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6-11刘哲
刘哲
[摘
要] 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后,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必须结合自身特点,重新定位,寻找适合“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之路。因此,在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在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应用为本位、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并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引进师资等方面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
键
词] “一带一路”倡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306-02
自2013年秋天,“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近五年来,它实现了从无到有,由点及面的发展,现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其中高校的人才培养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要重视软实力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为“一带一路”经济服务。这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如何培养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青年人才,弥补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是各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以后,要推进与沿线各国的深化合作,需要在国际贸易、涉外法律、金融和小语种方面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这样才能满足沿线经济带的建设,推动互助合作,共同发展。新的形势对高校人才培養提出的新的要求,多元化、国际化的复合人才成为的各高校新的培养目标,所以“一带一路”倡议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一)“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推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倡议,使我国与周边沿线国家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十分丰富,尤其以天然气、石油储量巨大,而我国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在能源基础建设、跨境电力输送建设、光纤通信网络建设方面,能够给沿线国家提供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所涉及的工程、贸易、金融、语言等方面都需要我国高校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输送,这对我国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各个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培养更多适合国际化、多元化、专业化的复合人才,通过积极的“走出去”来弥补国际化人才不足,从而推动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各个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围绕这一战略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是将周边国家的要素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产业产能转移和大型项目的跨区域合作,这样才能推进经贸交流,进行深入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人才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从而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输送人才服务经济建设的同时,一方面提升了人才的技能素质,满足沿线国家地区经济发展需求,提升了我国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助力我国新经济的增长,而高校人才培养正式是这一新经济增长点有力的助推器。只有高校培养出这样的专业化、国际化人才,才能适应“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需求,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深化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清晰,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脱节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在实践教学环节手段和方法还比较落后,它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在当前形势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定位不明确,很多高校只是提出了与“一带一路”倡议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没有提出具体的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政策,而且高校普遍存在地方性思维,只考虑到服务于区域经济,视野比较局限,没有和“一带一路”倡议真正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定位不明确,地方院校没有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办学特点,盲目跟风研究型高校,从而失去了竞争优势,导致市场人才缺口很大,而符合要求的人才却迟迟无法提供的尴尬局面。
(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封闭,缺乏“走出去”的意识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各个高校依然把服务于区域经济作为优先发展选项,没有把视野投向周边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潜力巨大。各个高校缺乏战略眼光,没有把学校的教师资源输送出去,从而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也没有把学校的生源向沿线国家输送,从而实现人才交流。总之,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比较保守,没有跟上“一带一路”的脚步,缺乏“走出去”的意识,来真正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相脱节
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依然有比较浓厚的研究型大学的特点,比较重视理论,轻视实践教学。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应该结合互联互通的战略需求,培养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更加灵活,以“应用为本位”,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而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比较死板,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灵活,教学方法手段略显单一,这些都与“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不吻合,与应用型大学的特点相脱节。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要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人才支持,就必须保证高校的师资力量。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与研究型本科等综合性大学相比,国家投入力量显得相对薄弱。高水平教师比较少,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相关实验室、新媒体设施与实际需求相比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软硬件设施薄弱,成为制约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
(五)应用型本科缺乏对学生进行“一带一路”倡议教育,视野局限
我国高校强调专业教育,即便是实践教学也是服务于专业教育,导致学生在思想上不够强大,无法真正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宏伟目标,缺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了解,学生视野比较局限。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建议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明确定位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应该明确定位,既要适应“一带一路”倡议发展需要,又要符合应用型大学的特点。所以在新形势下,要树立以“应用为本位,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为本位,要求高校围绕自身的专业特色,要面向基层,面向工作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而为社会服务,实现“学以致用”办学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就要和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的联系起来,沿线周边国家发展潜力巨大,我国企业与之合作的机会更多,高校应抓住这一机遇,为广阔的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青年才俊。
(二)应用型本科应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策略
在新形势下,應用型本科应该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一带一路”倡议为高校提供了一个平台,各高校可以利用这一机遇,积极开展与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对接。一方面邀请沿线国优秀教师来华访学,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前沿的学术思想;一方面把学生输送到沿线国家,进一步了解该国国情,培养国际视野,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高校人才培养要抓住这一机遇,把“引进来”“走出去”结合起来,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应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教育平台
我国应用型本科搭建多元化教育平台的目的是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求高校坚持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更要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高校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前,要求教师深入生产一线,了解实际生产运作情况,这样才能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定期对毕业生回访了解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其次,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可以更灵活,在“一带一路”倡议新形势下,可以增加国际贸易、金融、涉外法律、丝路文化等选修课比例,拓宽专业口径,打破专业壁垒,满足学生对“一带一路”倡议认识的需求,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同时开设小语种专业,因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急需一批通晓沿线国家语言的人才,而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这一历史重任要通过高校来实现。再者应加强实践教学比例,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跨越。最后,在教学方法上要多样化,逐步摆脱传统授课的模式,广泛开展“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形式,启发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四)应用型本科应强化师资力量,开启校企合作
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力量比研究型大学要相对薄弱,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应抓住机遇,引入国际先进教学思想,积极地吸引国外高水平教师来访学执教。同时,各高校在吸引高学历人才时,虽然理论知识十分扎实,但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基于此,高校应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广泛开展校企合作,转变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实现人才最优利用,为企业准备充足的人才储备库,为“一带一路”倡议贡献力量。
(五)加强对学生“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拓宽国际视野
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高校应加强对学生进行“一带一路”倡议解读,拓宽国际视野,引导学生在今后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同时应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推广中国优秀文化,使学生今后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时成为友谊的使者。
参考文献:
[1]张海龙,杨世汝.“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关东学刊,2016(4).
[2]徐杨文,胡思韵,李丹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西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6(2).
[3]刘国斌,杨富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1).
[4]谢健.地方本科高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编辑 武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