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职院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研究

2018-06-11焉胜彬殷兴岳王本科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28期
关键词:实现途径

焉胜彬 殷兴岳 王本科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梳理,辨别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部要素与结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职院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路径: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与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建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建立相应的文化氛围和制度保障;做好课内外、校内外体育衔接;以期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内部结构与要素 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0(a)-0150-02

21世纪学校教育改革围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展开,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终落实到学生核心素养上,而学生核心素养的实现要通过具体的学科教学来实现,因此建立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而体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一门必修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可以发挥体育学科的价值与功能。

1 高职院校體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内涵

1.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科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促进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适应的综合性品质。曹培英认为学科核心素养粗略说凸显学科本质,具有独特的重要育人价值素养[1];余文森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通过某学科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2]。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品格和价值观念。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体育学科的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要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体育学科具体表达,体现体育学科价值,是学生经过相应学段的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个体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品格与能力[4]。

通过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检索,多集中在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等词语上,根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将其要素分为三个维度: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运动能力包括提高运动认知、学会运用技能、发展健康体适能;健康的行为是与运动健康相关行为:科学健身方法、运动营养补充与损伤预防、运动负荷监控;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

1.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结构与关系

从学校体育的内涵看,学校体育通过学生的运动参与,培养学生德、智、体教育过程,而运动参与的前提是学生具备基本运动能力和技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特征是育人,通过运动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体育学科外部关系与内部要素的特征,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内核: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以立德树人,回归体育学科教育本原,立良好体育精神和品德,树新时代具有体育文化之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核是改善学生的体育认知,形成健康的体育行为;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形成源于对体育认识,在运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地情感体验,能够通过有效的手段调控自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良性的体育健康行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外核:形成良好的运动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三个层次不是并列的,它们之间也有层次,体育核心素养内核是根本,它是教育目标在体育学科的体现,是培养人才在体育学科上的总体要求,它从育人的高度对体育学科做出质的规定性,体现体育学科的价值;体育学科素养中核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行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的体育认知,养成健康的运动行为;运动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外核,让学生形成健康体适能与运动技能。高职院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建构是从外核到内核的形成过程,将三者有机统一,抓住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养成两个舵手,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就可以成功建立高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2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路径

2.1 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与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

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是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不但引领学校体育发展方向,而且也对学校体育开展情况做出总结性评价,高职院校体育核心素养体系确立一方面衔接体育教育目的,即实现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对培养人才质量做出总体性的规定;另一方面也协调体育课程标准内部水平领域关系,在体育课程标准四个水平领域关系中,怎样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做出了很好的解答,学校体育工作围绕学生的发展运动能力、健康的体育行为、培养良好的体育品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从教育目标、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培养目标逐级分解,提高并优化高校体育学科的整体规划和可操作性。

2.2 建立以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校本体育学科课程体系

高职学院培养人才的特点是课程的专业性和应用性较强,培养人才符合行业规范,具有专业职业素养。而传统的体育课程按照学科逻辑设计,以学科知识逻辑结构来设计,体育课程以运动项目为依托,以体质和技能为标准开设;而新课程要求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的关键能力和品德为目标,将体质和技能作为一种工具,更加关注学生的内生性学习,在课程开设上尊重并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培育学生的情感的体验,在课程目标和评价上注重学生品德和社会能力培养;恰恰关注这些隐性的因素能够激发学生终身体育学习,塑造学生职业形象,提高职业素养。

2.3 实现课内外、校内外体育衔接,建立大课程体育课程观

从整体视角规划学生体育学习,学生的体育学习空间拓展到社会和社区,学生体育学习的时间拓展到人的一生发展中,帮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学习意识。打破传统单一运动项目进行分类的体育教学,建立以不同技能为主导的项群为模块的体育教学如持拍竞技类模块、表现难美类模块、同场对抗类模块,以学生已有的内部经验为附着点,在学习方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选择不同的模块菜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带动作用,学生参与体育社团达到一定标准也可以获得学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带动学生体育参与兴趣;参加社会体育赛事和社区体育服务,实现学生“体”“心”“德”全面发展。

2.4 建立健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文化氛围与组织保障

现代课程的组织与管理从国家下放到地方和学校,提高学校办学自主性,充分发挥各地方学校的特色优势,学校成立以体育专家与体育骨干教师为主导的学校体育课程规划小组,对体育课程的制定、实施与评价做出全方位的动态管理,促进学生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形成;同时实现学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制度保障,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对学校体育核心素养做出外部评定,提高国家体育教育方针的强制执行力,形成自上而下监督机制;学校教育督导部门也要进行内部监督,体育教师适时做出内部评价,形成体育核心素养形成的自下而上反馈机制,实现内部自治与外部监管双轮驱动,科学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达成度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曹培英.从学科核心素养与育人价值看数学的基本思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5(9):40-43.

[2] 余文森.论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论意义[J].教育研究,2018(3):129-130.

[3] 于素梅.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J].体育学刊,2017,24(4):8-9.

[4] 尚力沛.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构成及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10):131-132.

猜你喜欢

实现途径
量刑的价值判断及公正量刑的实现途径探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途径
商事审判思维独立化
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实现途径
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价值及实现途径
新医改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及实现途径探索
思维导图&概念图辅助翻译教学实现途径探索
探索医院人才工作联动机制的构建策略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浅析我国公立医院在新医改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