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
2018-06-11张海宇
张海宇
【摘要】实践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其科学性的直接体现。伟大领袖毛泽东则把实践精神概括为“实事求是”,并结合这一精神,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自身的解放,建立了新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全国刚刚从十年浩劫的创伤中走出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集体领导,重新探寻毛泽东思想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质,迅速统一了思想界,由此开辟一条富国强国的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
哲学的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认识论的争论,即人是否可以认识世界,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概念是否可以反映本质。
人类活在世界上,活在世界上,必然遭遇到外界的影响,既有外界自然的影响,也有外界社会的影响。这些影响造成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正如英国哲学家休谟所说:“我们被放在这有如戏院的世界上,每个事件的起源和缘由却完全隐瞒不让我们知道,我们既没有足够的智慧预见未来,也没有能力防止那些使我们不断受伤害的不幸事件发生。我们被悬挂在永恒的疑惧之中。”这些不确定性给人类对于外来以及未知的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恐惧,妨碍着人们的生活,人类也就一直本能的尝试去探索、把握这些不确定性,寻找可靠性,即尝试去认识世界的各种规律,从而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因而,认识论,对于人类而言,一直是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然而,这一问题的研究异常的崎岖。在马克思之前,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无数先哲投入到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大致形成了两大派别——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认为人的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感性知识之上的,感性经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并最为可靠,主张经验是人一切知识或观念唯一来源;唯理论则认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可靠,贬低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归根到底,经验论是从客体的角度出发,认为客体的反映就是认识,唯理论则是从主体的角度出发,认为主体的理性才是认识的根本可靠来源。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讲,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没有解决主体和客体的一致性问题。而后,康德提出“先天综合”理论,认为客观世界分为两类,一部分是人的主体性可以认识的部分,这一部分可以用自己的感官,结合具体的时间、空间等各种属性去认识,另一部分则是物自体,是不依赖于人意识而存在的“事物”,但也是不能被我们所认识的部分,对于人类的生活,把握好前者就够用了。康德的理论,相当于正式承认了两大派别的分裂,即《纯粹理性批判》中首先所提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然而,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主体和客体一致性的理论问题,割裂了事物的本质与表象,陷入了“不可知论”
这一问题,极大的阻碍了哲学的发展,尤其是唯物主义的发展。强调主体的地位,虽然可以形成可知论,但也往往容易陷入唯心主义;强调客体的地位,虽然可以形成唯物主义,但也会导致不可知论。唯物主义思想虽然很早就存在了,但由于受到这一哲学的矛盾困境的影响,本来的可以在解释自然上行得通的唯物主义,在解释社会历史上往往陷入了唯心主义,从而无法建立彻底的唯物主义。
费希特提出“知识学”体系,反对康德的“物自体”,认为世界具有可知性,世界是由思维创造的,虽然克服了康德的不可知论,但也陷入了唯心主义。谢林虽然批判了费希特的“自我”观点,但也不过是用更高、更神秘的精神意识去代替了前者的“自我”,还是唯心主义。
经过这一矛盾困境的不断斗争,黑格尔用“绝对观念”统一了两者,否认了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建立了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相当于正式承认了精神的主导地位,绝对精神扮演了上帝的一样的角色,成了一种新的神学,导致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陷入低谷。
接着费尔巴哈再次高举了唯物主义,建立“人本学”,彻底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然而,费尔巴哈没有从社会历史的实践中,去把握人的本质,宣扬割裂与社会历史的“爱”的宗教,还是陷入了唯心主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道“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在这样的困境下,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扛起了历史的重任,指出认识问题要到实践中寻找,用实践联系主体与客体,从而即可以实现彻底的唯物主义,又解决了可知论的问题,最终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一致性问题。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指出的那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想,马克思也是本着要去解放广大人民的理想,而没有纠结于认识论本身,才提出了实践的核心地位,即认识本身就是为了造福广大人民,而实践可以用于直接造福广大人民,于是实践自然成了检验认识的标准、也是最可靠的来源,并成功联系了主体和客体。在实践精神的指引下,马克思主义终于解决了困扰人类许久的难题,正如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标题所暗示,并非是说德国古典哲学真的终结了,而是预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新生,即扬弃了黑格尔哲学,引入实践,并作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张一切社会历史问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寻找答案,《资本论》的写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以商品为研究基本单元,直接从实践的角度,深入到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等商品的整个运动过程。既然流通过程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无法产生剩余价值,那么剩余价值只能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在劳动的二重性,即劳动力价值与劳动价值的不对等中产生。通过深入实践过程,马克思最终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的剥削的本质,进而发掘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发展的历史趋势,这不仅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理论贡献,更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强烈的理论冲击,影响十分深远。
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实践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市场经济遵循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适应并调节供求关系,通过价格机制、利润驱动,对企业施加压力与动力,在竞争机制的实践中,进行优胜劣汰,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配置。促进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及时协调,变相促进技术和管理进步。
马克思主义指出,生产方式的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动力,在新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后的一段时间内,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相适应,对生产力有促进推动的作用。然而,当新的生产力出现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原本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逐渐变得不适应了,两者的矛盾日益激化,这一矛盾就成了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性力量。当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的推动下,建立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后,社会的发展又将进入下一个从相适应到不适应,再到相适应的发展周期,由此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无限的前进运动过程。
计划经济体制,在两者相适应的情况下,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在两者不适应的情况下,却因为其高度集中的特性,无法渐进调节两者的矛盾,这也就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并造成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社会危机,表现到现实中就是苏联日益僵化的体制,以及日益严峻的社会局势。
市场经济则是通过前文提到的竞争机制,在大量的生产实践、竞争实践中,不断创新、调节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出与生产力最为适应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相适应,表现到现实中则是,市场经济极强的吸纳能力、兼容能力,充满活力、具有最强的经济效率,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商品、服务日益多样化、丰富化,并且紧跟技术的发展,迅速更新。
市场经济,有这种在实践中调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的特性,因而这种调节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中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说明这一点。反过来,中国之所以可以稳稳当当的建立市场经济,而没有重蹈苏联的覆辙,与党一直以来秉承的实践精神、实践作分也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