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2018-06-11黄日安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工匠精神

黄日安

摘要: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越来越重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文章在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协同创新研究,进一步明确政府、用人单位、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农民工的职责,构建一体化工作体制等措施,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工匠精神;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久之后,他又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做出重要批示:质量发展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和转型之要;要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我国作为制造大国,要想向制造强国迈进,必须进一步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加强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1]。因此,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专业技能培养,重视培育他们的工匠精神,着力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环境适应能力与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农民工,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工匠精神内涵与新生代农民工特点

(一)工匠精神内涵

工匠即“手艺工人”,指在某方面有造诣的人;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工匠精神引申为生产者、设计者在技艺和流程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专注于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忠诚于赢得行业领先和消费者信赖的职业追求。工匠精神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专注、细致于技术工作,具备专业精神;第二,忠诚、献身于技术工作,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第三,乐于技术工作,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精益求精、对所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科技进步带来的新技术,创造新成果[2],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坚挺的精神脊梁。只有依靠千千万万专注手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才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

(二) 新生代农民工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在1980年以后出生的、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解读有三个关键字:新、农、工。“新”是指与第一代、第二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三高一低”的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農”是指在现行户籍制度和社会管理方式下,他们仍具有农村居民身份,与城市户口的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同工不同福利保障,不能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工”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从事现代工商业活动,主要活跃于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有一定的现代产业技能,能够接受现代社会理念,并且按照现代产业规律从事生产活动[3]。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务农时间短,对农业生产活动不熟悉。他们外出务工的动机不仅仅是谋求生存,更是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地位。他们受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普遍较低,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这使得他们不得不经常变换自己的职业以维持生活,难以在某一方面获得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新生代农民工总体上耐受力低、适应性差、责任意识不强,职业流动率较高、职业认同感不强、职业选择缺乏规划,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强烈,但受投入成本、工作时间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等条件的限制,难以付诸行动。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2017年新生代农民工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0.5%,比上一年提高了0.8%,他们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等,年平均收入为41 820元[4]。结合各行业年平均工资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就职于技术要求不高的行业和岗位,工资收入偏低。同时,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也有待提高。据统计,2016年农民工年从业时间平均为10个月,月从业时间平均为24.9天,日从业时间超过8个小时的农民工占64.4%[5]。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偏低,存在经常被拖欠工资的现象。他们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亲戚、老乡或朋友介绍。另外,受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制约,农民工长期被排除在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以外,就业保障低,劳动权益缺失严重,整体就业环境差,职业流动性较高。

当前,素质技能不足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关键性因素[6]。要让新生代农民工稳定就业,提升他们的薪酬待遇,就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提升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等活动,但由于整体政策设计存在缺陷,即过于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和农民工的主观能动性,且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缺乏系统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工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对农民工培训不够重视,在培训过程中急功近利,只侧重技术上岗培训,主要讲授从事具体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工作规范,忽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的培训。另外,受收入水平、工作时间等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高,职业规划意识不强,终身学习观念淡薄。他们往往将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当作谋生之道而非自己的事业,导致工匠精神缺失,反过来又影响到他们薪酬待遇的提高。

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可行性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政府、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以及农民工等诸多主体。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是政府、用人单位、农民工的共同愿望,帮助他们开展技能培训、提高文化素质,既是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因此,要做好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共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一)政府统筹规划,做好政策整体设计

在时代倡导工匠精神的背景下,政府要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的整体设计,构建长效运作机制。首先要加快改革城乡户籍制度,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农民工基础教育基金、职業教育基金、专项培训基金,制订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开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提高其就业能力。再次,政府要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职业资格标准的调研、制定、考核、监督。由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负责职业资格的教育培训工作,做到教考分离,以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学历提升、职业能力提升激励机制,根据其获得的学历层次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或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奖励。最后,政府要不断加强宣传工作和信息收集反馈工作。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平台向农民工、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传达相关政策,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加强教学,发挥主渠道作用

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是指职业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其中职业学校主要包括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等,社会培训机构主要包括职业组织自己成立的培训机构、职业组织和各类学校联合成立的培训机构、职业组织与职业组织之间合作成立的以及个人成立的培训机构。职业学校要侧重对农民工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情操、职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耦合关系研究,侧重农民工的前期教育规划研究;社会培训机构要侧重农民工的专业技能、职业资格认证的耦合关系研究,侧重农民工的后期培训工作。

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要充分发挥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的实际需求,结合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为目标,不断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例如,职业学校可以和用人单位联合开展“订单式”“现代学徒制”等教育培养模式,充分挖掘互联网资源开放、信息共享、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将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具体化、规范化,逐步建立起简洁、高效、可操作性强的新型职业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社会培训机构要紧密结合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将培训课程网络化,培训内容模块化,使农民工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学习。例如,社会培训机构可以开发微课、慕课视频资源,开发模块化的App应用软件,开通专家答疑、技能测试、在线辅导答疑等互动平台。同时,要做好职业资格认证的技能评估、职业资质网络化和社会化查询机制,不断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充分提高用人单位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

(三)用人单位全程参与,提升培训实效

与新生代农民工联系最为紧密的用人单位要全程参与,担负起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主体责任。首先,用人单位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可为企业发展带来持久竞争优势,还要认识到这是一种投资而不是消费,其经济效益和情感效益远远大于物质利益,不仅可以提高单位竞争力,还能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对用人单位的忠诚度,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用人单位要与新生代农民工建立稳定的投资风险和收益共担共享机制,并为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用人单位可通过工作岗位轮换、工作内容扩大化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中充分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能,从而与用人单位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最后,用人单位要不断深化与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并以农民工学历、职业资格证书等级情况作为职位晋升、划分工资等级、给予奖励补贴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农民工积极参加,确保培训质量

作为就业能力提升的直接受益人,新生代农民工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参加就业能力培训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投资方式,通过提升就业能力,可以提升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其次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具体分为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两个阶段。职前教育阶段是指在校期间参与的学习活动,此时要认清自身的性格特点,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及市场需求,在充分了解自己职业兴趣的基础上,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做好专业技能知识储备,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职后培训阶段是指工作后参与的培训活动,此时要紧密结合当前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和岗位需求,通过参加由政府、用人单位等组织开展的职业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术大比拼、岗前培训等活动,提升手艺,培育工匠精神。最后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每个岗位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新生代农民工要坚持不断学习,了解新事物,掌握新技能、新方法,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读取相关教材或观看网络视频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提升就业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提升新生代农民就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不断的探究与实践。因此,各级政府、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以及农民工要通力合作,协同创新,做好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工作,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从而更好地实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水木然.“工匠精神”首次登上政府工作报告对我们有何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6(8):34-36.

[2]李医心,康维波.“工匠精神”号召下的农民工素质提升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3):71-74,144.

[3]郑梓桢.新生代农民工处城乡双重边缘化[N].南方日报.2010-02-17.

[4]国家统计局.2017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4/t20180427_1596389.html . 2018-04-17.

[5]国家统计局.2016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4/t20170428_1489334.html .2017-04-28.

[6]樊欣欣.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影响因素及其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79-83.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工匠精神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探析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思路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因素的分析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