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
2018-06-11李会平
李会平
【摘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采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目的就是让现实生活走进思想品德课堂,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节的德育灌输,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益。本文就此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和现实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积极重要的影响,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应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起来,将思想品德课打造成具有生活化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到知识,内化成为自身的品质,进而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去实施,才能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本人结合自己近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的生活化教学就是指将社会生活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将社会生活融入到教学当中,运用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充分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想做到这些,就要求教师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立足于课堂,充分了解学生,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结合起来,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教师们对于考试的关注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了思想品学生活化的教学,重点都是依据考试的要求来进行的,不能够真正的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们会为了升学压力而体现考试重点,对知识点进行标记,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这样的教学课堂是缺乏活力的,同时也是没有学习效率的,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不能体现出价值。这些是由于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局限,偏重传统教学方式,缺乏生活化教学方式的体现。学生们也迫于中考的压力,将知识点更多的是死记硬背而不是进行融会贯通,将其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实现思想品德学习的生活化。
三、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课堂教学组织生活化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以缤纷情感一课为例,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培养高尚情感,如何去培养高尚情感”这一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在做的,从中体会培养高尚情感的重要意义。在学生谈的过程中,我也从中穿插讲述邓稼先、见义勇为的故事,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体验到自己和他人对祖国的各种感受和情感。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我在科教版七年级上册礼貌的力量教学中,设置了两个直观的生活情景,一是在公共汽车上,一位中学生坐在“老弱残疾专座”上,旁边站着一位老人。二是一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表向一位老人做调查:老头,填个调查表好吗?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感受,得出了礼貌待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纳,对人不礼貌,就会得到他人的厌恶,就会伤害他人,礼貌能帮助我们成功,使学生体验到了礼仪的重要性。这样,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教学活动生活化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校园风景线教学中,为了帮助新生全面了解学校,我组织了参观校园活动,课前准备好学校简介,课上让课代表做导游,教师当顾问,带领全班同学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学校。通过参观活动使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宽松、愉快,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激发了热爱学校之情。在跨越陌生一课的教学中,组织了学生自制名片活动,让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稍硬、漂亮的纸张,在规定时间内设计自己的名片,名片设计完后,每位同学当面双手送给自己最想相识的同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
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只停留在分析别人的水平上是不够的,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