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阅读及意义阐释
2018-06-11彭涛
彭涛
【摘要】文学理论课程以及文学史中的文学鉴赏可谓是极其重要的内容,而笔者主要针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阅读及意义阐释进行探讨,主要从古代散文经典以及诗词的审美阅读两个层面,分析并阐释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教育意义以及审美价值,当时提出了自身的见解和思考,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审美阅读;意义阐释
从诗经时代到现代,我国的古代文学经过千年的演变,留下许多的作品,这部分作品经受了历史以及时间的考验而经久流传,成为文化体系中的珍品,是文学研究中的重点,但是其体式极其丰富,数量庞大,无疑给当代的读者阅读带来许多困难,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散文以及诗词中的代表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探究了相关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教育意义以及审美价值。
一、中国古代诗词的审美阅读及其意义阐释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是极为常见的形式,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诗歌所占据的地位极高。以论语为例进行分析,论语是典型的古代诗歌代表,它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孔子教育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许多学者认为诗歌可谓是中国文化的主体,诗观念随着我国文化的传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所以,本文主要将古代诗歌作为探究的主体,分析其审美价值。
经笔者分析和探讨,可将古代诗歌审美阅读分为两类,结合阅读主体对于作品的熟悉程度,其中一类为人们相对陌生的作品。另一类为人们所熟知的诗歌名作。《世说新语·文学》孙兴公针对陆机以及潘岳所进行的评价较为相似,对于陆机的评价为“排沙简金,往往见宝”,对于潘跃的评价则为“烂若披锦,无处不善”。
抒情是诗词的重要特点,诗歌鉴赏的过程中,针对无处不善的诗歌作品,鉴赏人员应当发掘阅读主体所蕴含的情感,进入到审美阅读的意境之中。例如,孟郊的游子吟,诗歌创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歌颂母爱,这一情感极其真实,大多数人均有过这样的情感状态,虽说为日常小事,但是却可以发读者的共鸣,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除此之外,若从情感教育层面进行分析,其中的名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主要想表达的就是母爱的无私付出,而母爱的不求回报与儿子的无以为报两者对比鲜明,虽说跨越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但仍能勾起读者内心深处美好的情感。
此外,诗之变体,即:词的审美阅读,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以此为例进行有效探讨,他向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引发读者思考,使之感悟哲理的力量。词中的月亮可谓是重要的意象,月亮的圆缺变化以及皎洁形态,令人产生相思之感,思考团圆之美,孤独寂寞映射其中,使诗词韵味更加深厚。水调歌头之中,词人看到天上明月,感慨世间万事,虽说人间存在许多不如意之事,也会产生逃离人间的想法,但天上宫阙,独自起舞,仍会产生高处不胜寒的担忧。这些想法都使词人彻夜无眠,而上述想法都是一轮明月所带来的启发,人生如明月一般,有时圆有时缺,人生也存在悲欢离合,世间无完满之事,因此,只需豁达心胸,放下担忧,勇于面对挑战、困境,方可逐步体会人生真谛。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词句表明了词人对于人生的感悟,同时饱含对于亲人的挂念,抑扬顿挫的腔调,使得诗词内容更具艺术性,也体现了诗词的审美价值。
二、中国古代散文作品的审美阅读及意义阐释
我国古代散文的创作以及传承、发展都體现了广义性,虽说第一部作品集文选中已充分意识到文与笔的艺术.陛,将“韵”作为尺度划分了文与笔的人体形态,但是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发展,文体分类极其繁杂,所以,本文主要从狭义的角度对文艺散文的审美阅读及意义进行有效阐释。以《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为例进行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写极为壮观、细腻,“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这样的景物描写十分优美,而作者在描写过程中有效利用运笔转换的方式,体现了高超的写作技巧。
我国古代散文的审美阅读,其中的阅读主体体现了一定的主观性,与诗词的审美阅读相比它的主观性更佳显著,如若忽视的阅读主体的主观元素,选择不适宜的文本进行鉴赏,那么将会造成以下两种结果。其一,读者对阅读主体已较为熟悉,但却产生审美疲劳之感,对文本内容极其抵触,很难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为读者带来审美愉悦感。其二,学生对于部分经典著作较为陌生,如若运用读者陌生的文本培养其审美阅读能力,那么必然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对文本内容进行解释、阐述,这个过程中将会导致读者逐步丧失阅读的内在需求,无法满怀激情的阅读文本内容,削弱了散文的审美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阅读及意义进行阐释,提出了自身的见解和思考,一方面,针对我国古代诗词的审美阅读及其意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结合我国古代散文作品的审美阅读及意义进行探讨,希望可为相关研究人士带来借鉴和参考,同时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的推广和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并贡献相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