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的模式

2018-06-11白辉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1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白辉

[摘 要] 从2016—2017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报告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群体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基础教育,在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起重要的引导作用。对此,将探讨现阶段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探究符合当前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 键 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177-01

随着社会逐步转型,学业压力、就业、人际交往问题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与日俱增,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议题。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亟须寻找到一种更为成熟、适应性更强的面向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研究现状

大学生群体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其一,社会转型速度快,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社会竞争激烈,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融入社会的难度较大。其二,当代大学生年轻化的特点凸显,学生入学年纪不断提前,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时还未成年,即使已经成年,心理上仍停留在未成年人的阶段,对家庭的心理依赖较大。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要经历由青少年过渡到成年这一过程,容易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其三,当代大学生群体以“90后”为主,独生子女所占比重较大,可能会存在人际交往的问题,难以融入校园生活中去。长此以往,心理上的隔阂会逐渐影响到日常的生活。

(一)重补救,轻发展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一种事后干预机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1]。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只知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和表现,却不清楚该如何疏导负面情绪,该如何主动获得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一味地强调负面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危害,却疏于引导学生主动寻求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人格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大弊病。

(二)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为主要的教育手段,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课程内容重视理论性的说教,难以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课程模式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专业性较强,枯燥教条的课程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得不到提高,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理论和实际的脱离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高高在上、空泛的理论难以应用到生活中,再详细的教学计划都只是一纸空谈。

(三)课程模式单一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机械性的讲授,师生之间缺乏实际有效的互动,实践性与趣味性较弱。学生在这一教育模式下,只能被动接受心理学的理论知识,难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心理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应该贴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社会对健全人格培养的需要,制订与时俱进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教育模式要点分析

(一)加强心理引导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该注重从源头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及时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創新应从实际出发,结合相应的专业知识,形成一种高效完善的预防机制。当代大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习惯于关注自身的情绪和状态,注重私人空间和独立的思想。在大学这一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大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心理上处于脱离家庭依赖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如果缺少正确有效的疏导和干预,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和障碍。对此,学校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调节负面情绪的能力,使其直面心理障碍和问题,积极融入校园生活中去,主动感受积极的心理情绪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感。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

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灵活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

在心理健康的维护阶段,我们可以采取“课程+讲座”的教育模式[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专家讲座,学生能够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更加直观和系统的认识。在心理干预阶段,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去参与校园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寻找人生的目标。

此外,学校可以配合开展“心理健康月”“最美宿舍评选”等活动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应主动提供心理帮助,结合校外专业心理治疗结构,正确疏导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结语

构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主渠道教育的模式,需要摒弃过去老旧的讲授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心理干预和引导,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各个部分的共同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衍玲,潘彦谷,唐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3):93-97.

[2]孙国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5).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