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文化背景下韩国古代的人生礼仪文化
2018-06-11杨洋
杨洋
【摘要】朝鲜半岛自古也有“君子之国”的美称,尤其是在庆尚道地区的岭南和安东,在朝鲜半岛内更是有“君子之乡”“鲁孔之乡”的美誉。“礼”在中韩两国的传统文化中,都占有首要地位,自古以来两国就有“五礼”之说,而这两国更是实行以“五礼”为核心的礼仪制度,对中韩两国古人的生活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关键词】韩国;礼仪文化;中国
礼仪是日常生活中每个地区每个人所遵守的社会交往中各种礼节和仪式的统称。可以说自古以来,中韩两国人民是在礼仪中出生、成长甚至结束。在朝鲜朝时期就自称为“小中华”的韩国一直有“君子之国”的美誉,但这种称谓也不是空穴来风,反而在中国早期的历史文献中就早有记载。《山海经·海外东经》云:“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其人好让不争,有薰华草,朝生夕死。”《说文》曰:“东夷之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除了这些历史文献外,中国的正史也对韩国古代的礼仪赞美。《旧唐书》曰:“(高丽)至路不拾遗”,《宋史》云:“堂上设席,升必脱屦。见尊者则膝行,必跪,应必唯。其拜无不答,子拜,父犹半答其礼。”而且自古以来,朝鲜半岛便从中国源源不断的引进礼仪文化的书籍,除了常见的《礼记》、《论语》,对朝鲜朝民间产生影响深远的礼仪之书便是《朱子家礼》。
“礼”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人而无礼,则近于禽兽。古代韩国人则十分讲究尊卑长幼秩序和待人之礼。为此古人柳希春在《庭训内篇》中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他说:“凡同类之人,长于己二十余岁而在父行者,或长于己十余岁而先达者,并为尊者:长于己十余岁,为长者;年相上下四五岁,为侪辈;少于己十余岁,为少者;少于己二十余岁,为幼者;又有异类谓方外贱微之人而卑者。”这种尊敬长辈爱护幼者,是韩国固有的传统美德,而柳希春的《庭训内篇》中所描述的仪轨和规范不过为冰山一角。韩国古代的人生礼仪大体上包括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和丧葬礼。诞生礼包括求子、孕育、生子等三个阶段的仪式。由于韩国古代长期受“七去三不去”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的影响,因此十分重视多子多福,使得结婚生子显得尤其的重要。
韩国古代求子礼称之为“祈子礼”,大致理解为“致诚祈子”,这是为了生男孩而特定的祈祷祭拜仪式。其祭拜对象可为名山、大川、巨岩、古木、甘泉等,也可以是菩萨或者弥勒,一般在山河和寺庙祭拜。有时还在家里供奉“产神”,来祈求孩子的顺利降生。具体做法是在里屋显要的位置上,摆放有大米的瓢或者坛子,并将它们进行供奉。进行虔诚的祈祷仪式。当孩子出生后,亲人们就在供奉“产神”面前的净水和大米、海带等食物做饭。然后,首先将这些汤饭供奉给“产神”.仪式结束后,产妇就吃这些海带汤来“破恶血、补元气”。
在育儿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百日和周岁的庆祝活动。百日为初生婴儿一百天举行的祝其健康长寿的庆祝仪式,那天人们要用高梁做饼,因为高梁粒子多,象征着子孙满堂和长命百岁,而且还要在这天为孩子起名字。周岁是指年满一岁,古时称“啐日”。李圭景的《故事两义辩证说》
啐日”条注释云:“今人以生日为啐日,而未知何称。啐,音岁,又音啐。按《说文》‘啐字注:
周岁也,今少长俱用。”
在庆祝周岁的当天,父母要给孩子准备华丽的衣裳,叫“周岁裝”,还要准备“周岁带”和“周岁袋”。周岁带系在腰间,表示长寿,而同样系在腰上的周岁袋,正面绣牡丹或者菊花,背面绣寿字或者福字,寓意着孩子健康长寿。在周岁庆祝中,最重要的就是孩子抓周。这是小孩子周岁预测前途的一种仪式,抓周古称“试儿”、“试啐”、“试周”。大人们在堂厅中摆放叫做“啐盘”的八仙桌,为的是让孩子抓周。李圭景的《啐盘寿筵辩证说》云:按《颜氏家训》:江南风俗,儿生一瞢,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我东儿生之替,亦有此俗,名曰‘啐盘。地虽异,风则同。按照此著的说法可知,抓周的习俗开始于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受此影响,自古以来在韩国过周岁时也非常盛行抓周的意识。
抓周是人生的彩排,从而折射出当时的农业社会中男女的分工情况,那举行成人礼则是标志着一个人正式跨入社会,而演绎社会中不同的角色。到了一,定的年纪后,还要进行在古代人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仪式就是成年礼。成年礼则分为男子的“冠礼”和女子的“笄礼”。“冠礼”一般在十五岁到二十岁之间,而“笄礼”的年龄一般是在十五岁左右。“冠礼”是古代严格尊奉的“四礼”的开始,因此十分重要,足以影响这个人的一生。对于成年礼的社会意义在《礼记》中有说:“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欤?”
成年礼的意义还在于它是结婚的前提条件。在韩国的传统社会中,只有在大人的监督下进行了成年礼才有资格结婚。而古代的婚礼严格按“六礼”的礼仪进行,“六礼”指的是从相亲到完婚之间必备的六个步骤,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人的一生中,除了成年礼和结婚礼之外,迈入老年后过花甲同样十分重要。在韩国花甲又有“回甲、周甲、还甲”等不同称谓,亲戚和子女们会准备庆祝的“寿宴”。以此来表示对老寿星的尊重和重视,在万寿无疆的祝福中子女们向长辈献礼拜寿。因为古人对年龄十分讲究,每段年龄举行不同的仪式,以此来体现不同年龄段的人生的价值。按照李啐光的说法,六十岁就是花甲就是者老之年,而古代早婚的习俗来看,六十岁则早已是含饴弄孙的高龄了。
当一个人经历了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花甲礼后,就不知不觉走到人生的尽头,因此古人的“四礼”中还有特别的丧礼和祭礼,古代人非常的重视。《礼记·昏义》云:“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葬。”而在《论语·学而》一篇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而常言道:“礼莫重于丧祭”。韩国自古就大力渲染的孝道把送葬看的很重,因此人们进行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关于韩国古代丧葬的礼仪,在中国的史书中也颇有记载。《三国志》云:“其葬有榔无棺,不知乘牛马,牛马尽于送死”,又曰:“男女已嫁娶,便稍作送终之衣。厚葬,金银彩币,尽于送死,积石为封,列种松柏。”《新唐书》“高丽”条云:“服父母丧三年,兄弟逾月除。”从中可以看出,韩国古代的服丧期限不像现在的三日丧礼,而是短则需要三个月,长者一年,甚至还有三年。韩国古代的丧葬也特别的严格,一般是按照《朱子家礼》的程序进行,而后朝鲜朝中期的学者申义庆出版了著名的《丧礼备要》。
生死之事,事之孝礼。在“送死重于奉生”观念的支配下,韩国古代的丧礼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尤其是到李朝时期,丧礼不仅仪式繁琐,而且还附带很多的禁忌活动。比如:“凡儒生路遇官员及士大夫丧辆,下马或避马,”“君丧则卿大夫一下百官,斩衰三年,无职人则白冠、白衣、白带。王后服则百官齐衰期年,无职人则白衣冠带。凡国丧,公朝则着布帽、布团领、布裹角带。燕居则白衣冠带。国丧之礼,最重且严。”(《鹤峰集》卷六)。“三年丧”作为基本的丧制,是规格最重的祭祀礼仪。它要求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服丧三年,甚至有时要“庐于墓侧,三年后还家。”
韩国古代的祭礼除了人员因素外,自然少不了酒果脯醢等物品,对于其摆设和数量也是十分讲究的,金奉祖的《家训》曰:“正朝、冬至茶礼品数:脯醢各-器;实果各二器;蔬菜各-器;炙各-器,每-器五串;汤三器。”由于饮食习惯不同,使得中韩两国在祭礼上供奉的食品也不同,每逢传统节日时,祭礼上均有供奉的代表食物。
在古代韩国家有“墓祭”,国有“宗庙祭祀”。宗庙是国家的象征,因此历代的王都非常重视对他的祭祀和维护。朝鲜朝的“宗庙祭祀”分为“定时祭”和“临时祭”,要举行很多礼仪和祭祀活动。每年先后要举行四次“宗庙祭礼”。
韩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的国度,而且在历史的发展长流中始终与中国保持密切的联系。两国人民也以勤劳和聪明才智各自编织出绚丽的民族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审美心理等方面,互相影响。几千年延续而来的韩国传统社会,除了受到了儒家思想和伦理思想的熏陶外,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以及韩国固有的原始信仰也是一直深深地影响着韩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三纲五常”的精神理念在朝鲜半岛深深的扎根,浸润着韩国先民,儒教与伦理思想也名副其实的成为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不仅如此,几千年来传统的农耕文化所带来的保守性注定了韩国先民重视血缘关系、家族关系和上下秩序,而且鼓励人们为兴邦定国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