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2018-06-11张云艳
张云艳
【摘 要】“习惯成自然”,习惯是我们大脑所产生的意识,而自然是存在于人脑中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时期,文明习惯的养成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社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要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皖北地区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经济发展相对较差,学校软硬件设施也较为不足,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和教师对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和研究都相对不足。本文正是基于这种现状,调查研究当前中学生的文明习惯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着重研究中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这一问题,以期对开展中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 文明习惯 养成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句简单的话语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高度的凝练和概括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这一主题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与核心要义。但要真正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却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携手共进、共同努力。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这样的情况在皖北地区表现更为突出,这些本应是掌上明珠的孩子却因为得不到父母的有效关爱,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这些留守学生由于缺乏家长的正确管教和引导,甚至是家庭教育基本缺位错位,很容易养成一些不文明的习惯。很多问题学生往往也是由留守学生转化而来的。
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说:“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在大学里,也不是在中学阶段,而是在幼儿园中。是幼儿园的阿姨要求我写字要一笔一画地认真写,读书要认认真真记好笔记,吃东西要知道与小朋友们分享。正是从幼儿园阿姨的要求开始,我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练就了我一生刻苦用功学习的习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对孩子的要求是“百依百顺”。孩子们身上即使有些不良习惯,也总是认为年龄还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更没有及时去指出和纠正。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隔代溺爱时有发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更多关注的是孩子身体的成长,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或者是有想法,但由于隔代疼爱导致方法欠妥,效果往往也不尽如人意。也有部分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存在一些误区,甚至认为自己的孩子就该强势,将来到了社会上才不会吃亏,才有大发展,孩子身上的一些小毛病、小问题根本不算什么,自己不能正确的言传身教,把对孩子的教育引上误区甚至是歧途。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到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影响我们一生的许许多多的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基本上都是在中学阶段形成的。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如何能够担当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主阵地的责任呢?这些都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热点难点问题,我觉得以下四点是我们必须予以关注和落实的。
一、用纪律约束行为,保障文明习惯的养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纪律、懂纪律,树立规矩意识,对于中学生来说更应该如此。中學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要让他们从学生时代就树立起牢固的纪律意识,做什么事情有规矩、讲规矩,而不是随着自己的性子任性而为。这些规矩和纪律既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也包括那些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规定。
教师要模范带头,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 “坐、立、行”这些最基本的行为动作。虽然每个学生的行为动作都不完全一样,但是总有一个基本规范,有一个基本标准。要通过长期的、有意识的培养,使之逐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同时也告诫学生破坏了这些规矩是要得到相应的惩罚的,要把这种良好的习惯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二、用环境熏陶感染,营造文明礼貌的氛围
良好的环境可以刺激学生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向文明习惯学习和靠近。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要注重平时,营造良好的文明氛围,让正能量成为主旋律,不可今日做,明日不做。比如上课铃响后,学生要迅速回到座位,并做好各项准备;上课一开始,要起立站直,问候老师;上课期间要头正、身直、脚放平。
我在班级管理时,组织学生自发成立互帮互助小组,鼓励同学们互相提醒、互相帮助,发现做得好的及时表扬,发现做得不好的及时给予提醒。在日常教学中,结合不同时期的节日节点,督促学生结合不同节日开展主题活动,比如主题班会、主题队日,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好人好事,养成良好习惯;“三八”妇女节,我号召学生在家做优秀青少年,为母亲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青年节,我组织学生学习爱国精神,立做“四有”青年。这些多彩的活动丰富了传统文明教育的内涵,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巩固提升。
三、用示范做出榜样,树立文明习惯的标杆
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文明习惯的养成更是如此。因此,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反复训练、示范、矫正才能得以巩固,这种行为训练和矫正完善实际上是思想认识的不断强化的过程。我们要利用各种方式和场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让学生看的见、摸得到,可以模仿甚至是借鉴学习,而且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得到良好文明习惯带来的好处,比如英语早读的好习惯,待人接物的好习惯。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没有太多的直接经验和生活阅历,他们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而这也正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榜样的力量对他们而言往往比语言的说教更容易使学生信服,并能对学生产生最直接、最具体的影响,让他们有一个学习模范的对象。作为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作用,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学问上要有权威,给学生讲养成良好习惯的道理;要以身示范,以身作则,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要不断指出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让学生在不断改进中得到提升和肯定。比如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中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说话态度要谦逊有礼,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用活动检验成效,夯实文明习惯的基石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沟填满。”对中学生来讲,仅凭感性的认识还不足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中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还需要一个训练强化、巩固提升的过程。要寓教于各种有趣的社会实践之中,从而让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的同时把良好的文明习惯得到检验和强化。
在文明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说教和一味地灌输,而应将对中学生的教育与日常的学习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把生硬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实践,帮学生架设一条道德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的桥梁,营造处处育人、时时文明、天天进步的良好氛围。比如教室走廊悬挂的名人名句,卫生间的水龙头,校园绿地上的文明语等,都是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教育的好素材,更是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的有效载体。班级的黑板报既要有规定的主题,更要留有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地,展示学生的个性,在营造育人氛围的同时,鼓励学生追求个性的发展和张扬。让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之中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不斷完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把中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抓好抓实,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从一点一滴抓起,从一件一件的小事抓起,从日常中的点滴细节抓起,运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生动活泼地对中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我们就一定会收获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崔辉.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05)
[2]何文星.关于学校开展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10)
[3]黄德生.初中文明礼仪缺失与重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01)
[4]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王永强.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2) [5]翟迎迎.论初中生的责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 2007
[6]梁志燊,主编.幼儿好行为养成教育丛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美)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