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其内容之难,爱其诗意之美
2018-06-11郭杰
郭杰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积极推进,古代诗歌有效性教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高中古代诗歌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古代诗歌教学 有效性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国人。中学教材选编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经典诗歌,希望学生能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具备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而从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许多学生却对古代诗歌持一种又恨又爱的矛盾态度:恨其内容之难,爱其诗意之美。因此当前很有必要破解这对矛盾,从而提高古代诗歌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尝试着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整体感悟,领略风骨
学生觉得古诗难,大多是因为古诗语言精练内如含蓄而“读不懂”。那么什么内容读不懂?怎样才能“读得懂”呢?
从内容上分,古诗大致有两类:一类古诗主题相对明确,有其特定的思想内涵,第二类古诗朦胧含蓄,主题具有多义性。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就会既有充分考虑时代背景、文化内涵等在内的既有深度又有准确性的细读,也会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性结合自己人生体验的探究式个性化的开放多元解读。当然这二类古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边界分野,我们去读它,既可以去读主题思想,读作者情感,也可以读弥漫在诗中的某种情绪,读意象,甚至读语言本身,正如古人所说“诗无达诂”。但不管怎么样读,都要回归诗歌的诗意特质,要注意对诗歌整体结构、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正如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也应该是用心体会,整体感悟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該怎样有效引导学生整体感悟并读懂一首古诗呢?我们知道,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果学生先入为主,认定这首诗歌很难读懂,有逃避畏难情绪,那么老师讲的再好再多,学生也只是被动接受。当本应师生唱和、充满活力的课堂变成老师的独角戏时,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自然也就无从训练和提高了。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既能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提纲挈领的主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学习并且能够主动感悟整体进而把握赏玩细节,读懂读透这首古诗。例如对于《蜀道难》,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李白拜谒贺知章,就呈上这首《蜀道难》。贺知章读完之后,说,真乃谪仙人也。请问诗中“仙气”何在?这一问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也抓住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接下来的课堂就不再会无精打采呆板沉闷,学生们就不会两眼无神机械地抄着笔记。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还可以把这个问题分成两个有梯度的小问题:李白因此诗而被称为诗仙,神仙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容易答出,飘逸,潇洒,不受束缚,比较自由,变化多端,生命长久等等。那神仙写的诗有什么特点?诗仙笔下的蜀道有何特点?为何写这首诗?于是接下来学生就很快乐也很顺利高效地理清了诗歌的脉络,归纳出了蜀道的特点,体会出李白的情感,叹服于李白身上常人无法企及的‘仙气——雄奇壮丽、高危峻险的意境、雄放洒脱的诗风!
对于一些朦胧诗,我们也应该整体感悟,理清总体思路,在感悟中立起风骨,然后再细读,使之情感丰满起来,体会弥漫诗中的情绪。例如在《锦瑟》这首诗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这首诗主要是写什么?请从这首诗里面找出一个字来做答。学生很快找到是“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情”。那么情感的蔓延是靠作者的什么?“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思”。这样诗歌的思路就清楚了,框架就立起来了,对主题、情感的解读于是才有了附着点。然后再抓住诗歌中的“沧海”“明月”“泪珠”“蓝田玉”等意象和“庄周梦蝶”“杜鹃啼血”用典,做出适合自己人生体验的解读。意象是诗人各种情感的载体,只有借助想象,抓住“意”中之“象”,置身“意”中之“境”,揣摩“意”中之“蕴”,才能正真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
二、朗读吟诵,咀嚼滋味
宋代诗评家严羽说:“诗者,吟咏性情也”,古人作诗也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蕴藉之美,诗歌教学,当然不能南辕北辙来条分缕析字词章句。老师的讲解是不能代替学生的朗读与揣摩的。学生们大声朗读,低声吟诵,是进入诗歌审美意境,咀嚼诗歌内蕴滋味,共情诗人情感,体会诗歌之美的最佳途径。中学生要贴切朗诵,进入古人所说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之“涵泳”境界,同样离不开老师的有效引导。例如《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每次读法都不一样。“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要读得豪迈,体现蜀道的高险雄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要读得低沉,表现行人攀山的艰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要读得感叹,抒发了作者的人身感慨。读《锦瑟》这首诗时语速应该慢一些,因为这是一首回忆往事的诗,正如回忆在电影里是慢镜头一样,回忆时人的情绪是缓慢的,缓慢的语速更能读出诗中伤感的氛围。
读的形式可以多样,每次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初次接触诗文时以疏通释义为主的意读,深入文本对话作者之后的情读,领略佳境陶醉其中的美读……争取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
三、大胆写诗,巩固提升
新课程提倡多元开放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个性。因而教师要抓住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写诗,使单纯的阅读行为转换为创造性行为,在写作实践中有效巩固提升学生诗歌综合素养。在教《雨霖铃》时,我布置了一次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借鉴课文情景交融的写法,以文中女子的身份写一首送别诗。结果同学们参与热情非常高,有写古诗的,如 “天黄风急雨凄凉,长亭古道两茫茫。泪满妆面颜色黄,肠断终别心思惘。”“夕阳尽染芳草凄,落木纷飞西风紧。青山绿水送君行,南溟北辰勿相忘”。有写词的,如“浪迹天涯,一曲漂泊恨归少,叹柳笛啸,黯然芳魂销。山重水复,频念归途遥。天地渺,芳草夭夭,归来依旧好。”“秋风瑟涌,夕阳沉沦,最痛在兰舟。忆共处,赋词弹曲,欢笑不无时。 触桃花散,感柳枝寒,伤此地远游。君记否,东窗篱下,私语成眷属。”还有写新诗的,如“秋风吹动愁绪,秋风吹停骤雨,秋风吹来别离。秋风……秋风不停息,却留不下你”。
这样的写作尝试让学生既感到写诗是一种乐趣,也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独特魅力,在不知不觉中有效巩固提升了学生诗歌综合素养。我们希望通过上述这些方法,让同学们以整体感悟为体,以多读精写为翼,在诗歌的课堂上展翅自由飞翔,解决“怕诗歌难懂与爱诗歌之美”的矛盾,从而提高古代诗歌教学的有效性,为同学们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
参考文献
[1]浅谈诗歌的美育价值[J]王光英.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01)
[2]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方法探究[J]王能昆. 当代教研论丛.2015(07)
[3]浅谈高中诗歌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冯静. 中学语文.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