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文化发展视角浅析周恩来的人民观
2018-06-11张樱烁
张樱烁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的各项建设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周恩来作为国家总理非常重视各项文化建设工作,具体涉及到各个领域。周恩来对于文化事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贡献都体现了其人民观,本文试从文化发展的视角,分别从文学艺术、文物出版、教育事业三方面浅析周恩来的人民观。
【关键词】周恩来;文化发展;人民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的各项建设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周恩来作为国家总理非常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在这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纵观这些经验和理论的出发点都体现了人民观。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到,“周恩来同志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本文试从文学艺术、文物出版、教育事业三个维度简要解析周恩来人民观在文化发展方面的具体内涵。
一、人民观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体现
关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周恩来多次提到“人民性”。“人民性”最初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出现。而后周恩来在有关文学艺术的指示中多次强调“人民性”。1955年10月20日,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上,周恩来首先指出:“文艺取得的成就和荣誉要归功于人民,我们的艺术队伍代表着人民。”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过去的中国也有出国演出的京居0团,但是因为当时国家实力薄弱,外出演出并没有受到盛情的欢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抗美援朝的胜利,我国的艺术才逐渐受到其他国家的欢迎。其次,“人民性”意味着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性,这是其他国家民族能够理解我国艺术及我们能够懂得外来艺术和的根源。另外,周恩来深刻地总结到文学艺术的“人民性”同样体现在作品是否有思想,是否有生命力。这也是衡量艺术作品的一个标准,要想使得艺术作品具备人民性并受到欢迎,就必须有鲜活的生命力去贯穿,这样才会赢得人的喜爱。
周恩来他曾经讲到“有所建树的人,应是把自己物质的、精神的财富都贡献给世界人民的,这才是国际主义、爱国主义。”他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对“人民性”更广泛的认识,“人民性”不仅仅局限在本国本民族的范围,而应该面向全世界,这体现了其人民观的宏观性。
二、人民观在文物出版方面的体现
在出版政策方面,周恩来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衡量工作是否达标的标准。1944年7月14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集有关干部座谈,在讲话中周恩来明确指出:“出版政策应当在服从我国法令情况下,允许私人印刷厂和书店的存在。”在当时特殊情况下,延安只有《解放日报》,但是周恩来预想将来到城市后,私人有出版书籍、开书店的要求。他明确指示,不能干涉出版自由,要以发展的观点来谈民主、自由,反对特权,倡导平等,允许私人印刷厂和书店的存在。这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报纸刊物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鼓励私人开厂营利。
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奮斗的出发点和目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此,我们党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制定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无论客观条件如何,周恩来始终视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尊重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想到人民的需要,也尽量满足人民的需要。
三、人民观在教育事业方面的体现
在教育事业方面,对于存在的各种问题,周恩来事无巨细,均设法解决,他多次强调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目标是为广大的人民服务。正如1950年6月8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周恩来强调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而要使这一方针成为现实,稳步而又积极地改革文字势在必行。1958年1月10日,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报告中又明确提出,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他指出,汉字简化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并且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的事情,那就应该积极推进这项工作,文字改革是件关系到全国人民的大事,从当前六亿人口出发,而不是从个人的习惯去考虑文字改革的问题。
“没有千千万万人民的支持,绝对不可能设想这样巨大、这样迅速、这样彻底的胜利。”周恩来曾这样明确指出。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始终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视人民为力量源泉,周恩来对于文化事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贡献无一不体现着其人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