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博客收藏的必要性
2018-06-11李丽琼
李丽琼
【摘要】博客作为电子资源和网络出版的一种自由形式,具有与纸本图书相等的保存价值。本文首先论述中国博客的现状,从博客的意义入手,论述博客收藏的必要性以及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来保存优秀的博客。
【关键词】博客;图书馆;收藏保存
一、中国博客的现状
博客或网络日志,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图片或影片的网页。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张贴时间,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许多博客专注在特定的课题上提供评论或新闻,其他则被作为比较个人的日记。博客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得到的数据是: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的用户规模为3.18亿人,微博达到1.95亿。社科院发布2010年社会蓝皮书《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独立源头,网络结合手机成为最强舆论载体。
二、博客的意义
清华大学传播学博士方兴东在《博客宣言》说:“如同当年麦哲伦的航海日志一样,博客们将工作、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通过博客日志,将日常的思想精华及时记录并发布,萃取并连接全球最有价值、最相关、最有意思的信息与资源,使更多的知识工作者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这些最鲜活的思想。”
(一)全民写作
博客的精神就是自由。可以匿名,可以不理睬留言和评论,可以只给少数人看,可以隐藏起来不给人看。这对写作是一种鼓励和宽容。由此而来的是文字的繁荣,研究的无功利。在现实中被压抑的精神气息,因网络而释放出来。
(二)市民记者
信息获取更迅速,更有现场感。可能是当事人,也可能是旁观者,图文俱在,更真实可信。遥远世界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通过目击者从博客上发出的图片和描述在第一时间看到。
美国新闻界人士预测,15年后,世界一半以上的新闻将由“市民记者”采写。
微博则因为直接从手机上发出图片、视频和文字,使用起来更方便,事件的真实报道就来得更快,瞬间即可传至全世界。由于手机使用的方式更加隐蔽,任何人都随时可能成为新闻第一现场的报道或连续报道者。
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网络新闻,而非报纸和电视。网络新闻提高了人们对时事的关注度。2011年7月温州高铁事故,中国的两大类似于Twitter的微博平台对这起悲剧发布了令人吃惊的2600万条消息。
它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也远超纸媒。比如:汶川地震中军医王宜呼吁捐赠消毒纸巾,极短的时间内募集到上千片并空运到灾区,高铁事故中一则呼吁捐血的微博迅速让当地医院挤满了捐献者。
目击者或当事人在博客中的描写,使我们知道了报纸和电视上不可能看到的细节,事件中的个人感受。众多的人,从多个侧面,还原现场的真实,成为大事件下的显微镜。媒体新闻是宏观报道,目击者的记述则是微观记录。
三、博客收藏的必要性
(1)图书馆是收藏资讯、原始资料、资料库并提供相关服务的地方。人们渐渐把现代图书馆重新定义为能够无限制地获取多种来源、多种格式的信息。这个多种来源和多种格式,应该也包括博客。印刷时代建一座实体的图书馆供人借阅,网络时代则应建一个虚拟图书馆,挖掘出有价值的网络资源,保存起来供人使用。(2)从《对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的认知:给OCLC成员的报告》得知:用户已经将搜索引擎作为信息获取的首选。搜索出来的众多结果中,很多来自博客内容。(3)网络庞大,信息海量,瞬生瞬隐。一个月不更新,博客就从搜索引擎中退到后面的位置。(4)出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博客会被隐藏或删除。作为新闻,细小的情节,也有其历史意义,可供将来研究之用。有些文章,现在是异端,若干年后可能是珍贵资料。
若不及时收藏,就再也无法收藏,像古代那些没被流传下来的作品一样。时代向前,年代久远,文字就消逝了。纸张如此,何况虚拟的网络世界?
四、可以借鉴的先例
作为保存网络上那些有价值内容的一项举措,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历史档案室正在添加博客内容。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的最终目标是对在新加坡注册的所有博客进行存档。
该图书馆数据资源和服务部主管拉朱·布达拉朱说:“博客的内容常常提供了一些在(主流)媒体上接触不到的观点。”他认为,博客是为现在和将来的人们提供社会评论的珍贵资源。
美国国会图书馆2010年9月14日宣布将把“推特”网站自2006年3月创建以来发布的所有微博客制作成数字化资料。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雷蒙德说:“‘推特每天处理5000多万条微博客,微博客总量数以十亿计。”他强调美国国会图书馆获取“推特”上的微博客“具有学术和研究意义”,是国会图书馆为后代保存“重要数字内容”努力的一部分。
五、结语
面对众多文字优秀、思想独特的博客,有时候会想:这是最无功利的行为,是什么促使他们孜孜不倦地写作,投入精力与熱情?图书馆不收藏,谁来收藏?纸本正在数字化,博客就是直接数字化了的纸本。图书馆应该随时代而变,从前藏纸本,如今藏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