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浅析黄宾虹入蜀画作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