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书院:初心、匠心与凡心
2018-06-12周翠玲
周翠玲
说到书院,总是令人不由想到明朝学人顾成宪为东林书院所题的著名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表达了传统读书人对家国最高的承担。
岁月如晦,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是读书人出入进退的向往与追求。这种追求的流痕印墨,在名闻遐尔历经百年风雨的广东陈氏书院内,还可以履阶觅迹,仰俯可拾。
艺术美的震撼
这座晚清时期广东七十二县陈姓合族祠位于广州市西城,兼备了陈姓子弟读书功能,合祠堂与书院为一,故又称“陈氏书院”。实际上,在它落成之初(1894年),已距废除科举(1905年)仅仅11年,尽管家族长老的理想依旧是希冀子孙及第进爵,但科举制也与帝制一样,寿终正寝了,这种韬奋也随之灰飞烟灭。
但遗留到今天,陈氏书院却具有特殊意义。一是完整地展示了广东传统的宗祠与书院合二为一的特殊建筑形制,这种建筑形制形象地解释了个体、家庭家族、国家天下的层级关系;阐明了理想人生在天地间的平衡与承担,也显明了读书与家天下的必然作为。二是书院百科全书式地展示了广东民间瑰丽的建筑与匠心独运的工艺装饰艺术,大而全地呈现了岭南方式的审美情趣,以及别具特色的岭南民俗风情。
漫步在院廊穿插的青砖外墙内,岁月倒流,世间繁嚣已无言退去——这是铺天盖地、馥郁繁盛、无孔不入的艺术布局所赋予的熙和沉静的氛围,最烦躁的心,都会被浸润得人淡如菊、秋意萧然。实际上,书院正位于广州西城最繁盛的商业地带,终日车流如注、摩肩接踵,但转身之间,却是青砖瓦影,一地日影乱榕荫。显然,这样的迟静缓旧,或者艺术美,并非仅仅教后人低徊。
作为宗族书院,从功能上,它是培植家族力量的基地,展示家族在国家与个人之间应有的位置所在。族权力量,这种中国历史上特殊的力量制衡,是如何统领了子弟们的生命全部,这才是书院存在的价值。
但我们今天置身陈氏书院中,领略到的已经不是这种强权威慑,更多是艺术美的震撼。传统岭南艺术的元素在此汪洋肆漫,却又藏着步步为营的严谨,源于岭南民间的艺术寓意深长而丰富,一花一叶含教化、一砖一石铭启示,中国传统所谓的“温柔敦厚”,正是蕴于柔美中了。
民俗教科书
家庭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的等级秩序、尊卑贵贱、伦常道德等生存规范与生活原则,无不通过族权力量或是家族的期望得以表达。其中,最显著的期望一是种族的衍生绵延与兴旺,二是享有福、禄、寿的生命全福。而实现这样的家族理想与人生价值,通过“学而优则仕”科举及第,使得书院的存在必然必须,而且任重道远。
在书院内,这一沉淀积聚了几千年的家族文化得以深刻地渲染、表达、再现,而呈现的方式却是岭南民间的种种匠心,运用在各种饶有趣味的世俗题材上,以美的方式,带给后人对岭南民间艺术美,直观与深远的感受。直至百年后的今天, 这本民俗教科书依然值得供人安静熟习。
书院首进正厅屏门裙板是繁复精细的木雕,来自潮洲的木雕工艺。一幅“创大叶,儿孙永发”木雕图,以一丛芭蕉的大叶子喻“大业”,累累香蕉和母鸡携雏数枚以示子绵延,创大业;又以串串瓜果装饰成“瓜瓞连绵”图,取子孙昌盛、连绵不断之意。
另一幅在裙板上的木雕博古图,以酒壶、爵、宝鼎、铜钱和凤凰组成,用“壶里乾坤乎爵禄成”的题句,寓意前程远大,加官进爵。如此严谨端肃的教化与深远的期待,被粤人轻巧地寓入各种俚俗的背景上,不仅浑然天成,而且相得益彰,不断地丰盈提升着俗世的刻板生活程式,展示着民间的大智慧。
独特的景观风情
百年后的书院风貌,仍然让我们领略到粤民俗视世界的一切为艺术的深刻意义。在此,无一不精雕细刻,凡心与匠心的一统,在各种木雕、石雕、砖雕、陶瓷、灰塑、壁画、铜铁铸等工艺中,臻于完美。既气势恢宏,又深远幽妙,浑然而成锦绣如簇的画廊,处处溢彩流金、铺陈渲染。千百年来,岭南偏居一隅,五岭逶迤的阻断,使这一方民俗在接受传统影响的同时,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风情,构建了别具一格的意识观念和价值观念。
与一切民间艺术起源于娱神和自娱的基本目的相似,岭南民间的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艺术,有着神秘而多样化的主题、繁杂的造型和一切细节上的夸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分子。
自秦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郡建制后,岭南便整合到中原文明的大一统上。明嘉靖的《广东通志》说:“自东汉建安至东晋永嘉之际,中国之人,避地者多入岭表,子孙往往家焉。其流风遗韵,衣冠气习,熏陶渐染,故习渐变而俗庶几中州。”然而,大一統的政体并不能芟没岭南的粤味。现在我们目之所及的大多是明清遗泽。明清是集大成的时代,一切盛极而精巧,所以民间艺术的风格繁褥而精细。谐音的运用、寓意的提示、相关的反衬……
只有熟知粤民间生活与民俗的人,才能领会这种智慧的巧妙:机心曼妙、多姿多彩。如岭南民间以石榴多仔寓意多子,书院内石榴的造型处处可见。“莲鸭”谐音“连甲”,书院内的“宝鸭穿莲”图则寓意着士子在殿试中连登榜首;山石寓长寿,书院内石景层布,点缀着岭南的乡野花木;而谐音的运用,更使人领略到民间智慧的各种趣味。福与蝠同音,蝙蝠图则以木雕、石刻、砖雕等各种艺术形式呈现,以示福至运来,配合上桃子的造型,就是一幅福寿双全图。
书院内最能体现岭南乡土气息的是无论是望柱头、础脚、墙基、花座等,均以各种岭南果品造型体现:菠萝、杨桃、香蕉、枇杷、频婆、龙眼、荔枝、芒果。有人说,这里是全岭南的花果大全。这些花果的呈现,含蓄隽永地表达着陈氏子孙以果礼奉祀祖先、不忘祖训的虔敬与初心。
帝王将相、碑官野史、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演义传奇,民间耳熟能详的历史瞬间,被粤人选择、改造、美化与定格,成为经典的美学范本。正是通过这样的选择,呈现了粤民间的审美情趣、道德观念、是非标准以及善恶的取舍等等,它们并非源自皓首难穷的经典中,而是代代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这种来源,也直接直观地体现民间选择的生命力。
对传统价值的选择
书院的建筑形制既是祠堂,也是学堂,因此,兼有祭祀与教化的双重功能,从中心建筑“聚贤堂”的艺术构图中可观其偏好与平衡。
聚贤堂双面镂雕屏门木雕题材的选择是全书院的精髓所在。木雕有“渭水访贤”“夜宴桃李园”“岳飞大战金兵”“八仙”“龙王朝玉帝”等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传达着粤民间对传统价值的选择与认同。在教育资源未达至每一阶层的时代,这些故事传说起着各阶层教科书的作用,警示教育着民众对国家责任的认识、对个人安身立命之道的取舍、对道德伦常的遵循。
所谓岭南民间艺术集大成者,徜徉在书院内的各式美学世界里,在不可尽数的砖雕、石雕、木刻、图绘上,取自《封神演义》《水浒》《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的各类历史故事举目可及:“姜太公八十遇文王”“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梁山聚义”。究其实,正是此类平民教育,提供了甄别善恶美丑的标准。
饱览中国传统教育所传播的观念教化,这可能就是书院源远流长的真正意义。
历史上,在与中原文明近两千年的交融中,岭南以它的包容性与变通性,选择着自己的选择,肯定着自己的肯定。金漆木雕“竹林七贤”,尽管人物风貌各异,但风骨独傲、放浪形骸,标举一时,择其竹林饮酒相聚图,渲染着一派落拓清俗的氛围,这与岭南向来山高皇帝远的散漫追求相一致。粱架柁墩雕饰的“采菊图”,秋意闲适,将隐逸诗人陶渊明的“出世”风骨,表现得拓落深刻,不与俗流。在书院装饰题材的选择上,是为民众所喜闻乐见不为“帝德”左右,可见粤民俗的超然不羁。
与自然乐,是曰大乐
书院内,最令人流连的,却是另一类民风古朴的乡土风情图景——岭南民众生活的日暮写照。
首进大厅的四扇屏门中的一扇绘制的是珠江三角洲触目可睹的“渔舟唱晚”图,表现着渔民们在劳动之余悠然自得的水上生活情趣:三只渔船停泊在河岸边,晾晒的渔网高高挂起,坐在船头的几个渔夫持各式乐器纵情弹唱;母亲爱抚着怀中的婴儿,身背救生浮葫芦的孩子爬在船篷上肆意嬉戏,鱼虾欢约,乡情的悠愉与纯朴,跃于其上。
珠江水域的疍家生活,水中蛟龙浪里白条,典型地再现着的岭南水域纵横枝桠,却孕育着渔民们与风波共行的风韵风情。其他诸如“羊城八景”图、“太平有象”图、“岁岁有余”图,无不展示着岭南乡土物阜民安、五谷丰登的景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不是因为它隐藏在每一个沉默平凡的日子里,安详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所谓与自然乐,是曰大乐。
在人類的发展史上,万物有灵曾经是原始初民对自然界的概括认识。神人交感、物我冥合的自然观使“泛神”成为人类初民的基本意识,因而,泛神信仰是民间信仰的基本特性。
中国民间的泛神信仰和崇拜在书院的建制上同样得到了很完整的体现, 它在表现中国人慎终追远的观念以及根脉意识的同时,宗法观念与多神观念都有完整的仪式重现。书院里,不仅有着陈氏家族的祖先牌位,泛神观也使子弟们敬畏自然、和谐万物。
与神同在,是珠江三角洲乡民的一种基本的生活程式,无所不在的神灵,管理着日常与世间的一切,各种神诞也穿插在一年中的不同的日子里,与生活程式融为一体,因此,表达神灵力量的艺术构图,在书院的各种艺术美里,分列出不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