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甘肃茶马互市及碑刻实证
2018-06-11高燕
高燕
【摘要】甘肃境内茶马互市在明代再度兴起;官方不仅设置各茶马司,而且施行金牌信符制度严格管制。与此同时,民间茶马贸易屡禁未绝,甚至一度取代官方互市。以往明代甘肃茶马互市记载多见于史籍,近年来康县地区发现的残碑在国内首次以实物资料证实了甘肃在茶马贸易史上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明代;甘肃;茶马互市;历史记载;碑刻资料
甘肃境内茶马贸易历史悠久,在唐代中晚期即已发轫,宋代茶马贸易成为互市的主流,元代实现大一统后茶马制度遂不再推行。明初收复甘肃后,于洪武五年(1372)再次将面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茶马互市纳入官方管理,是年二月,置秦州茶马司;后陆续置洮、河等茶马司。洪武九年(1376),明廷遣宦官赉绫绢及茶市马于河州。洪武十三年(1380),河州茶马司市马用茶五万八千余斤、牛近百头,得马两千余匹。洪武二十六年(1393),明廷进一步加强茶马贸易管理,向河州卫、西宁卫、安定四卫、洮州卫各部族颁发金牌,每年纳差发马一万三千余匹,每三年遣官比对,收纳马匹,给予茶价;以洪武中期为例,上马给茶80斤、中马60斤、下马40斤,是为定制。
随着茶马互市的逐渐恢复,民间私贩活动开始抬头。明廷曾榜谕河州等处,禁止民间私贩官马,吐蕃等地无印马匹若渡河售卖,官吏阻止不力者治罪。但种种措施收效甚微。因私茶利厚,导致官方茶马互市交易量下降。洪武三十年(1397),明廷下诏于碉门、河州、临洮及出入吐蕃之关口,巡禁私茶出境;朱元璋同時敕令兵部严禁私茶出境。是年四月,改秦州茶马司为西宁茶马司,迁其治所于西宁。与此同时,加大对私贩活动的惩治力度,即使皇亲国戚亦不例外。洪武三十年(1397)四月,驸马都尉欧阳伦迫使陕西布政使司移文所属,遣家人起车载茶往河州贩卖,因家人向地方索车五十辆并殴辱兰县河桥巡检司官吏,朱元璋下令赐死欧阳伦,尽诛沿途放行走私之官员,没收茶货人官。在严刑峻法之下,茶马互市的官方主导地位逐渐恢复。洪武三十一年(1398),曹国公李景隆持金牌信符往吐蕃以茶易马,用茶五十余万斤,得马近一万四千匹。永乐七年(1409),因市马者多而茶禁少驰,碉门茶马司用茶八万余斤只易马七十匹,又多赢瘦,明廷遂严边关茶禁。永乐八年(1412),陆续收到河州卫各部族马七千七百余匹,给茶近二十八万斤。永乐十一年(1413),设甘肃茶马司于陕西行都司城内,官制悉如西宁茶马司,隶陕西布政司。宣德四年(1429),镇守甘肃太监王安奏准运彩色三绫布十万匹于甘肃市马。宣德九年(1434),西宁、河州、洮州诸部族输马一万三千余匹,当给赏茶近一百一十万斤。因四川产茶之地旱涝相仍,令于丰年运给之。
正统元年(1436),明廷罢客商运茶支盐例。因商人运官茶前往甘州、西宁交纳。持有护照文凭却贩私茶出境,官课经五、七年不能完,导致官茶价低,买马不便,遂罢。正统年间,受私茶冲击,各茶马司收贮之官茶苦无销路,只得充作官员俸禄。户部奏准将正统六年以前收贮者,每茶一斤准粮一斗,以折色俸粮给在边卫所官员。正统二年以后存库者,仍如法收贮,以备购马。正统七年(1442),因私茶自足获利,不再以马来易官茶,致使官茶积久沤烂,命裁甘肃茶马司。正统八年(1443),命陕西、甘肃仓现贮官茶折作官员年俸粮,茶一斤折米一斗五升。弘治十五年(1502),左副都御史杨一清督理甘肃马政,严私茶之禁。嘉靖十五年(1536),明廷整饬茶法。令洮州、河州、西宁三茶马司将积压之茶只留两年之用。每年易马当发若干正茶外,分毫不得挟带,免使茶价踊贵。番民受制而多中良马。多开商茶通行内地,官榷其半,以备军饷。而在河、兰、阶、岷近藏民之地,禁卖如故,加重挟带私茶之罪律。从此,茶马之政略为振兴。嘉靖四十二年(1563),在甘州设立茶马司,招商中茶,以茶易马。崇祯年间,陕甘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茶马互市再度废弛。有明一代的甘肃茶马互市几经起伏,体现了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和官方与民间的利益博弈。
明代用于茶马互市的茶叶来自四川和陕西汉中,由四川茶盐都转运司等机构负责将产区茶叶运至各茶马司。地处这一转运路线要冲的甘肃康县地区,自古以来即为茶马贸易的重要节点。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康县望关乡山垭道旁发见残石碑1通,青砂石质,圆首长方形,残宽70厘米,高90厘米,厚18厘米,碑首横刻阴文楷体“察院明文”4字,之下正文楷书阴文7行,每行7—8字。碑文说明康县望关是明代“茶马互市”活动中与藏区通商的一条便捷通道,由此在国内首次经由文物资料证实了明代陇南地区是茶马互市官茶北上西进南下的重要通道,对于明代甘肃茶马贸易的文献记载给予了有力支撑。